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如
“听说隔壁班覃老师的课上得很好,能不能请她下学期也上我们的课?”2015年1月,柳州市第三十九中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三十九中集团)治建校区(原柳州市第二十八中学)生物教师覃颖懿轮岗到本部上课刚满一个学期,该校2013-2班的学生就向学校提出要求。实际上,覃颖懿已承担了6个班的教学任务,校领导想减少她所带的班级,但这些班级的学生都不答应。对这位深受学生喜爱和追捧的青年教师,三十九中集团校长叶丹满口称赞:性格爽朗宽厚,热爱学生,钟情教育,教学用心,从教第三年就担任三十九中集团治建校区科研主任,如今已是柳州市柳北区小有名气的学科教学专家和兼职教研员。
让生物教学回归生活
2014年以前,初中生物非中考必考科目,许多科任教师教学时只是照本宣科、应付会考,但在覃颖懿看来,生物学科对于培养初中生的生命意识、科学意识、科学思维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生物课的课时有限,为避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覃颖懿倡导扎实高效的教学,她常对学生说:“生物不难学,只要你follow me,一切在课堂上就可以搞定!”
“起立!”“向右转!”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内容)一课上,学生在覃颖懿的指令下,饶有兴致地做着“正说反做”(根据口令做相反的动作)的小游戏。游戏结束后,覃颖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酸梅,请获胜的学生品尝,随后问学生:“吃梅的同学在吃梅时,口腔内的唾液分泌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其他没有吃梅的同学,看到别人吃梅时,口腔唾液增多的请举手。”“有没有仅仅只是听到‘酸梅两个字时,口腔唾液就已经开始增多的同学?”不知老师葫芦里卖什么药的学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时,覃颖懿揭开谜底:“恭喜大家,我们的神经调节都是正常的!以上出现的三个反应:吃梅止渴、望梅止渴、谈梅止渴,在生物学上称为反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生活中有大量的‘反射现象,通过以上两个游戏,学生有了直观的体验,对原本抽象的‘反射概念将会印象深刻。”覃颖懿解释道。课改后,教材上的知识点更注重逻辑联系,更考验教师运用教材组织教学的能力,如果处理不好,课堂教学将会流于表面,学生难以内化知识,更谈不上运用知识。对此,覃颖懿认为,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明确教学目标,将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学中来,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在教学中,她常常将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通过参与式、场景式、小组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质疑、求证,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拾级而上,逐步掌握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
完成上述环节后,覃颖懿给学生提供了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反射”的概念,由于已有了活动体验,学生很轻松就把概念恰当地表述了出来。至此,按理应进入辨别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教学环节,但覃颖懿并不着急,而是继续让学生用反射的概念解释“望梅止渴”为什么是一种反射现象、判断“含羞草的叶子受到触碰后合起”和“遇到强光,用手遮眼”是否属于反射现象,并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反射现象。这种从生活现象认识生物学概念,又回到生活中去验证概念的教学方式,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表面化,用她的话说,就是“学生会说还不算数,会用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生物教学应回归生活。”这个理念在覃颖懿的教学中随处可见。“小狗听到主人叫唤马上去吃食物是简单反射还是复杂反射?”“你能用反射弧的工作原理解释伤到脊髓的病人为什么会下肢没有知觉、大小便失禁吗?”“当你被仙人掌刺到手的时候,是先感觉到疼还是先缩手呢?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大量生活中的素材运用于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现学现用、举一反三,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轻松、牢固地掌握知识。她的学生表示:“覃老师的课很有趣,课后作业也很少,很多难题都是我们自己在课堂上解决的,特别有成就感。”
敢于放手,适度引导
新课改提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中,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通过探索获得。作为伴随课改一起成长的教师,覃颖懿对此深以为然。在她的课堂上,常常看到学生围着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忙得满头大汗,或为了某个棘手的问题争论不休,或为了某个突然的发现欣喜不已。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合作的快乐、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这都源于她在课堂上敢于放手,为学生创造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知识。
“为什么浇水后蔬菜就会保持新鲜?”“植物的吸水和失水与糖有什么关系?”在《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一课的导入环节,覃颖懿在多媒体上展示了两幅图片——蔬菜经营者正在给葱花浇水(吸水)和糖拌西红柿(失水)后,学生纷纷提出一连串有意思的问题。她顺势引导学生集中思维,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这一问题上,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假设,让学生通过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开放的探究空间,她在教材原有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增设了红墨水、洗衣粉、洗涤剂等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材料设计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她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他们的设计思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如“想一想,如果先把萝卜块放到红墨水里浸泡,能不能验证小组的假设”“实验该怎样设计才能保证只有一个变量”等等。材料选择面的扩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鼓励和引导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支持,同时又引发他们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不断完善和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
在分享和评价环节,覃颖懿设计了一个“研究成果发布会”的场景,让学生轮流上台介绍自己的实验。课堂顿时成了交流和展示的舞台,学生们探究热情高涨,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一名研究者,在台上做介绍时不但条理分明,还十分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和严谨,实验操作十分规范。台下的学生则把自己想象成出席“发布会”的专家和学者,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倾听发言人的介绍,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此时,覃颖懿鼓励学生交换不同的观点,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见解,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出现的失误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剖析。当学生突破某个难点时,她总是不忘给学生竖起大拇指:“这么难的问题都解决了,你们真了不起!”这节课行将结束时,覃颖懿提出“给庄稼施肥是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这一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思考。学生进而又提出“动物细胞会不会吸水和失水”“我们使用洗衣粉、洗洁精后该如何处理才能减轻对环境的破坏”等新问题,还借助老师提供的学习网址,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究,有的小组将自己的研究写成了科技小论文向报刊投稿。
宽松、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被尊重和信任,学习主动性被释放出来;科学的引导、适度的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自信心在不断提高。当学生对知识形成一定结论后,覃颖懿又引导学生将课堂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进一步追问、求索……她用自己的教学艺术成就了不一样的学生。
覃颖懿常以青莲自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随着教龄的增长,她的课堂更显成熟,少了花哨的形式,多了朴素的实效,更多的是回归教育的原点,关注课堂中人的发展。“池塘一夜风雨,开起万朵红玉。”身为兼职教研员,覃颖懿不吝己才,努力引领更多的年轻教师成长,她期待在课改的路上,不只有她这一朵“出水芙蓉”,而是满塘荷香。
【人物档案】覃颖懿,2002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教育专业,任教于柳州市第三十九中学教育集团。她是柳州市生物学科兼职教研员,柳州市生物协会秘书长,柳州市生物学科骨干,曾获评“广西优秀生物教师”“柳州市课改先进个人”“柳州市教学能手”,在柳州市青年教师赛教课、广西生物学科说课竞赛、全国目标教学现场课竞赛中均获一等奖。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