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姿 卜冬梅 康勤 雷晶 付洁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19)
川崎病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护理体会
张英姿 卜冬梅 康勤 雷晶 付洁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19)
目的:探讨川崎病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护理体会。方法:对47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患儿使用低分子肝素前后加强护理,22例应用传统注射方法,25例应用改良注射方法并与传统注射方法比较。结果:改良方法注射组比传统方法注射组皮下出血、硬结明显减少。结论:川崎病应用低分子肝素加强使用前后的护理,缩小注射间距避免同一点位重复注射,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川崎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护理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该病严重者可以引起患儿的冠状动脉瘤,导致急性期死亡或遗留长期的冠状动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庭的身心健康。低分子肝素主要采用皮下注射,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注射局部瘀斑及硬结。皮下瘀斑及硬结的产生除了低分子肝素本身的作用外,还与注射的方法有关[1]。我科对传统注射方法进行改良,加强护理管理,应用改良注射法后25例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目前低分子肝素运用于心肌梗死、脑梗死、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成人护理体会多见,但未见低分子肝素在儿童患者使用护理的相关报道,故本文拟对其在川崎病患儿使用的护理上进行探讨。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患儿47例,其中男28例,女19例,年龄最小3月,最大7岁,平均2岁5月。均符合日本Kawasaki Disease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早期均予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及对症处理,低分子肝素用于47例血液高凝状态患儿,2013年1月以前22例患儿均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注射,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25例患儿按照改良后方法进行注射。
2.1.1 健康教育由于患儿及家属无相关医学知识,护士操作前应向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充分讲述低分子肝素的作用,该药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不良反应,并讲解清楚注射时要与护士配合的重要性,以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同时交代要注意观察患儿意识、皮肤黏膜、注射部位、大小便颜色,发现异常及时告诉医护人员以便给予相应处理,减少患儿及家属焦虑和不安情绪。
2.1.2 注射部位皮肤的评估在注射前应评估患儿腹部皮肤情况,有无瘢痕、淤血斑、血肿、皮肤破损、硬结等,并做好记录,便于注射过程中部位的选择,同时为注射后的皮肤情况做对比。另外还要结合患儿的胖瘦决定注射深度。
2.2.1 传统方法:患儿取平卧位,注射部位为腹部脐周上下5-7 cm(脐周1 cm除外),以闫逸生[2]等主张的左下腹壁前外侧或后外侧组织内交替给药,注射点间距2 cm以上,注射前排气时应该保有微量空气小于0.07ml。消毒完后左手以食指和拇指捏起皮肤形成一皱褶,在皮褶最高点垂直进针,将针头全部刺入皱褶内,回抽无回血后注入药物,推药速度以4至5s为宜,并在注射全过程保持皮肤皱褶[3-5]。当药液推完至乳头根部时,停留5s后再松开皮肤皱褶垂直拔针,拔针后局部不需按压[6-7]。平均12小时给药一次,保证血药浓度,以持续抗凝。在用药期间腹部皮肤不可热敷、揉搓和理疗。
2.2.2 改良方法:注射点间距由1.8cm以上缩小为1.5cm,排气时保有微量空气小于0.07ml增加为0.15ml。
2.3.1 观察不良反应经常巡视患儿,密切观察意识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瞳孔大小,及早发现颅内出血。每次用药前后均观测腹壁周围皮肤情况,观察有无硬结及皮下出血。并遵医嘱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血常规。
2.3.2 注意事项主要为防止皮肤黏膜损伤出血,忌用牙签剔牙,忌挖鼻孔。应用软毛牙刷刷牙,防止跌伤,忌食干硬粗糙食物。准备好鱼精蛋白注射液。
2.3.3 饮食指导患儿营养不足与机体代谢和消耗增多有密切关。要加强消化道管理,多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主张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避免食用生、硬、过热、辛辣的刺激性食物。急性发作期以少量流食、多餐为主,必要时补充营养物质如脂肪乳、氨基酸,保证有足够营养进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2.3.4 心理护理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患儿适应医院环境,解除患儿对各种治疗操作的恐惧,取得患儿的信任。与患儿家属建立合作的关系,告知各种检查和治疗的目的和意义,鼓励家属多陪伴患儿,与患儿多沟通、交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限制探视,减少活动,减轻心脏负担。
2.3.5 出院指导遵医嘱服用药物,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避免接触尖锐玩具,防止皮肤破损。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指导家长学会对皮肤粘膜和内脏出血症状的观察,指导定期回院复查心脏超声及凝血功能。
2.3.6 数据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病例数据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ⅹ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例数 皮下瘀斑 硬结 皮下瘀斑伴硬结传统组22 3 5 3改良组25 2 1 0
22例传统使用方法,发生并发症的共11例,发生率约为50%。25例改良方法,发生并发症的共3例,发生率约为12%。经统计学分析,改良方法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传统方法,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低分子肝素是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抗凝药物,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不需要检测凝血时间,安全有效,方便,不引起血小板减少,用于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肝脏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但出血仍然是应用低分子肝素最常见的并发症[8],低分子肝素副作用主要是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及固定结节形成,给病人带来了一定身心痛苦,影响病人使用该药的依从性[9]。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其主要治疗为抗凝预防血栓形成,在住院期间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措施,但传统方法要求注射间距在2.0cm以上,由于小儿腹部皮肤可供注射区域有限,而这类患儿又需要长期反复注射肝素,导致可能在同一注射点位反复注射,注射容易发生硬结和皮下出血,造成患儿及家长难以配合,依从性差,从而不能保证治疗措施的实施,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我们总结经验和教训,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处于血液高凝状态的47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患儿,防止血栓形成,我们对传统注射方法进行了改良,缩小注射点间距,避免了同一点位重复注射从而导致的皮下瘀斑或/和硬结;同时,我们还微量增加了注射器内保有的微量空气,使得能够准确给药,保证治疗效果;并加强注射前后的护理,积极宣教。结果改良后皮下出血、硬结发生率明显降低,减少了患儿痛苦,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为临床具体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我们认为可以在临床推广。
[1]王斌,谷洁.冠心病用药方法及不良反应处理[M].金盾出版社,2007:54.
[2]闫逸生,张秀英,李耿,等.肝素钠皮下注射法不同部位对抗凝作用的影响[J]. 临床军医杂志,2000,28(2):66.
[3]吕云霞,董敏.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改进[J].护理研究,2008,22(1):39.
[4]黄和平,陈平,孙元美.循证护理在腹部皮下注射中的护理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04,19(5):41.
[5]张芳.尤尼舒局部皮下出血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58 -59.
[6]钟文兰,杨爽.依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技术的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7):69.
[7]葛兆霞.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淤血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74.
[8]陈红珍.临床上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107(30):200.
[9]黄仕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流程的改进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7):647.
R473.72
B
1009-6019(2015)12-0258-02
张英姿,出生:1970年1月30日,性别:女,籍贯:河南,职称:小儿心脏内科护士长、主管护师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