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英,梁雪梅,田明秀
(1.山东省微山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微山 277600;2.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天津 300140)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62例*
刘培英1,梁雪梅2,田明秀2
(1.山东省微山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微山 277600;2.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天津 300140)
目的 探讨短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2例。对照组每天8:00给予阿司匹林片200 mg,po,连续2周后改为100 mg,qd,长期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天20:00口服氯吡格雷75 mg,连续用2周后停用。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血清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67.7%,治疗组总有效率91.9%,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均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的调节作用较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更有效,能有效改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部血供。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脑缺血,短暂性;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因子
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类常见分型,属于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之一,被视为脑梗死的先兆,也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1]。该病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知觉障碍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TIA患者有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的异常升高现象[2-3]。2012年6月—2013年10月,笔者采用短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山东省微山县人民医院和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病例入选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②有24 h内TIA发作史;③经头颅CT或磁共振(MRI)检查,未见脑出血或其他病灶;④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②有脑出血病史;③胃溃疡;④对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过敏。共入选患者124例,将入选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2例。对照组男34例,女28例;年龄39~70岁,平均50.7岁;其中并发糖尿病28例,高血压25例,血脂异常22例。治疗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40~72岁,平均51.3岁,其中并发糖尿病26例,高血压26例,血脂异常2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发展以及并发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每天8:00给予阿司匹林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0263,规格:每片100 mg)200 mg,po,连续2周后改为100 mg,qd,长期口服;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每天20:00口服氯吡格雷[赛诺菲安万特(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580,规格:每片75 mg)75 mg,连续服用2周后停用。
1.3 观察指标 2周后分别观察两组疗效,测定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全血黏度)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S100B 蛋白(S100B protein)、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水平变化。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无神经功能缺损遗留体征;基本治愈:病情反复发作,但无神经功能缺损遗留体征;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变化;恶化:发展为脑梗死,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总有效率(%)=(治愈+基本治愈)/总例数×100%。
2.1 疗效 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7.7%和91.9%,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组内血液流变学无明显改善;治疗组组内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 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 两组治疗前血清NSE、S-100B、MBP和GFA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血清NSE、S-100B、MBP和GFA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NSE、S-100B、MBP和GFAP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TIA是发作时间一般持续10~15 min,大多在1 h内恢复,发作不超过24 h,发病时间较短,但是会反复发作的脑部缺血性疾病。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病因包括多种因素。研究表明,动脉血管硬化、微血栓、脑血管痉挛、血流动力学异常及血液成分异常均参与TIA的发生发展。该病的发病特征主要为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5-6]。该病病情发展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会引发脑梗死或血管性痴呆。因此,该病的治疗已引起临床研究人员重视[7-9]。
阿司匹林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活性从而防止血栓烷A2的生成,进而减少对血小板聚集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具有不可逆性,因而临床上将阿司匹林用于TIA、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8]。氯吡格雷是一种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阻断药,是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属于噻吩吡啶类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硫酸氢氯吡格雷,虽然与阿司匹林都属于血小板聚集抑制药,但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则与阿司匹林不同,氯吡格雷主要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此外,氯吡格雷还能通过阻断由释放的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从而抑制其他激动药诱导的血小板聚集[10-11]。
鉴于两种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本研究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用于TIA的治疗,临床结果显示,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总有效率远高于阿司匹林单独治疗;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检测结果表明,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能更有效改善TIA患者的脑部血供。因此,将短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TIA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组别与时间例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mPa·s)血小板聚集率/%对照组62 治疗前7.24±0.9712.10±1.651.84±0.2348.22±6.41 治疗后7.01±0.8111.83±1.271.78±0.1845.39±6.87治疗组62 治疗前7.38±1.0712.37±1.821.87±0.2546.32±7.90 治疗后5.12±0.45∗1∗29.25±1.21∗1∗21.35±0.13∗1∗232.81±5.97∗1∗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组别与时间例数NSES⁃100BMBP(μg·L-1)GFAP/(ng·L-1)对照组62 治疗前13.28±1.340.81±0.162.98±1.291.29±0.19 治疗后12.45±1.21∗10.76±0.13∗12.57±1.21∗11.20±0.17∗1治疗组62 治疗前13.31±1.310.80±0.152.97±1.311.28±0.18 治疗后8.25±1.19∗1∗20.54±0.11∗1∗21.50±1.04∗1∗20.67±0.13∗1∗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1] BI Q,WANG L,LI X,et al.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of stroke in Chinese young adults[J].Neuro Res,2010,32(4):366-370.
[2] 李浩军,刘振国,王文安,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1):67.
[3] OYER D S,SHEPHERD M D,COULTER F C,et al.A(1C) control in a primary care setting: self-titrataing an insulin analog pre-mix(INITIATE plus trial)[J].Am J Med,2009,122(11):1043-1049.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5] FREEDMAN J E.Molecular regulation of platelet-dependent thrombosis [J].Circulation,2005,112(17):2725-2734.
[6] PACKARD R R S,LIBBY P.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 from vascular biology to biomarker discovery and risk prediction[J].Clin Chem, 2008,54(1):24-38.
[7] STELLA N,PALOMBO G,FILIPPI F,et al.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via the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J].J Endovasc Ther,2010,17(4):569-573.
[8] 徐安定,孙欣,王拥军.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抗栓治疗[J].中国卒中杂志,2011,6(1):39-43.
[9] KLEINDORFER D,PANAGOS P,PANCIOLI A, et al.Incidence and short-term prognosi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in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Stroke,2005,36(4):720-723.
[10] HILL M D,YIANNAKOULIAS N J,EERAKATHIL T,et al.The high risk of stroke immediately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A population-based study[J].Neurology,2004,62(11):2015-2020.
[11] 郭华,罗莉,艾华.氯吡格雷联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厂矿医学,2009,22(4):401-402.
DOI 10.3870/yydb.2015.03.012
2014-02-19
2014-03-15
*国家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2008ZX09312-008)
刘培英(1965-),女,江苏沛县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E-mail:dddccc201@163.com。
R973.2;R742
B
1004-0781(2015)03-03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