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任静,赖可,陶静,李佳,尹罡,李楠
(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成都 610052)
格列美脲片处方工艺筛选及溶出度评价
刘源,任静,赖可,陶静,李佳,尹罡,李楠
(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成都 610052)
目的 以溶出度为指标,筛选格列美脲片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 以国外原研片为参比制剂,采用f2相似因子法进行溶出曲线的相似度评价。结果 在不同pH的溶出介质中,自制片溶出曲线优于其他国产上市片的溶出曲线,与原研片比较,f2相似因子均>50。自制片和原研片在不同pH的溶出介质中体外溶出行为相似。结论 不同厂家生产的格列美脲片采用f2相似因子法进行溶出曲线的相似度评价,结果差异较大,显示现有药品质量标准已达不到质量控制的要求。
格列美脲;处方工艺;溶出曲线;f2相似因子
格列美脲片是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因为其降糖作用平稳有效,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由于格列美脲的低溶解性和低渗透性,要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制剂工艺具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逐步开展药品一致性评价,特别对于口服仿制药要求严格以原研药为对照,溶出度为核心考察指标,目的是解决国内众多仿制药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由于各厂家处方工艺不同,其溶出行为也各有差异,直接影响到药物疗效。因此有必要对格列美脲片的处方工艺和溶出度评价作更深入的研究。笔者采用了比现有药品标准更加科学的不同pH溶出介质条件下,溶出曲线的f2相似因子判定法,对本制剂工艺制备的格列美脲片、国产市售片与原研片剂的溶出行为进行比较。
1.1 仪器 TDP单冲压片机(上海第一制药机械厂),ZRS-8G智能溶出实验仪(天津大学无线电厂),PM/100行星式球磨仪(弗尔德莱驰有限公司),Horiba激光粒度分析仪LA-300(上海映格机电设备有限公司),LC-20AT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LCsolution工作站(日本岛津)。AE200电子天平(瑞士Mettler公司,感量:0.000 1 g)。
1.2 试药 格列美脲片(北京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亚莫利,规格:2 mg,批号:B2073),格列美脲片 (自制片,规格:2 mg,批号:20120801,20120802),格列美脲片(国内厂家A生产, 规格:2 mg,批号:1206411),格列美脲片(国内厂家B生产, 规格:2 mg,批号:1202603),格列美脲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00674-201102,含量:99.5%),微晶纤维素(日本旭化成有限公司,批号:k335),乳糖(美剂乐公司,批号:0410-A4921),硬脂酸镁(上海昌为医药辅料技术有限公司,批号:201104409),甲醇(Fisher公司,色谱纯,批号:710001140216),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纯化水。
2.1 格列美脲片处方工艺
2.1.1 格列美脲原料药的微粉化 采取球磨粉碎的方法将原料药进行微粉化,格列美脲原料药经过PM/100行星式球磨仪粉碎后粒径由原有的D50为20.2 μm转变为D50为2.7 μm。
2.1.2 格列美脲片辅料的筛选及制备工艺 根据国外原研片的产品说明书,筛选乳糖、微晶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硬脂酸镁、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辅料制备格列美脲片,参考《药用辅料手册》[1]及格列美脲片制备工艺改进[2]确定处方为:格列美脲2 g,乳糖69 g,微晶纤维素8.5 g,羧甲基淀粉钠5 g,硬脂酸镁0.5 g,共制1 000片。制备工艺为:分别将处方量的乳糖、微晶纤维素过筛孔内径0.180 mm筛,以等量递增法与格列美脲混合均匀,加入适量2%聚乙烯吡咯烷酮(K30)水溶液作为粘合剂,搅拌均匀,制成适宜软材。再将软材过筛孔内径0.850 mm筛制粒,颗粒于40 ℃干燥1 h,再过20目筛整粒。在干颗粒中加入羧甲基淀粉钠和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后压片即得成品。通过检测,处方所制的颗粒均流动性良好,可压性好,压制出的成片外观光洁,硬度保持在约5.4 kg,含量均匀度均符合要求。
2.2 溶出度评价
2.2.1 测定方法学验证
2.2.1.1 格列美脲特征图谱及辅料干扰实验 称取处方量的空白辅料以甲醇-0.01 mol·L-1磷酸二氢铵溶液(70:30)为溶剂超声溶解并滤过作为阴性对照溶液;称取格列美脲对照品10.1 mg,加30 mL乙醇溶解,以流动相稀释制成每毫升含格列美脲约2 μg的溶液作为阳性对照溶液;另取自制片,分别以pH1.2盐酸、pH4.0醋酸缓冲溶液、pH6.8磷酸缓冲溶液和水超声溶解后过滤并稀释制成每毫升含格列美脲约2 μg的溶液。分别取上述溶液10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进样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空白辅料对本品溶出度的测定均无干扰。见图1。
2.2.1.2 滤膜吸附 本品的原料药经微粉化处理后,平均粒径较小,且由于本品主药含量较低,滤膜的吸附可能会对本品的测定造成一定的影响,故为考察此种影响,取在各介质中达到溶出平台的本品溶出液15 mL,分别采用以纯化水浸泡24 h的滤膜、沸水煮2 h的滤膜对本品在各介质中的溶出液进行过滤,并以高速离心处理的同介质上清液中格列美脲的含量作100%,考察滤膜对本品的吸附性。结果见表1。
A.阴性对照品;B.阳性对照品;C.pH1.2盐酸溶液;D.pH4.0醋酸缓冲溶液;E.pH6.8磷酸缓冲溶液;F.水;1.格列美脲
图1 阴性对照品、阳性对照品、格列美脲片在4种介质中HPLC图
表1 滤膜吸附性考察结果 %
实验结果表明,滤膜的预处理方法对本品的吸附有一定的影响,沸水煮2 h的滤膜与仅用纯化水浸泡处理的滤膜相比对本品的吸附影响较小,当弃去5 mL以上初滤液时,经沸水煮2 h预处理的滤膜对本品吸附影响较小,但相比离心处理,仍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最终采用高速离心作为本品溶出液的处理方法。
2.2.1.3 线性关系考察 取格列美脲对照品10.1 mg精密称定,加30 mL乙醇溶解,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毫升含格列美脲10 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储备液,分别吸取对照品储备液适量,加流动相稀释制成每毫升含格列美脲3,2,1,0.5,0.2 μg的溶液,分别取上述溶液10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进样分析,以浓度为横坐标,格列美脲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回归方程Y=141 118X+3 720.1,r=0.999 9。实验结果表明,本品在0.210 4~3.156 μg·mL-1浓度范围内,格列美脲峰面积与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可满足本品溶出度测定的要求。
2.2.1.4 回收率实验 分别取格列美脲对照品19.9 mg精密称定置于100 mL量瓶,加乙醇溶解并定容制成格列美脲对照品储备液,分别按溶出度的20%,50%,80%,100%量取格列美脲对照品储备液2,5,8,10 mL置于各溶出杯中,分别精密加入4种溶出介质900 mL,加入按处方量称取的空白辅料。启动溶出仪,依法操作,每个浓度各取3份,分别作为供试品溶液。取各供试品溶液高速离心,取上清液10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进样分析,以外标法计算本品在4种介质中的回收率。结果见表2。
表2 4种浓度格列美脲在4种介质中回收率测定结果 %
实验结果表明,本品在不同介质中的回收率为99.0%~101.0%,RSD均<1%,可满足本品在不同介质中溶出度测定的要求。
3.2.5 精密度实验
3.2.5.1 重复性实验 取本品,以各溶出介质900 mL为溶剂,转速为50 r·min-1,于规定的各时间点取溶出液,高速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100 μL,入液相色谱仪进样分析,以外标法计算本品在4种介质中的溶出度,并计算重复性,结果见表3。
表3 重复性实验结果溶出度 %
实验结果表明,分别在不同介质中测定本品的溶出度,RSD<2.0%,重复性较好,可满足本品溶出度测定的要求。
3.2.5.2 中间精密度实验 取本品,由不同的实验人员在不同的日期、不同仪器上分别以4种介质测定本品的溶出度,并将测定结果与重复性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考察本品溶出度测定的中间精密度,结果见表4。
表4 中间精密度实验结果(相对含量) %
实验结果表明,由不同的实验人员在不同的日期、不同的仪器上测定本品的溶出度,各个溶出介质的溶出度RSD均<2.0%,中间精密度良好,可满足本品在不同溶出介质中溶出度测定的要求。
3.2.6 溶液稳定性 取本品20片,研细,精密称取85 mg(相当于格列美脲2 mg),分别加pH1.2盐酸溶液、pH4.0醋酸缓冲溶液、pH6.8磷酸缓冲溶液和水超声溶解,分别取上述溶液离心,取上清液并稀释制成每毫升含格列美脲约2 μg的溶液,置室温下,分别于0,0.5,1,2,3,4,6,8 h取高速离心上清液10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进样分析,以0 h格列美脲峰面积为100%,以本品在8 h内的相对含量计算本品在各介质中的稳定性,结果见表5。
实验结果表明,本品在各介质中室温放置8 h含量有缓慢下降的趋势,在4 h内含量下降不明显,故取样后应在4 h内测定。
3.2.7 溶出度测定方法与溶出曲线 参考药品评审中心公布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实验技术指导原则(初稿)》,选取pH1.2盐酸溶液、pH4.0醋酸缓冲溶液、pH6.8磷酸缓冲溶液和水作为溶出介质,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溶出度测定法第二法(桨板法), 以各溶出介质900 mL为溶剂,转速为50 r·min-1,于规定的各时间点取溶出液5 mL(并即补充同温同体积的相应溶出介质),高速离心(4 000 r·min-1)5 min,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格列美脲对照品20 mg,置100 mL量瓶,加乙醇适量,超声溶解,再加乙醇定容,摇匀。精密量取1 mL,置200 mL量瓶,用相应溶出介质定容,作为对照品溶液。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醇-0.01 mol·L-1磷酸二氢铵溶液(70: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28 nm,进样量100 μL,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每片溶出量,绘制溶出曲线。结果见图2~5。
表5 溶液稳定性实验结果 %
图2 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在pH1.2盐酸中的溶出曲线
图3 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在pH4.0醋酸缓冲液中的溶出曲线
图4 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在pH6.8醋酸缓冲液中的溶出曲线
图5 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在水中的溶出曲线
格列美脲难溶于水,其溶出困难。现国内上市很多厂家采取多次过筛、加入表面活性剂增溶、固体分散体等技术均只能勉强符合现有标准要求,很难达到原研产品的溶出结果。药物微粉化技术是指通过机械研磨、超临界流体过程、低温喷淋等手段降低药物的粒径,改善颗粒的润湿性,进而提高其溶解度和溶解速率。实验研究表明,罗红霉素、比卡鲁铵等难溶性药物,在对原料药采用微粉化处理后制备的制剂,相比未经微粉化处理的制剂,溶出度和溶出速率均有很大提高[3-4]。本实验采取微粉化工艺,微粉化后的原料药具有更小的粒径,增大其比表面积,不仅减少压片工艺的复杂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制剂的溶出度。
乔德水等[5]对不同厂家格列美脲片进行溶出度比较,发现按现有格列美脲片质量标准[6],各厂的片剂溶出度指标均合格,但对各厂的片剂采取溶出曲线f2相似因子法比较时,各厂片剂的溶出行为呈现出明显差异。这种评价方法仍有不足,因为现有标准采用0.02%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为溶出介质,这种特殊溶出介质无疑放宽了要求,75 r·min-1相比50 r·min-1也弱化对制剂溶出能力的区分。另外现有的质量标准采用的是小杯法,如使用不同溶出介质进行选择,相对于格列美脲这种难溶性药物能否达到漏槽条件值得商榷。因此有必要采用更严格的4种不同溶出介质的f2相似因子法[7]对自制片、国产片和原研片进行溶出度评价。
本实验结果表明,现有的格列美脲片质量标准至少在溶出度检测方面达不到质量控制要求。质量标准修改和一致性再评价刻不容缓。
本实验自制片和原研片在4种不同溶出介质中溶出曲线f2相似因子均>50,体外溶出行为具有相似性,自制片和原研片体内生物利用度是否等效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国产两个厂家片剂与原研片在4种不同溶出介质中溶出曲线f2相似因子均<50,体外溶出行为不具有相似性。且不同国产厂家生产的片剂之间体外溶出行为也有明显差异,说明不同国产厂家生产的片剂彼此之间质量也相差较大。
[1] 郑俊民.药用辅料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9-131,372-377.
[2] 罗小荣,靳祖英,付玉林,等.格列美脲片制备工艺改进[J].中国药业,2008,17(10):47.
[3] 徐成,金春,秦勇,等.罗红霉素微粉化分散片的制备与溶出度测定[J].医药导报, 2010,29(8):1063-1064.
[4] 潘俊芳,方通,王龙,等.微粉化原料药的比卡鲁胺片的溶出度研究[J].药物分析,2008,28(10):1658-1660.
[5] 乔德水,林彬,梅丽.不同厂家格列美脲片的溶出行为比较[J].中国药业,2010,19(10):39-40.
[6]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S].WS1-(X-045)-2004Z.
[7] 张启明,谢沐风,宁保明,等.采用多条溶出曲线评价口服固体制剂的内在质量[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9,40(12):946-955.
DOI 10.3870/yydb.2015.03.031
2013-12-27
2014-02-10
刘源(1979-),男,四川成都人,助理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药物制剂研究。E-mail:6824867@qq.com。
李楠(1964-),女,四川成都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药物分析研究。E-mail:512508622@qq.com。
R977.1;R927.2
B
1004-0781(2015)03-03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