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应用于建筑细部设计的方法

2015-06-24 14:08:40户江月
四川建筑 2015年4期
关键词:细部中原纹样

户江月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中原文化应用于建筑细部设计的方法

户江月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文章以河南建筑装饰为例,从装饰纹样、材料和色彩三方面着手,探讨了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时,将中原文化应用于建筑细部设计的几点方法。

中原文化; 建筑细部; 设计

文化对于建筑而言,是冰冷材料中诞生的一朵生命之花,美好并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但并不是每一个建筑物都能够诞生出这样的有机生命体,因此,当设计师闭门造车地进行建筑设计时,就会产生一栋栋千篇一律、死气沉沉的“水泥大盒子”,而能够赋予建筑物“生命”的建筑师一定会从广阔的文化背景出发,从细微处着手,将本土文化和地域特征作为创作构思的灵感源泉。

1 河南与中原文化

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东部,由于其临近黄河的中下游,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优厚,成为诞生中华远古文明的所在地,也因此由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可以说,河南在元代以前都是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这正印证了“逐鹿中原”一说。“中原”,即是指现今河南省一带,在这里孕育而成的“中原文化”以河南地区为轴心向外辐射,不仅在历史上长居正统之位,还逐步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诞生根源和摇篮。

中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内容广泛、种类多元。从纵向看,河南地区自上古时期就因其发达的农业在诸地域中最先跨过了“文明的门槛”,并孕育出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商文化等中国的早期文化,成为华夏文明诞生的基础;从横向看,在中国的文字、语言、文学、饮食、礼仪、中医、农耕、商业、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中,都有着河南地区中原文化不可或缺的巨大贡献,比如在安阳出土的甲骨文是在中国已发现的文字中年代最早的,再比如位于登封的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物,就连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大发明”也都是中原文化孕育的结晶。因此,建筑师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河南和中原的优秀历史文化,把璀璨的传统和经典通过建筑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国外的建筑理论和形式,因为“越是本土的,越是国际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发展本土文化才是走向国际的正确道路,也只有“地域性”才能成为城市文化复兴的最终途径。

2 中原文化应用于建筑细部设计的方法

建筑师在做河南地区现代建筑的细部设计时,应该对具有典型中原本土特征的历史文化元素进行重新的整理和提纯,探索这具象中的中原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对于中原文化元素在建筑细部设计和创作中的运用,主要有装饰纹样、材料和色彩三部分。

2.1 装饰纹样

河南地区的中原历史文化发展,主要集中在上古、夏、商、周、东汉至北宋时期,从这几个时间段河南地区出土的文物古迹来看,装饰纹样的发展也经历了无比繁华的时期,尤其是春秋、商朝、西周等时期的青铜器具,装饰纹样种类繁多,制作精美,有虎纹、火纹、斜角目纹、蟾蜍纹、连珠纹、雷纹、蝉纹、蛇纹、牛纹、兽面纹、凤鸟纹等,体现了河南地区手工业文化的繁荣。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在郑州出土的中国商代中期青铜器“杜岭方鼎”(图1),其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钉纹,成为河南博物院的其中一尊镇院之宝。装饰纹样能够在建筑细部中呈现出古典的中原文化气息,并且具有相对独立的图案属性,因此在现代建筑的细部设计中,可以对它们进行多元化的引用、分解和重组,也能够与现代化类型的建筑气质相融合。

图1 杜岭方鼎

在引用手法方面,河南省博物院的正立面(图2),出挑的大屋檐与建筑正门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空间凹面,作为屋檐与门的联接细部,引用青铜兽面纹作门楣,即起到了引导视觉的作用,也呼应了建筑主题,又如博物院内部展馆中的两根柱子,根据展馆的主题将柱子立面镀青铜狩猎纹,或在方形柱子与地面的联接处包裹一圈条形兽面饰纹(图3)。相对于直接引用中原文化装饰纹样,更多的现代建筑偏向于将某种纹样进行分解,取一点精华作为细部处理的点睛之笔,如博物馆中的唐朝展馆,在墙面形体的转折处使用了木构架压边,而这种立柱架横梁的创意正是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经典形象中提炼分解出来的,有趣的是在立柱与横梁的联接处,又将“霸王拳”的元素进行了分解后抽象化的表达,作为穿插的收头(图4);另外,中原装饰纹样中的乳钉纹在装饰建筑的细部时应用广泛,如上文提到的男女卫生间墙面细部处理,如门与墙面的联接处的细部处理,在郑州街头某商业茶馆的墙面细部处理中,也很好地将乳钉纹应用其中(图5)。

图2 河南省博物院正立面的青铜兽面纹装饰

图3 河南省博物院柱子上的装饰细部

图4 墙面转折处的细部处理

图5 乳钉纹在建筑细部中的运用

3.2 材质

材质是物体的构成材料和质感。由于古今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差异,设计者不可能在做现代的建筑细部时完全复原古代相对落后的建筑材料,因此只能在形态和质感上需求更多的融合和对比,这样才能使现代人不但不会对历史产生隔阂感,反而会因为其现代化的气息倍感亲近和舒适。如郑州博物馆的外立面细部设计(图6),建筑立面以商代青铜方鼎为造型,两面大而突出的乳钉雷纹饰面墙将主体建筑的现代气息打破,并形成了多个细部地带,其间代表现代意识的“新”材料与代表古典意识的“旧”材料交叠使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呼应了建筑的设计主题。乳钉雷纹饰面墙的材料以铜为主,主墙面和方形立柱的材料则是灰白普通外墙砖,为了缓冲这种“古今材质”的视觉对比,在它们的联接细部均使用的是仿青铜效果的粗糙饰面板,饰面板四周用铜条压边,在两面墙的转折处,每两面饰面板的压边间还装饰有碗装铜圈,而主墙上的装饰纹样也是为了联接两组乳钉雷纹饰面墙;在主墙面、乳钉雷纹饰面墙和立柱中间的联接处,则使用了比较现代的镜面饰材,造型的多向转折使镜面中的影像片段化,远处的建筑在施工,近处的广场和立柱、顶部的青铜,都被镜面映射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河南中原大地,有古老的文化也有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图6 郑州博物馆外立面

2.3 色彩

人类在面对色彩时,通过感官的直觉和记忆本能地会把 它们转化为心理的情感,因此,色彩对于人类的社会活动来说,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的自然现象,而是有着强烈情感、思想和意志的象征性表达的寄存体。在建筑细部设计中,色彩也是一种元素,需要设计者挖掘、整理和分析,最终选定合适的颜色运用到细部的设计和创作中,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师们在创作之前可以先从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元素入手,通过提取颜色,分析颜色,最终确定能够运用到实际工程中的颜色:如“黄河之色”,提取之后的色彩数据为C:34%、M:48%、Y:74%、K:0%;如“青铜之色”,提取之后的色彩数据为C:59%、M:45%、Y:80%、K:2%。

[1] 陈镌,莫天伟.建筑细部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 郑东军.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8.

[3] 辛伟.现代建筑细部设计的地域性表达[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2014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4-1002)

户江月(1987~),女,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建筑和景观方案设计等方向的研究。

TU-86

A

[定稿日期]2015-03-10

猜你喜欢
细部中原纹样
高层住宅屋面工程细部创优策划
风景园林工程细部处理及质量管理
沁园春·赞中原
黄河之声(2021年23期)2021-06-21 03:51:18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08
浅析高层建筑立面风格与细部设计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人大建设(2019年3期)2019-07-13 05:41:40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袁飞纹样设计
湖南包装(2016年2期)2016-03-11 15: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