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虎
There are probably thousands of villages in China named as Xiao Ling, but one of them is great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 others. Located in Jing county, Anhui Province, the Xiao Ling village is the birth place of Xuan Paper which is a kind of paper originating in ancient China used for writing and painting. Xuan Paper is renowned for being soft and fine textured, suitable for conveying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both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在中国,叫“小岭”的村庄可能有成百上千个,但安徽泾县的小岭却是个不同凡响村落——这里是中国宣纸的发源地。
自1250年小岭曹氏始祖曹大三为躲避战乱移居小岭起,这个“小岭”村便成为曹氏聚族而居的村落。小村地处群山之中,盛产青檀树,但缺少良田,于是曹大三因地制宜,利用树皮造纸,使这里很快发展成一个以宣纸生产为营生的村落。
作为宣纸发源地的小岭,无论走在何处,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宣纸气息:庭院深深的宅院,规模宏大的纸槽遗迹,甚至随便推开一间不起眼的房门,从老妪拿出的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上,都能感受到这些宣纸世家的辉煌。
一乡善士曹廷柱
小岭村有“九岭十三坑”之说。九岭,是环绕在村子周围的九座山峰;十三坑,原指山凹中的13个自然村落,如今它们被“收编”成村民组,统一冠以“小岭”之名,是曹大三后裔聚族而居的村落。
我们借宿在曹益宝老人家中。他家有一个世代相传的宣纸作坊,现由他的大儿子曹人强管理。吃完晚饭也才6点多钟,小山村里就不见了人影,整个山谷中只听得到溪水潺潺中偶然夹杂的几声狗吠声。早上7点出门,山谷中到处都是鸟语鸡鸣,可仍不见人影。钻进宣纸作坊,却发现里面早已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原来村民们早上4点就开始捞纸、烘焙——小村现在还保持着日未出就劳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从宣纸古道翻越山岭头抵达“九岭十三坑”之双岭坑。一进坑口,就被几处小岭范儿的地标给震住了:一株有600年树龄的青檀树、一间民国时宣纸泰斗曹廷柱故居、一处新四军宣纸原料合作社、一间面积近20平的青檀灶。
经历四处地标带来的四轮时空穿梭后回到人间,天已午,肚已饿,遂到曹人强姐夫曹炎洲家蹭饭。在他家厨房门上看到几个繁体字,找他问究竟才知道这是别人送给他曾祖父的牌匾。原来他曾祖父就是民国时的“宣纸泰斗”曹廷柱。
“我曾祖父曹廷柱可是了不得的人物,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就因为宣纸代表性人物的身份而成为社会名流。早在袁世凯时期,就因为宣纸技艺出众而受到过袁世凯的接见,后在北洋时期成为第一任北洋官纸厂造纸教习。”曹炎洲指着村口“曹廷柱故居”的标牌,说起了曹廷柱和宣纸不得不说的故事。
宣纸,作为中国最神秘的手工艺品,一直受到外方关注。早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日本造纸界为研究宣纸技艺,就曾邀请清政府的农工商机器考察团赴日本考察,并特别指明要曹廷柱参加。
曹廷柱在先后多次出使日本期间,不但没泄露宣纸技术的只鳞半抓,还从日本引进烧碱漂白的方法改进宣纸生产工艺,发明了“民国法”宣纸,使宣纸的制作工期缩短了半年之久,开现代宣纸先河。正是因为对宣纸技艺的革新,使之成为宣纸行业的标杆,把宣纸生意做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因而受到蒋经国的专门接见。1938年,新四军到泾县开展工作,也先到这里来“拜山”,叶挺还特地赠送过曹廷柱字。
曹炎洲搬出一块蒙尘的牌匾,上书“一乡善士”,落款“民国二十七年,砥臣先生古稀庆”。据曹炎洲说,以前家里像这样的匾额不计其数。后来,曹廷柱一族经历了日军的“关照”、土匪的“惠顾”,儿子嗜赌,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曹廷柱的宣纸公司“怀远庄”和小岭几家纸庄被没收,成立了后来赫赫有名的红旗宣纸厂。
曹廷柱的四个儿子,作为被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在红旗厂做技术工。到曹炎洲这一代,红旗宣纸厂也倒了。曹炎洲自己出来,以“怀远庄”之名开了一家宣纸厂。曹廷柱这一脉,传到曹炎州这代,有子孙不下三四十人,但还从事宣纸相关行业的仅有三人,发展还都不如人意。宣纸史上的名门曹廷柱一脉就此凋零。
宣纸望族聚集地
曹人强的弟弟曹小强看到我对宣纸世家很来电,于是决定带我去“小岭望族聚集地”。
公路在半山腰,而这村庄却在河谷处。村庄沿河而建,河对岸茂林修竹,河这边是一条百米长的青石板路。路两旁,靠河的一边植满了桃李,另一边则是和山相对而立的老房子。
看到我们举起镜头,河畔正拿着棒捶捣衣的老奶奶连忙侧过脸。等我们拍完后,老奶奶缓缓起身凑过脸来看照片。
“我们家祖宅这样拍起来还漂亮吧!你如果早几年来这儿,拍出来更漂亮。那时虽然没有这些桃红李白,但整条大街上都是人影。”老奶奶指着跟前的石板路比划。
当老奶奶把我带进她家祖宅后,我才知道,我遇见“土豪”了:这是一栋二层的木质徽派走马楼,外表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楼内却雕梁画栋。墙上砖雕、门柱上木刻,最出格的是,楼上的花窗户居然有几分西洋风味。看到我的疑惑,屋里的一位大爷轻描淡写地说:“我爷爷在村里有几家纸棚,还在上海法租界开了几家宣纸店,难免沾些西洋习气。”
听到大爷的话,我依稀记起,曹人强曾经给我看过的一张民国时宣纸的广告纸。那是民国著名宣纸纸号曹义发创立的“白鹿牌”宣纸。据曹人强讲,这是当时他在一户亲戚家墙壁上揭下来的。他这户亲戚祖上是大户人家,曾经把宣纸店开到了上海法租界。解放后,曹义发倒闭后,“白鹿牌”宣纸广告纸没用了,就被亲戚用来糊墙了。
这位大爷名叫曹奎雄,“白鹿牌”宣纸的创始人正是他一个家族的。说着,曹奎雄拿出一个相框,取出发黄的照片,上面有一老一少两位着长袍马褂的男子,照片右下角书蝇头小楷“时新,上海北门大街,电话二二六七号。”——这是曹奎雄的父亲和祖父在上海的合影。
民国,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一段时期,是小岭宣纸的黄金时期。不仅仅是曹廷柱把宣纸生意做到了上海、日本、东南亚就簪缨一个小村落,仅曹义发一脉,在上海租界就有曹义发云记、曹义发鸿记、曹义发生记、曹义发贺记四家纸店。尤其是曹奎雄的祖父曹云舫,更是一代宣纸大师。其创立的曹义发云记早在清朝末年便已成为小岭最大的纸号之一。在民国初年,曹云舫又在上海新北门民国路璋川弄44号设立纸栈,由于纸质精良,曹云记很快就在上海滩打出了名声,并因而得以扩大经营内销芜湖、南京、苏州、杭州、汉口、北京,外销远至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像其他的宣纸世家,在经历抗日、“文革”等事件后就逐渐衰败,曹义发云记这一脉,在曹奎雄这一代经历过短暂低谷后,传至曹奎雄女儿这一代,打破宣纸技艺传男不传女的习惯,突破只在小岭生产宣纸的界限。曹奎雄的女婿把宣纸作坊开到了小岭之外的太平县,这个曾经辉煌的古老宣纸作坊,经历了低迷之后,又慢慢开始辉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