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汉梅
上海市出现了“毒校服”质量事件后,中小学生校服成了敏感话题。“敏感”体现在“质量”、“责任”、“价格”、“款式”上,也体现在如何统一着校服上。笔者作为纺织品服装质量检测机构的技术人员,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相关技术标准规定,从保证中小学生校服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角度,分析存在哪些质量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把好质量关的环节和相应措施,供相关各方参考。
1 校服常见质量问题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每年都有对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流通领域、服务行业、大专院校、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的服装、床上用品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进行执法检查,主要检验项目为国家强制性安全技术指标及相应服装产品标准中规定的项目。抽查后经检验均有不合格产品,不合格指标各有不同。如某次针对儿童服学生服在全湖北省内进行专项抽查,共抽查了51批次产品,经检验,合格38批次,不合格13批次,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4.5%。 经综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1.1 安全技术指标不合格
如甲醛、pH值、色牢度。根据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规定,B类服装的甲醛含量最高不得超过75mg/kg,某次抽查有两个批次的童装(小学生校服)不符合标准规定。其中一个是某小学正在发放的针织上衣甲醛实测值为91 mg/kg,另一个是某生产企业生产的针织长裤,甲醛实测值为102 mg/kg,均大大超出了标准规定。甲醛超标的服装后,在穿着过程中会释放出游离甲醛,容易通过人体呼吸道及皮肤接触对呼吸道黏膜及皮肤产生强烈刺激,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症。B类服装的pH值应在4.0~8.5之间,某次抽查有一个批次的大童装(校服)pH值实测值为9.2,严重超出了标准规定。pH值是反映物品酸碱度的一个指标,由于人体皮肤表面呈弱酸性(健康皮肤的pH值在5.0~5.6之间),服装产品的pH值过高或过低,均有可能破坏人体皮肤酸碱度平衡而引发不适,特别对敏感性皮肤的人,容易因此引发皮肤瘙痒等过敏症状,少年儿童皮肤比较细嫩,更容易造成伤害。某次抽查中有两批次产品色牢度达不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色牢度差的服装,在接触水、汗渍或在洗涤或与其他衣服相互摩擦时,颜色容易脱落褪色,影响美观,并且颜料中的染料分子和重金属离子可能会被皮肤吸收,危害人体健康。
1.2 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
某次抽查共有4个批次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如某品牌针织外套(运动服),标识标的是100%的棉,实测值为65.3%聚酯纤维和36.7%的棉,标注错误的商品信息,欺骗了消费者。
1.3 物理性能指标不合格
主要有接缝强力、耐磨性能、起毛起球等。本次抽查有一个批次校服的裤后裆缝接缝强力只有112N,达不到标准规定的140N及以上;有一个批次的校服起毛起球只有2级,达不到标准要求的3级及以上。今年宜昌某高校军训,军训服的裤子有不少成了“开裆裤”,引起的负面影响是无法估计的。耐磨性能差的服装不耐穿,特别是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极易磨破,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难免被投诉、举报。
1.4 外观质量不合格
主要是缝纫质量(不平服、不圆顺、宽窄不一、跳针、断线等)。外观质量是最直观的,一般的消费者都能看得出做工好与不好。如果做工粗劣,学生和学长肯定有意见。
1.5 标识不合格
某次抽查有一个批次产品没有任何标识。强制性国家标准GB 5296.4—2012《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以及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对产品的标识标注有明确规定。标识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明示,同时也可以指导消费者正确选购和使用产品。错误的标识不但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正确使用,而且还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如:因洗涤、晾晒不当造成衣服变形、变色、渗色;因贮藏不当造成衣服发霉、虫蛀;因纤维成分含量不对,一是让消费者受损失,二是会造成衣服洗涤、贮藏不当而使衣服出现问题,三是一旦消费者知晓或经质检部门查出,企业一方面将会受到索赔或处罚,另一方面质量信誉受影响;号型规格不规范,将会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时选择发生难度;厂名厂址未标注,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消费者会认为连厂名厂址都没有,一旦有质量问题权益无法保障),也容易在抽查中被关注;产品安全类别不对或不标,当产品安全指标超标时将对人身产生伤害。
2 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部分学校对进校的服装质量把关不严,相关人员对相关产品质量标准不熟悉。在执法检查中了解到,由于大部分学校负责质量的人员自身对国家强制性指标和产品标准不了解,不熟悉,无法正确地认定供应商提供的检验报告,检验项目是否准确和齐全。
2)部分校服供应商质量意识不强。因购买原辅料时考察疏忽或追求低价选择了一些质量水平较差的面料供应商,原辅料采购完成后又缺少检验把关,造成服装纤维含量、安全技术指标不合格;又因生产制作过程要求不严从而导致做工粗劣,严重影响外观,或其他物理指标如接缝强力、剥离强力等不符合标准要求。
3)校服供应商对相关标准了解不透彻或根本不了解,对标准中的要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产品标识没有足够重视。
4)校方、校服供应商对安全因素不够重视,认为衣服又不是吃的喝的,是穿不死人的。
3 如何把好校服质量关
3.1 企业、学校相关人员要了解相关法律知识
相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其中对生产者、销售者、社会团体、服务业的经营者等的责任和义务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如: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产品质量应当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注明采用的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或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产品规格、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等。又如:规定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的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销售的产品的标识应当符合规定,销售的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
3.2 企业、学校相关人员要了解并熟悉相关标准规定内容
纺织服装质量是否合格,必须符合以下标准:GB 5296.4—2012《消费品使用说明 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和相应产品标准,如: GB/T 22854—2009《针织学生服》、 GB/T 23328—2009《机织学生服》等。
GB 5296.4—2012《消费品使用说明 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中规定使用说明(即标识)的内容有: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产品名称、产品号型和规格、采用原料的成分和含量、维护方法、产品标准编号、安全类别、使用和贮藏注意事项。
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内容有:甲醛含量、pH值、异味、色牢度、可分解芳香胺。
GB/T 22854—2009《针织学生服》、GB/T 23328—2009《机织学生服》规定的内容有:外观质量和内在内量。外观质量包括缝制质量、熨烫、色差、疵点、对条对格、针距、规格允差、锁眼钉扣拉链等,内在质量除了安全指标外还有顶破强力、接缝强力、剥离强力、纰裂、起毛起球、水洗尺寸变化率、耐光汗色牢度等。
3.3 注重过程管理,加强各环节质量控制
作为服装生产企业,其质量控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裁剪质量控制:裁剪准备工作的检查、画样质量检查、辅料质量检查、开刀裁剪质量检查、裁片质量检查,因为再好的面料裁剪不好,肯定影响成品外观效果。
2)缝制质量控制:工艺卡的建立和使用、缝纫工具和夹具的正确使用、统一操作技术规范、严格控制工序质量、控制各工序质量返修率,因为缝制质量不好,外观质量差。
3)六道检验把关制度:不合格原辅料材料不进仓、不合格的原料不裁剪、不合格的裁片不发片、不合格的在制品不往下流、不合格的成品不包装、不合格产品不出厂,只有原材料质量好,各工序把好关,才能出正品。
4)次品隔离制度:这是为避免废次品与合格品、优等品混在一起,影响企业信誉而采取的措施。因为抽查是随机的,若刚巧抽到不合格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
5)质量与经济挂钩:通过产品质量评分、返修率的大小计算决定工时价格及其上下浮动幅度。这样可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6)实行厂检质量责任制:企业安排专职检验人员负责产品出厂前的具体检验工作,对产品质量负全责。出厂前的质检很重要,只有经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出厂。
生产企业要对以上各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若在某一个环节管理不到位、质量控制不得力,均将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
作为销售者(含服务行业)必须把好市场(广义上的,包括商场、商店、宾馆、学校、幼儿园等)入口关。如果没有把好市场入口关,让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一旦“东窗事发”,不但被客户索赔、被相关政府部门查处,而且使自己的信誉受损。怎样把好市场入口关,是所有的产品质量管理层都要认真对待好好思考的问题。建议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但不限于此):
① 通过可行的方式选择有一定质量信誉、有好的售后服务的生产企业或代理商。
② 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的制度。
具体查看进入的每批产品是否手续齐全,查验质量状况、质量证书、产品数量等。 需要说明的是:每一批产品的合格证明(没有产品质量等级和合格证的默认为符合该产品标准的最低等级),不仅仅是标识中注明的,同时还必须有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而且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内容应齐全,包含相应产品标准中规定的各项理化指标以及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的内容(安全指标、使用说明)检测结果,不能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替整体。
3.4 相关各方与检测部门紧密合作
俗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专业人做专业事。纺织品服装的产品检测自有其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相关规定,相关单位的质量管理层人员也只能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如关于标识的知识、关于服装外观质量要求、关于产品标准、关于感官认知等,而专业检测机构则拥有内容丰富的技术平台,可以为校服生产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如:校服生产企业与检测部门合作,检测部门可提供检测服务及技术咨询、标准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投产前对购入的面辅料进行检测,做成成品后向检测部门报检,检测部门按标准规定进行抽样检测,所出具的检测报告对全批的每一件产品都是有效的。
3.5 相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为了保障学生健康安全,杜绝类似“毒校服”恶性质量事件发生,各职能部门要加强中小学学生校服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对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认识
中小学学生校服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学生的健康和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各级质量监督部门和教育部门积极采取定向采购等方式,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校服质量事故的发生。但是,部分学校采购的校服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各地质监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务必高度重视学生校服产品质量问题,站在保障学生健康安全、维护校园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切实把学校学生校服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抓好。
2)相关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质监部门及其所属专业纤检机构、各中小学校要密切配合,加大对学生校服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力度,齐抓共管。由质监部门及其所属专业纤检机构监督生产供货企业把好产品出厂质量关;由质监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共同加强监管,把好入校产品进货质量关;由教育行政部门建章立制,规范采购程序,把好校服采购关。
3)加强企业监管,强化对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管工作
各级质监部门要加强对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对于情况恶劣的质量违法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同时质监部门要建立生产企业档案,督促生产企业不断提高校服产品质量,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通报监督抽查校服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状况,为选购质量安全的中小学学生校服提供服务,特别是在新学年校服采购旺季,质监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服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督促供货企业保障产品质量。
4)实施和推进集团采购质量监控制度
多年来,教育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推行集团采购质量监控制度,对全国高校采购的新生床上用品质量实施监管,有效地保障了高校学生床上用品质量安全。为保障我省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切实提高中小学学生校服产品质量,在全省中小学校服采购工作中应借鉴经验,实施和推进集团采购质量监控制度。具体要求为:
①每年度质监部门所属专业纤检机构与教育主管部门联合考察企业的生产能力、质保能力,共同确定当年的定点生产企业名录,并以文件形式发到各中小学校。各中小学校在公布的中小学校服定点生产企业名录中采取合适的方式选择供货企业(如采取招标方式),签订采购合同,在采购合同中明确产品名称、款式、产品数量、质量等级、原料要求、执行标准等内容,杜绝口头约定、私下交易等行为。
②对不符合要求或有不良记录的定点生产企业实行淘汰制,经考察、考核不具备生产条件、无质量保证能力的厂家,取消其生产校服定点生产企业资格。
③各校服定点生产企业在生产完毕后,应主动向质监部门及所属专业纤检机构申请抽检。各中小学在验收时以专业纤检机构出具的委托抽检的检验报告为唯一凭证,有质量检验合格的检验报告的方可收货。
④质监部门及所属专业纤检机构应指导生产企业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组织生产,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
3.6 联合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各级质监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比如:联合发文),定期对中小学生校服质量状况开展检查或联合检查,加大对学生校服质量监督抽查的力度,严厉查处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伪造、变造、冒用检验报告,以次充好、掺杂掺假等质量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学生健康安全。
(作者单位:湖北省纤维检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