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混杂性神经鞘瘤一例

2015-06-22 12:59:46安徽省黄山经济开发区中心医院安徽黄山245000
罕少疾病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鞘瘤实性腹膜

安徽省黄山经济开发区中心医院 (安徽 黄山 245000)

程世德 刘金有 汪忆军

·腹部疾病·

腹膜后混杂性神经鞘瘤一例

安徽省黄山经济开发区中心医院 (安徽 黄山 245000)

程世德 刘金有 汪忆军

腹膜;神经鞘瘤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60岁,因“发现左中上腹部肿块1年”于2014年12月9日入院。

查体:T:36.0℃,BP:126/70mmHg神志清楚,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巩膜无黄染,心肺未及明显异常。腹部软,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腹壁浅静脉无扩张,全腹无反跳痛及肌卫,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中上腹部隆起,可触及一约25cm×18cm大小肿块,质地稍韧,边界清楚,压痛阳性,活动度一般。肝区叩击痛(-),墨菲氏征(-),肝颈回流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未闻及气过水声。双肾区叩击痛(-)。肛检:肛缘未见肿块及破溃,直肠内空虚,未触及肿块,指套未染血。实验室检查:白细胞5.30×109/L;中性粒细胞% 63.1%;红细胞3.40×1012/L;血红蛋白104g/L;血小板134×109/ L。女性肿瘤标志 甲胎蛋白4.50ug/L;糖链抗原125 7.6U/ml;癌胚抗原1.30ug/L

腹、盆腔B超示:左上腹巨大实液性混合包块(考虑来源于胃肠道肿瘤);胆囊炎;脾轻度肿大;左肾中度积水;绝经子宫声像图。胃镜示:糜烂性胃炎。

影像检查:CT平扫(图1-2)示左腹膜后于胰尾前下方、脾胃间隙内可见一20×15×14.4CM巨大囊实性肿块,密度混杂,其内可见实性结节及多发大小不一囊腔,囊壁间隔厚薄不均,囊性部分CT值约14HU,实性部分CT值约40HU,增强扫描(图5-6)肿块实性部分及间隔中等度强化,CT值约50HU,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实性部分可见肿瘤血管穿行,肿块占位效应明显,邻近结构受压移位明显,未见明显侵蚀浸润征像,左侧输尿管中上段外压性梗阻性积水。MRI平扫(图7-10)所见左腹部膨隆,腹膜后见一20×15×14.4CM巨大囊实性肿块,其内多发实性结节及大小不一囊腔混杂分布,囊壁间隔厚薄不均,肿块信号混杂,高低不一,可见结节状、囊状等、长T1及等长T2信号,DWI信号部分抑制,部分结节状信号增高,肿块与胰尾界限显示欠清,占位效应显著,胃、脾、左肾受压上移,左输尿管中上段受压,左输尿管及肾盂肾盏扩张。影像考虑:腹膜后囊实性占位,倾向良恶交界性或恶性肿块。

手术及病理所见:腹腔无腹水,于左中上腹部见一约25×20×16cm大小肿块,质韧,呈囊性,有包膜,将结肠脾曲、降结肠及对应系膜推向前内方,肿块未侵犯胃、胰、脾,肝、胆、小肠、盆腔未见明显异常,肠系膜下动、静脉旁未及肿大淋巴结,腹主动脉旁、髂总动脉旁、左结肠动脉旁无淋巴肿大,术中诊断:腹膜后巨大肿瘤。并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病理所见(图11-12):肉眼所见灰红肿物一枚,20×16×13CM,重2.315kg,有包膜,表面不光滑,切面出血坏死,囊性变,呈两囊,内含咖啡液体及腐肉样坏死物,边缘残留组织呈淡黄暗红灰白色,淡黄区水肿有光泽。镜下见肿物中间区大片坏死,包膜下残留梭形瘤细胞,呈束状、漩涡状、编织状排列;可见核端空泡,细胞核有异型,可见核分裂;肿瘤间质伴有水肿、出血、坏死及钙盐沉积。病理诊断:“左中上腹膜后”梭形细胞瘤,倾向间质瘤,免疫组化:CD34(-)、CD117(少部分+)、Dog-1(局灶+)、SMA(-)、CD56(局部+)、S100(+)、CK(灶区+)、CR(-)、P53(-)、Ki67(3-5%+)。诊断的(左中上腹膜后)考虑混杂性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混合),富于细胞型,鉴于CD117有少部分细胞阳性,伴神经分化的胃肠道间质瘤待排除。建议做分子遗传学检测进一步确诊。

2 讨 论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属于腹膜后第二位常见肿瘤[1],按组织来源主要分为三类:神经鞘及神经束衣、交感神经节和副神经节。成人多见于良性肿瘤,其中以神经鞘源性肿瘤为主,其次为副神经节源性肿瘤,再者占到93.5%[2]。神经鞘源性肿瘤好发于肾上腺区、脊柱旁及骶前间隙。肿瘤中心血供不足,故常继发囊变、钙化、出血和透明样变等改变。增强方式与细胞构成有关节,细胞疏松伴弥漫性水肿,呈轻微强化;出血及囊变致增强不均匀性[3]。MRI显示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灶。“靶征”:是神经鞘肿瘤的MRI特征表现之一,在T2WI上表现为中心稍低信号,周围高信号,与不同的病理成分有关[4]。靶心区含大量的紧密排列的细胞成分及一些纤维组织、脂肪组织,而靶缘区为结构较疏松的黏液样基质。神经纤维瘤多为实质肿块,囊变区较少见,且较易恶性,尤见于多发神经纤维瘤病[5]。胃肠道间质瘤是由Mazur于1983年提出的概念,免疫组织化学CD117阳性表达是其特点,最好发于胃,多表现为跨腔内外生长或以腔外生长为主,也可向腔内生长[6]。肿瘤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肿瘤较大(>8cm),形态往往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中心可见小片或大片状低密度区,以周边强化为主,也可由于局部溃疡或与胃肠腔相通而见气体或气液平。肿瘤内钙化发生率低,邻近组织多逐级压推移,侵犯相对较少,极少发生邻近血管侵犯[7]。本例病理最初诊断间质瘤,而且CD117少部分阳性表达,但免疫组化最终倾向还是腹膜后混杂性神经鞘瘤,而且是少见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混合型。CT及MRI特点是囊实性肿块,实性成分强化明显,肿瘤内有较大坏死囊变伴出血伴钙化,邻近结构推挤,影像表现与病理符合。本例肿瘤巨大,需与胃肠道间质瘤、腹膜后间叶性肿瘤鉴别。

[1] 周海涛,周志祥,梁建伟,等.53例腹膜后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4,36(11):867-890.

[2] 连鹏鹄,李汉忠.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治[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4,35:315-318.

[3] 李海峰,杜源,张伟,等.畅后腹腔镜下腹膜后神经鞘瘤切除术4例报告[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5):602.

[4] 张智栩, 高剑波, 郭华, 等. 腹部神经鞘瘤13例多层CT诊断[J].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0, 45(2): 340-342.

[5] 姜勇,汪欣,万远廉,等.原发性腹膜后神经鞘瘤的外科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1,26(3):222-225.

[6] 林乐,唐秉航. 腹膜后假性黏液瘤一例[J].罕少疾病杂志,2014,21(2):57-58.

[7] 胡小红,王成林,刘鹏程,等. 四肢神经鞘瘤的MRI诊断[J].罕少疾病杂志,2013,20(2):15-17.

R656.4

D

10.3969/j.issn.1009-3257.2015.05.015

2015-10-08

程世德,男,医学影像学,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影像学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刘金有

猜你喜欢
鞘瘤实性腹膜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心脏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伴咯血1例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56
关于腹膜透析后腹膜感染的护理分析
哈尔滨医药(2015年2期)2015-12-01 03:57:3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
腹膜前Kugel补片法治疗股疝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