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菊
[摘 要]从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如何进行并完善作文构思,以及在作文互评中如何提高学生自身写作水平三个角度来阐述在作文教学中的尝试。
[关键词]作文 积累 构思 互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24
写作对学生来说一直是个难题。现就高中作文的材料积累、构思、互评几点有效尝试做简要说明,以期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有点帮助。
一、材料的积累
要求学生剪贴报纸及好的文章,剪贴三次左右,针对自己所剪贴的内容写一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的小文章,写在这些材料的后面,目的是能把积累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捕捉瞬间的生活感受,即喜、怒、哀、乐等,从自身生活入手积累材料,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发自内心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感人。
读懂、读透文章或文中的段落、语句,同时对一些素材进行积累;需要自己对文章有一定的思考和感悟;需落实到具体的文字上,实现想与表达的结合;有意识地运用文章中自己感兴趣或印象很深的语句、语段。
二、作文的构思
我在诸多尝试中深刻体会到了作文构思中相互干预的高效性。所谓“相互干预”,即把教学理念中教师的干预(讲评)转化成学生间的相互干预,让学生在干预中拓展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一)审题立意
以话题“根”为例。“根”的作用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现在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联系现实,自定文体,自拟题目,自主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如何拓展立意并提高立意的高度,又应该怎样展开干预呢?可让学生根据话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得出自己的立意,也可两个或三个人有同一个立意。教师根据学生的立意总结进行拓展的方法指导。
1.组词方法
可组成“根本”“根基”“根治”“根据”等,这样拓展后作文的立意就清晰、深刻多了。
2.根据事物的特点
(1)根常年生长于暗无天日的地下,吸收养分,供给它的叶、花,从不邀功请赏,从不求回报,得出:默默无闻,奉献自我。
(2)不论是大路旁、河堤上,还是荒原上、峭壁上以至石缝中,只要有生存的可能,根都会牢牢深扎于其中,风吹不倒,雨淋不倒,得出:为人要脚踏实地;为人要坚强,勇敢面对厄运,不屈服。
上面都是从正面来进行引申立意的,在平时作文中还一直强调另一种立意的方法,就是逆向思维,反弹琵琶。那么逆向思维,可得出的立意:为人不能懦弱,要像根一样坚强;为人不能浮躁,要像根一样深深地扎根于土壤之中;为人不能自私,要像根一样把养分无私地奉献给枝叶。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拓展思路的方法,从而准确立意,有效拓宽立意。
(二)立意与材料的结合
其实这就是具体构思,即用一定的写作技巧把材料与立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能够很好地表现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及情感。
以“根”为例,举一个学生的具体构思来加以说明。主题: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根,让中华文明得以弘扬。体裁:议论文。
时下很多文化中糟粕的东西正打着文化的旗子招摇过市,许多搬不上台面的手抄本今天借助网络的便利在大行其道,使人们丧失了起码的思辨能力。传统文化受到“非主流文化”和日美韩文化的冲击,有些大国还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企图推行强权文化侵略等。
因此,呵护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文化创新,守住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
三、作文的互评
作文完成后,每人读别人的文章至少3篇,并提出修改意见,写在作文的修改区域,准备修改作文时进行尝试。
这样操作有很多好处:(1)读别人文章的学生能发现别人作文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借鉴别人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
(2)作者从别人的评价中选择自己认可和可操作的进行修改,使写作技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掌握。
(3)给学生自由思考和发现问题的空间。无论文章是好是坏,都不是绝对的,从不同的作文中每个学生思考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读出和收获了自己独到的东西,这可以避免千篇一律的强制思维。
(4)言传不如亲历,让学生在具体的文章中发现问题,使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 相互修改作文为学生创造了机会,从中可以让学生逐渐感悟出作文应这样写,而不应那样写,也可以使他们较为娴熟地掌握评判的标准,对文章的优劣有了准确的评价。
综上所述,想要写好一篇文章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它需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做长期的工作,同时还需不停地思考教与学的有效方法,进行各种尝试。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