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奎伊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竹”在民居中的应用及其现代演绎
陈奎伊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文章通过案例说明竹材的生态性和结构美学,并用现代语汇演绎在民居和生活中“竹”材料的应用。为我国批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创新竹建筑和竹构筑设计提供了契机。指出了充分利用竹材这种全世界固有的绿色可持续材料为发展方向。
竹建筑; 材料; 民居; 建构
1.1 乡土文化的流逝
当代中国发展迅猛的同时,正经历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受到的影响亦随之而来。在城镇化中,由于受到僵固的城市化口号影响,三线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流失,部分地区城市化过度发展。
王军在《城记》里,不仅表达了对北京城旧城拆除的遗憾,而且传递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如果说王军描写的是“拆与保的交锋”,讨论了“该不该拆、怎么拆”的问题,那么现在我们面临的疑惑是“该不该建,怎么建”。
近几年,国外建筑师的作品频繁在中国的土地上亮相,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驱使国内的一些政府官员、开发商和建筑师争相模仿,一部分“奇奇怪怪的建筑”式样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甚至不假思索地将这些样式照搬到了质朴的农村,使得中国特有的乡土文化流逝。于是一些政界、商界和传媒界的声音传递给我们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评判标准。相反的,正在浙江龙泉宝溪乡营建中的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作品中,表现了国内外建筑师对当下中国乡土文化流逝,乡村景象衰败的担忧,意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找到一条充满中国情怀的乡土文化道路。本土建筑师应该是在研究传统乡土文化的同时寻求创新,促进多元文化与本土资源的碰撞,为中国乡土建设和乡民文化建设探索新路径。
1.2 “绿色”材料的兴起
“可持续发展”和“低碳”一词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于是对资源的节约,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城市化发展迅猛的当代中国,建筑行业却是消耗一次性资源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因此,业内刮起了“绿色”、“环保”和“低碳”的风潮,这场风潮首先更是对建筑材料提出了节能、生态的要求。东伦敦大学永续发展硕士学程主任苏珊娜·海根认为“前卫建筑与绿色建筑在历史传统里的既有距离,其实多半是源于前卫建筑对于理论应当优先于材料的成见。[13]”
2.1 绿色的生态材料
“对建筑材料和产品进行重新利用从而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和减少浪费,以及因此减少由于对原始资源的提取和处理产生的影响。[14]”
由Simon Velez设计的nomadic museum(游牧艺术馆),以瓜多竹(guadua bamboo)构建,是一座大型的竹建筑物。由于这个艺术馆在世界各地不断游牧,因此面临多次的拆卸和再构建,前一版本的nomadic museum由日本建筑师坂茂设计成纸管建筑。倘若使用传统营建技术,反复的修建和拆卸会产生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能多次利用的竹材料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提高本地区内制造或获取的建筑材料和产品的需求,从而支持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减少由于材料运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14]”
在国内,竹林大多数分布在南方。竹材随处可见,便于就地取材。中国乡土文化中早就有竹筑的历史先例,如宋代大学士王禹在湖北黄冈做官时,自造竹楼,并写了《竹楼记》。又如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制造了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桔”以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由此可知,竹子与建筑和生活密不可分,繁体字“築”字从表意上讲从木竹,意为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竹、木类材料建造。
“减少对天然材料和再生周期长的材料的使用和消耗,尽可能地利用可快速再生的材料。[14]”
竹子生长速度快,成材周期极短,使用竹子替代木材做建筑材料,可节约更多森林资源,延缓地球变暖。竹建筑更具灵活性,可以通过更换损坏或老化的部分而增强耐用性,经过防腐等手段处理的竹材使用寿命可达30年之久。
2.2 完美的结构体系
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的“隔截编道”,便是中国传统民间营建技术中常用的竹编夹泥墙,工匠正是利用竹片的顺纹抗压和抗拉特性编织成网状结构,内外覆黏土和石灰,一则是为了外墙的保温隔热;二是为了保护夹在中间的竹结构。
国内的现代竹建筑框架结构提取了传统干栏式竹建筑结构中的合理的力学原理,并加以运用。但农村民间的竹建筑,常常是本地工匠建造,工匠们往往用师生承袭的经验去设计,鲜有系统的科学数据和先进理论作为支撑,对其材料特性、结构特性、建筑构造特点、保温隔热防火的研究极少,因此,没有发挥竹材料的最大优势。
由美国 de leon & primmer 建筑工作室设计的印地安纳州梅森农舍采用竹框架体系,节点用捆扎连接技术。竹屋以一种栅格风格搭建,并使用镀锌钢丝捆绑竹竿(图1)。
图1 印地安纳州梅森农舍(图片来源:网络)
越南河内经常有洪灾,由H&P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BB(Blooming Bamboo)家园项目,为经常受灾的灾民提供住宅与住所(图2)。越南盛产竹,每一座建筑造价都很便宜。每座住宅基础的竹子都被统一成模数,通过螺栓连接、捆绑、悬挂、放置等简单的方法组装在一起,因此,建造一座这样的建筑只需要短短的25天。一体式的建筑足够牢固,从而创造出乡土气息浓厚的建筑。
图2 BB家园项目(图片来源:网络)
竹建筑不仅能完美呈现方正的框架结构外,还能构造出复杂的弧线空间结构。John 和 Cynthia Hardy在巴厘岛建了一座生态环境友好的green school以解决当地孩子上学的问题。三个螺旋上升组织形式向外辐射,每个螺旋形状的中心有多根竹子交错形成的通长网状柱子支撑。从外面看,整个屋面连成一片,错落有致(图3)。室内大空间非常通透,同时给人稳定的视觉感受,和环境相得益彰(图4)。设计师为了彻底贯彻绿色生态的理念,学校内的桌子椅子均采用竹制品。在这座建筑中,竹子用着结构体系的完美性被很好诠释。首先,高杆粗直的竹子被用作主要框架部分,承载全部荷载;其次,韧性极强的特性使得它能被弯曲成弧线龙骨,能够适应任意弧线的半径和坡度;再者,竹片能够被用着次龙骨和外围的维护结构。倘若使用其他材料来建造此建筑,虽能形是,但也意非。
当然,对这种材料观的认识需注意,“认为由材料的性能自然可以得出理所当然的形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和漠视人的因素。”*Gottfried Semper, “Style in the Technical and Tectonic Arts or Practical Aesthetics,” in Gottfried Semper, The Four Elements of Architectune and Other Writtings, trans.Harry Francis Mallgrave and Wolfgang Herrmann(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189~195.
图3 绿色学校外观(图片来源:网络)
图4 绿色学校屋顶结构(图片来源:网络)
3.1 竹的现代语汇
当模型软件深入设计行业中时,一些变量之间的数学几何关系(如非线性)成为了建构思维的基本关系。建筑行业中常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够通过模型清晰的控制建筑造型和受力方式,这是“数字建构”的“非物质性”。当谈及某种材料的时候,建筑师的视野已从“建造”转变为“建构”,从而使讨论的核心问题从构造方式变为建构形式。建构形式的载体是材料,利用数字技术使材料构件化和构建化,往往能得到准确的结果,这是“数字建构”的“物质性”。这两层含义分别又指明了数字建构具有“虚拟性”和“实体化”的特点。
根据前文所述,竹子是绿色生态性的材料,竹建筑具有理性的美学逻辑和完美的结构体系,因此竹材是能诠释建构逻辑的完美载体。
3.2 “低技术”传递“场所精神”
竹材的数字建构在实体化的过程中,运用的是“低技术(lo-tech)”,它指的是传统手工技术。在如今现代高新技术的今天,“低技术”表达的是回归自然和传统。将促使我们选择那些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生产方式,以“朴素设计”的思维方式造福我们的生活。
关于“低技术”,隈研吾强调对自然材料的研究;意大利生态竹建筑师马儒骁·卡德纳斯·拉韦德(Mauricio Cardenas Laverde)提到了“平衡发展”,即将“低技术”和“高技术”融合起来的“意识设计”。如今,“低技术”体现的是慢生活方式,应该成为一种现实生活的理念。
2014年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中国龙泉”的主题是“场所精神——乡土建设”。11位来自世界各地受邀参展的建筑师无一例外的用自己娴熟的建筑手法表达了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诠释。场所是“大多数的场所特征起源自人们对场所的实体和功能方面的反应”[15]。
无论文人雅士还是市井平民都对竹子非常喜爱,竹在具有功用属性的基础上被国人赋予了精神属性。古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准确的涵义不是说古人偏爱住在竹林当中,而是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竹子。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使得村民会亲手制作一些竹具竹器。从建筑到篱笆,竹椅到竹凳,竹篮到竹筷,竹制品在农村很常见。仔细观察,每一种竹制品都有自己的形式逻辑和结构美学,仅竹篮和竹筐的编织方式就非常多(图5)。
向“竹具”学习,有利于数字建构和表皮呈现中映射出生活的缩影。现代建筑中缺失的场所精神要求我们向生活学习,对生活中竹制品的研究,能够启发设计师的思路和灵感。中国传统的竹文化不应该被淹没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而是应该在农村生活中继续得到弘扬。
图5 竹篮编织方式(图片来源:网络)
[1] 马进,杨靖.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 (英) 加文塔.材料的魅力[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3] 黄增军.材料的符号学思维探析[D]. 天津大学,2011.
[4] 姜娓娓.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D]. 清华大学,2004.
[5] 郑小东.建构语境下当代中国建筑中传统材料的使用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12.
[6] Maurizio Vitta.色彩的神秘本质[J].建筑创作,2012(4).
[7] 李佳.坂茂和西蒙·维列的比较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2009.
[8] 张楠.原竹建筑新型节点构造技术[D]. 昆明理工大学,2009.
[9] 陈晓扬.现代竹结构建筑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0(7).
[10] Darrel DeBoer.Bamboo Building and Culture.2003.
[11] Marcelo Villegas.new bamboo: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12] Simon Velez.Grow Your Own House.2000.
[13] “绿”设计——低技术的朴素风情[R].国际竹建筑双年展.
[14] 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S].
[15] (挪)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陈奎伊(1988~), 男,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TU-80
A
[定稿日期]201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