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

2015-06-10 21:10:11何毅
祖国 2015年7期
关键词:珙县石英砂转化率

何毅

位于川滇黔之间,宜宾市南缘,享有“珙桐之乡”美誉的珙县,正在蕴育着“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奋力书写改革转型新时期的县域经济升级版。

2014年,珙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13.6%,增速居全市第6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完成96.39亿元,同比增长22.5%,总量居全市第7位,增速居全市第4位;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8亿元,同比增长13.3%,总量居全市第6位,增速居全市第1位;累计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58亿元,同比增长3.4%,总量居全市第7位,增速居全市第8位。这些数字无一不说明珙县经济发展的迅速。

动因:因煤而兴,以煤转型

珙县,这个川南山区资源富集县,曾经“因煤而生、因煤而兴”。但在煤炭行情跌入低谷的今天,却“为煤而忧,为煤所谋”。

煤炭产业是珙县的支柱产业,而长期以来珙县都是销售原煤,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近几年随着煤炭行业的下滑,导致县域经济不景气。随着2014年珙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召开,珙县按照市委四届六次、七次全会的安排部署,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紧密结合珙县实际,把“转型深化”列为主题,县域发展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

战略:创新发展 推进五大领域转型

珙县县委、县政府针对县情,谋定而动,因势而为,决定以资源开发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提升优势资源就地转化率、集约转化率、绿色转化率和转化增值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总量与质量同步提升。

珙县在推动产业转型、创新发展上,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四川省珙县县委书记陈有树说:“我们将突出抓好‘四条实线并进,一根红线贯穿。”

第一条实线是扭住“园区”转型,推进资源型工业升级。依托工业园区,创新推进煤炭、页岩气、石英砂等优势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着力提升优势资源开发的就地转化率、集约转化率、绿色转化率、转化增值率和转化带动率,努力把珙县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宜宾的“资源转化创新区”。

第二条实线是突出“模式”转型,推进传统服务业升级。大力推广和拓展顺应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珙县金融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的转型升级。

第三条实线是着力“组织”转型,推进山区农业升级。做实做强各类市场化的农业产业龙头“组织”,带动农民组织化、专业化,促进以蚕桑、茶叶、烤烟、肉牛为重点的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第四条实线是紧扣“机制”转型,推进城镇升级。坚定建设宜宾中等城市总目标,创新构建规划先导约束机制、产业培育支撑机制、市场主体运作机制、就业培训促进机制、政策导向支持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根红线贯穿”指的是强抓“服务”转型,推进环境升级。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环境兴市”战略,坚持标本兼治,突出抓实抓好从严“治吏”和依法“保企”两个关键,将“环境兴县”进行到底。

成效:单一资源向多重产业经济转型

“转型发展要高端切入、危中寻机,驶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推进转型发展,核心是实现主导产业的转换,升级和接替主导产业的培育发展。没有主导产业的转换,没有接替主导产业的培育和成长,经济转型就是一句空话。”珙县县长叶盛说。推进单一型经济向复合型经济、资源输出型经济、资源就地转化型经济、地下矿业经济向地面多种经济发展转型。

煤转电产业链,年产值34个亿。珙县是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建材、化工基地,已经探明煤炭储量约12.45亿吨,占全省储量的8%,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但长期依靠销售原煤,附加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如何将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电能,提升经济价值?珙县探索出一条“煤—电—粉煤灰、脱硫石膏、余热发电—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路径。

促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目前已初见成效。华电珙县电厂一期工程2×60MKV两台机组已经建成投产发电,二期工程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如两台机组满负荷生产,每日将消耗煤炭约1.5万吨,如果一年按照300天(检修时间除外)计算,将消耗煤炭450万吨,年发电量60亿千瓦时以上。据统计,2014年珙县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为电能产业链,年产值34个亿左右。

石灰石转化为水泥,解决千人就业。珙县石灰石分布广泛,储量在100亿吨以上,现已探明储量4.08亿吨,适于露天开采。有大型矿床4个、中型矿床2个。石灰石是优质水泥原料,还可以做冶金辅料。

珙县将丰富的石灰石资源转化为水泥,形成了“石灰石—水泥—干粉拌料—预制构件”产业链条,产业得到升级。

目前,已建成拉法基四川双马水泥珙县工厂、华福水泥厂,两大水泥厂合计日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9000吨。珙县年产水泥350万吨。在石灰石转化为水泥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两个水泥厂还解决了1000余人就业,带动了当地农民务工增收。

陶土转化为陶瓷制品,年产值5亿元。珙县陶土原料资源储量大、种类多、品质好,有高岭土、石英砂、铝钒土、绿豆岩、绿页岩、红页岩、黄砂岩、白沙岩等,储量3亿吨以上,可供生产高、中、低档陶瓷制品。

珙县将优质陶土资源就地转化,强力打造西部瓷谷·产城综合体,引进欧冠陶瓷项目,计划总投资6.8亿元,分三期工程建设10条建筑陶瓷生产线。目前,一期工程第一条生产线已建成投产,第二条生产线于今年4月也将建成投产。两条生产线日产陶砖4万平方米,年产值5亿元。

欧冠陶瓷公司总经理罗金介绍:“投资珙县主要是看好当地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公司距离陶土产地近,可以节省运输成本,当地农村可以就地打工,解决了600多人就业。”目前公司产品销售到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市场发展前景很好。

石英砂转化为玻璃,未来利税超2个亿。珙县已经查明石英砂储量约4500万吨,量大质优,适于露天开采,可做特种玻璃原料,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玄武岩储量约1亿吨以上,其化学成分基本符合铸石原料工业指标,是生产碳纤维等新材料的主要原料。

为了将丰富的石英砂转化为特种玻璃,珙县引进五粮液环球集团威力斯超白玻璃项目。该项目占地600亩,主要生产建材玻璃、汽车挡风玻璃、节能玻璃系列产品。项目总投资13亿元,建成日产600吨超白玻璃生产线、日产900吨Low-E优质玻璃生产线和年产60万吨石英砂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可年产优质玻璃原片890万重箱,年销售收入可达12亿元、利税2.3亿元。今年4月,威力斯超白玻璃项目将竣工投产。石英砂就地转化为超白玻璃,形成了“石英砂—超白玻璃”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展望:多点发力聚招商

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在以页岩气开发为引领,工业废弃物“裂变重生”助推的同时,全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围绕珙县县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珙县提出牢牢把握“一大取向”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紧扣“两先目标”在宜宾总体战略布局中率先突破,先于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三个高地”资源转化创新升级高地,商贸物流高地,金融服务高地;打造“四个基地”综合能源转型升级开发基地,绿色建材产业基地,特种新材料制造基地,山区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全面落实市委“五大战略”项目推进战略,工业强县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环境兴县战略。

“珙桐之乡”,将迎来新一轮嬗变!“现代灵秀城市”将谱写又一个新的传奇!endprint

猜你喜欢
珙县石英砂转化率
高温高压下石英砂粒径对油井水泥石性能的影响
我国全产业领域平均国际标准转化率已达75%
鸣律
炎黄地理(2021年12期)2021-01-04 18:52:33
国家级“非遗”珙县苗族蜡染纹样创新设计
曲料配比与米渣生酱油蛋白质转化率的相关性
中国调味品(2017年2期)2017-03-20 16:18:13
石英砂岩矿浮选降铁试验研究
透视化学平衡中的转化率
中学化学(2015年2期)2015-06-05 07:18:13
微量改性单体与四(偏)氟乙烯等共聚的组成及转化率模拟
北海某高岭土尾矿中石英砂的选矿提纯试验
金属矿山(2013年6期)2013-03-11 16:54:05
珙县355.4万元良种推广补贴惠粮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