陈天伟++文鸿雁
摘 要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体系具有涉及面广、环节众多、时间紧迫、意义重大的特征,故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做到组织有力、制度保障。其次,针对课程特点,在进行设计中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关知识面的拓宽、网络课堂的激励交互。再次,论述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 精品资源共享课;测量学;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6-0033-02
2012年5月份,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其中明确指出,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工处理后的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不仅有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还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教与学活动必需的基本资源,还应有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并构建了适合在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学习环境[1]。
本文以“测量学”课程为例,就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1 自上而下,搭建精品资源共享建设体系
由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体系涉及面广、环节众多、时间紧迫、意义重大,桂林理工大学非常重视。“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由测绘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亲自挂帅,组成一支以课程教学团队为主,以教务处、网络中心、宣传部等职能部门为辅的共享课建设团队,充分保障人员、设备、经费的及时到位。由于组织有力、制度保障、措施得当,“测量学”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建设经过团队的辛勤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包括教学录像30部、演示文稿(课件)34份、实验动画和虚拟仿真(原创)53个、习题和例题试卷等68份,以及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知识点和技能点注释、评价考核、专业中英文词典等一系列教学资源原创材料,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评审。
2 突出课程特色、实现精品共享
桂林理工大学的“测量学”课程,可谓历史悠久,如今师资结构合理、实验设备雄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成果,已建设成为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2]。“测量学”课程是桂林理工大学为地学、工程技术等非测绘类本科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测量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测绘地图的过程、熟练掌握使用地形图的技能、具备使用常见测量仪器的能力、了解各类专题地图的知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形成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
同时看到,以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3S(GPS、GIS和RS)集成技术为特征的当代测绘技术取得长足的发展,使得测绘的作业方式、生产手段和组织形式逐渐向以计算机技术为媒介的测绘一体化、数据流处理一体化发展,学科内容也由传统的研究地球形状、大小和表面上各种物体几何形状及空间位置,上升到研究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地学信息。可见,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注意到该课程是面向非测绘专业学生,因此必须保证测绘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传授,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和课程组织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这在基本资源里面体现,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讲课录像、重点难点指导、作业、试卷等。
2)丰富多样的扩展内容,体现在资源拓展里面,包括实验动画、仿真,案例分析,中英文专业词典,相关专业课程课件等。
3)重视学习的激励交互[3]。网络课堂带有很大的自由度,教师、所有的学习者处在不同的时空中,教师无法像面对面教学那样有效地掌握所有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学习纪律、学习效果及学习活动,所以必须要设置一些控制/激励手段,来吸引学生的全程关注,保障网络教学有序并高效地开展。
①E-mail提醒。每当课程内容有更新,比如课程开课、发布新内容等,课程教学团队就会及时向学习者发送一封邮件,提醒学习者。
②论坛交流。教学团队每周会在课程论坛上组织一次针对本周学习主题的实时交流活动,并将学习者在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课程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③作业及考试。系统自动或者人工反馈。
④课程认证证书。Coursera平台上的课程,只要选修、参加考试并达到课程要求分数的学生,就可以拿到指导教师签字的结课证书。对于学习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激励。
4)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机制,借鉴国外知名的网络课程共享Coursera平台的方式。首先,从评价主体的角度看,分为系统评、同伴评、教师评、学习者自评。其次,从评价的时机与作用上看,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3 注重保护知识产权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是通过网络公开自己的创作成果,促进新教育成果的产生及教学资源的进一步繁衍。精品课程作为某个高校或者某个教师群体的智力产品,其知识产权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只有给予权利人必要的保护,版权人才会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网络上共享[3]。因此,按照精品课程相关教学资源知识产权的特征,精品课程共享的各利益要以版权为纽带,通过协议的形式,合理分配精品课程共享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共享。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网络时代,在人们享受着信息获取便利的同时,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时有发生。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同样面临版权保护的潜在风险。一方面,使用者违反版权协议,私自开发、复制并传播,导致版权的扩散;另一方面,版权人对自身版权的过度保护(如核心内容隐性化程度过高),会导致资源供给需求双方无法得到对等的共享。再者,若精品课程资源共享里面出现侵犯他人权利的内容,而使用者却不知情,会导致侵权行为的扩大化。
对此,采取如下措施。
1)签署《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知识产权保障协议》,协议各方:甲方为课程建设学校,乙方为课程负责人及全体团队成员,丙方为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甲方对本共享课建设、维护和更新等进行监督管理;乙方承担本共享课的建设、维护和更新工作,拥有署名权;丙方在网络技术上保障共享资源的合法使用。
2)课程资源素材若非原创,要注明其来源;如果修改原始素材,应首先征得版权人同意。
3)避免使用带有企业广告性质的素材,若必须使用,则将其公司名称、商标名称进行消隐处理。
4)素材及原创作品中有部分地图涉及国境线、民族习俗,要按照国家有关法规、政策严肃、认真地处理好。
4 共享课程的不足与对策
1)当前社会具有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的特征,而课程仍缺少足够多的碎片化、微型化的视频学习资源,与学习者的需要尚有差距,下一步应加强微课、微视频的制作与发布。
2)我国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供的指导资源和学习资源往往存在量大却非质优的弊端,更多地是注重资源的呈现。虽提供习题作业或者试卷资源,但是缺乏对题目的设计与对学习者的反馈,课堂互动平台利用率低。若要追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目标,理解学习者的不同意图,就必须对学习者类型进行细化,精心设计、组织课程,完善交互平台。
3)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堂互动”平台中,偶尔会发现有学生的一些提问或评论,但课程团队或其他学习者却未曾对此作出反馈。教学团队也不会主动地组织、号召学习者进行实时讨论,这些行为终将导致互动平台的废弃。应建立、完善共享课程的管理、维护机制,教学团队要承担起在互动平台组织、引导、反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田超.网络开放课程资源建设比较研究:以中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美国Coursera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6-7.
[2]陈天伟,文鸿雁.“测量学”教学网站建设的总体方案[J].桂林工学院学报:高教与社会科学研究专辑,2004:102-104.
[3]文宁,陈鑫铭.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中的版权保护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5):78-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