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姗
摘 要:我校的生源是10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每个课堂都是流动儿童群体,每班学困生大约占了全班人数的20%~25%,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两极分化较为严重。鉴于流动儿童家庭普遍的特殊性:家长文化程度低,家庭教育期望低,家长孩子精神文化交流少,家庭教育责任心弱,因此转化学困生的责任与担子都落到学校教师身上。针对流动儿童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学习基础差、习惯差、厌学、畏难多,转化学困生就需要教师抓住关键——探索提升数学学困生课堂新知学习效果的策略,实现学困生转化目标。
关键词:差异目标;课前补给;差异作业
要转化学困生,必须对学困生进行归因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与途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形成数学学困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缺乏新知学习的必要知识和必要技能。同时对新知的接受、理解和技能形成的反应慢、能力差。因此,我觉得要提升数学学困生课堂新知的学习效果,可以有以下几个策略。
一、实施差异学习目标策略——提升学困生新知学习的达标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困生在智力因素、知识结构、心理素质、情感方面与一般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用单一的、相同的学习目标与较高的要求来对待所有学生,必将降低学困生新知学习的达标度,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摇其本来就很脆弱的学习信心,这就需要老师从尊重差异出发,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为他们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而设计差异学习目标,正是学困生获取学习成功的机会,有效促进学困生的逐步转化,为此,我积极实践数学新知学习差异目标的设计,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有关的简便计算》时,制订如下差异学习目标。
班级群体:
1.教学技能目标: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自主观察,比较出两个算式间的联系,分析、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在探索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活动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学习运算律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学困生:
1.教学技能目标: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单的简便运算。
2.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活动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二、实施课前预备经验补给策略——补足学困生新知学习的必要知识和必要技能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学困生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对自己没有信心。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因此,如果在课前查找出学困生新知学习的断裂点、缺失点,设计相应的阅读和练习提升学困生的起点,让他们踏上新知学习的台阶,他们一定会有信心和勇气好好学习新知。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有关的简便计算》。
新旧知识:
旧知:1.学生在学习表内乘法时对于乘法的交换律已经有了初步体验,知道根据同一幅图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相同。
2.前面已经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律,并会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新知: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学困生差异(知识的断裂点、缺失点):
1.学困生对一些常见的积是整十、整百的口算题不熟练。
2.学困生对数很不敏感,很难从三个数中找到能结合成整十或整百的两个数。
3.学困生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还没有完全掌握。
预备经验补给:
1.口算
12×5= 18×5= 20×5= 25×4= 25×8= 50×4=
2.混合运算
(1)(36×4)×5 36×(4×5)
(2)(18×25)×4 18×(25×4)
(3)(29×5)×20 29×(5×20)
学困生完成后,教师需要认真批改,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辅导。这样这些学困生有了跟其他学生一样的本钱,就能抬起头来认真学习新知。
三、实施差异作业策略——增强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
极性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学困生的一般天赋并不一定比其他学生差,但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可能有不当之处。因此,学困生的作业问题通常有两大情况:一是客观原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一刀切”,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布置相同的作业,进行统一的讲解,却很少顾及这些学困生的真实想法。二是主观原因,这是造成学困生作业质量差的主要原因。几乎所有学困生都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他们对自己已没有任何要求,所有做的作业,只有一个目的——完成任务。大部分学困生的作业存在抄袭现象,甚至有的接受力差、动作慢的学生干脆不做。因此,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差异作业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有关的简便计算》。
班级群体:
1.根据乘法运算律,在______上填合适的数。
37×3=3×______ ______×57=______×16
a×b=b×______ 2×(5×19)=(2×5)×______
6×4×25=6×(4×______) a×b×c=a×(b×______)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3×8×5 25×(2×13) 4×17×25
学困生:
1.根据乘法运算律,在______里填合适的数。
37×3=3×______ ______×57=______×16
2×(5×19)=(2×5)×______ 6×4×25=6×(4×______)
2.在橫向上写出下面每组三个数的积。
通过对这些策略的探索,我感受到要想提升学困生课堂新知的学习效果,很难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我深刻感悟到只有针对学困生的成因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通过外因不断激活学困生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内因,学困生才能获取有效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