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彬彬 雷云巧 付明莉
【摘要】20世纪90年代,教育叙事作为叙事研究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兴起并得以推广,逐渐成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方法。但教育叙事研究与教育叙事常被混为一谈,所以本文首先对教育叙事进行概念界定等概述,之后介绍作为未来教师的教育专业硕士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阐明教育叙事对于教育专业硕士生成长的意义,最后针对教育专业硕士生如何运用教育叙事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教育叙事 教育专业硕士生 成长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14-02
一、教育叙事概述
教育叙事是从“叙事”一词发展而来,是叙事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笔者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人们常将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混为一谈,但事实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教育叙事是一种文本,是一种材料,它是一个静态存在。而教育叙事研究是对筛选、鉴别出的叙事材料进行研究,它既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个动态的研究过程。”[1]因此,为了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教育叙事,本文将对其概念进行界定。
丁钢教授是将“叙事研究”引进中国的第一人,他认为,“教育叙事是表达人们在教育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教育经验、体验、知识和意义的有效方式。”[2] 另有学者说:“教育叙事实际上就是教师自己讲述自己故事的原始文本。”[3]这一定义将教育叙事的主体定位为教师,这与另一学者在其文章中所说的“教师教育叙事就是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 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方式表达和叙述教育教学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的一种文体写作。”[4] 不谋而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叙事中的重要性。此外,还有学者将教育叙事定义为“教育叙事是指在特定社会教育文化语境中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以故事形式来表现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系列性教育事件的行为过程或言语成品。”[5] 这一观点提出了“特定社会教育文化语境”这个限定条件,使教育叙事这一概念更加明确化。综上所述,教育叙事就是用叙事的方式记录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事件,它既是一种文本,也是一种实践方式。
教育叙事被引进中国之前,教育研究主要是教育专家和学者的工作范畴,而在中国,研究大多是“自上而下”的,这就极易造成理论悬空于实践的现象。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真实。这是教育叙事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也就是说用于撰写教育叙事的教育事件是已经发生的而不是虚构的事件,这就要求叙事主体在实践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敏感以捕捉到足够且有价值的信息,并及时记录,以便在之后的写教育叙事时有迹可循。
2.主体多元。有人说“我国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教育叙事观念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并希望叙事成为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一种方法。”[6]笔者在查阅了资料后发现,教育叙事的主体主要限定于教师,实际上教育叙事的主体应是多元的,还应有学生,教育研究者等。
3.形式多样。教育叙事的实现方式有很多,主要有教学日记,教育日志,通讯报道,自我检讨,教学事例等。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式对教育事件进行记录和总结,最终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育叙事,提炼出符合自身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经验。
4.注重反思。教育叙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叙事主体在叙事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认真反思,最后提出解决方法或得到启示,以提升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积累教育经验。高尔基也曾说:“最伟大的胜利,便是战胜自己。”可见反思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叙事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可分成多种类型,本文是按教育叙事的内容来进行划分,具体可分为:
1.教学片段叙事:指教育叙事主体只选取其在课堂教学中某些具有代表性或最有价值的片断,事后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对事件进行梳理,概括和完整叙述。总的来说,教学片段叙事就是“借以阐明教师对导致良好或者不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反思。” [8]
2.生活叙事:指教育叙事主体记录发生在课堂之外的事件,范围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存在即合理”,因此叙事主体不管对何种教育事件都应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和欣赏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尽量不错过每一个精彩的教育瞬间。
3.传体叙事:传体叙事分为他传体叙事和自传体叙事。他传体叙事指教师对他人讲述在教育中的见闻与感受,主要以谈话的方式进行,由他人来完成对教师教育生活故事的梳理和提炼。而自传体指的是教师自身对教育生活故事的整理与叙述。
二、教育专业硕士生成长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教育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知识主要是在校期间习得,学校会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教育专业硕士生只有两年时间,第一年学习专业知识,第二年实习,所以这就要求教育专业硕士生要在一年之内尽可能多的掌握专业知识。
教育专业硕士生应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这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生最重要的特征,也理应成为专业硕士生特有的优势。但笔者在对本校以及相关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硕士的调查后发现,大部分专业硕士生的实践技能“惨不忍睹”,他们归因于应试教育。这个理由看似合理,但事实上,教师与学生的素质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前流行的教育叙事就是培养教育专业硕士生实践技能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
三、教育教育专业硕士生成长的意义
在面对教育事件的时候,首先就会产生一种将之记下来的意识,搜集到各种教育素材,。人的记忆力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弱化的,但是记在本子上的材料如果保存完好的话是永久存在的,这就有助于教育专业硕士生通过教育叙事的写作,分析和总结经历过的教育事件,明确其中的教育意义。
教育叙事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专业成长、成熟的动态发展过程” [9] ,具体表现在:首先,明确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以叙事主体的身份进行教育实践,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其次,由于教育叙事主观性很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思考,教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后会逐渐不再迷信权威,最后敢于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而这些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对教育事件的记录和叙述毫无疑问将成为教育研究最珍贵的资料。最后,能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使他们更注意观察日常的教育现象,对教育事件的敏感度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
四、引导教育专业硕士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教育叙事
达芬奇说:“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由此可见,理论指导实践,而理论又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肯定理论重要地位的同时,实践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未来的教师,教育专业硕士生应极早树立积极的实践观,不仅要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更要抓住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实践,而教育叙事,就是能让专业硕士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的一个好方法。
教育叙事不同于普通的叙事,“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10] 所以说这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而若是想要让别人对某个故事感兴趣,除了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之外,还要有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故事串成一个整体。此外,教育叙事最重要的特点是真实性,这就要求在叙述时不刻意夸大事实,而是用最真实的语言来还原最真实的教育现场,同时又不失语言的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 [3]王洪玲.对“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概念的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2卷(8):81.
[2] 丁 钢,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1月第29卷(1):32.
[4] 杨 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叙事[J].中国教育学刊第 5 期,2006 年 5 月:72.
[5] 马毅飞,刘永福.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逻辑关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年10月(5):26-27.
[6] 王 凯.教育叙事:从教育研究方法到教师专业发展方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 6 期:29.
[7] 刘铁芳.教育叙事与教师成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11月第7卷(6):24.
[8] 刘赣洪,危文斌.教育叙事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92.
[9]王 鉴,杨 鑫.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评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3月第1卷(2):14.
课题项目: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基地研究生创新课题项目(项目名称:教育叙事——专业硕士生的成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