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5-30 17:54:12贾嘉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贾嘉

摘要:“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项目化课堂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设计能力的设计师。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基金:2012年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2z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的背景

(一)“工作室制”有利于高职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

“工作室”(studio)是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一个职业活动单位,后来它逐渐演化为一种有师承关系的制度体系。1919年在德国魏玛市成立的“国立包豪斯学校”更进一步的明确了“工厂学徒制”的教学体系,在这所包豪斯学校里,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作坊”,具有专长的导师们以“师傅”的身份带领“学徒”们在陶瓷、木工、金工等多个工作坊(实训室)中进行学习,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获得了职业技能与理论知识,正是这一制度为西方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现代艺术设计大师。

(二)构建“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一种表现

早在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就明确指出:“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高职教育中应努力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高职艺术专业中推行“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完全顺应当前高职教育需求的一种表现。

二、“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

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

“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设计工作室(有设计类型倾向的校内设计实训室)为载体,以导师(双师型的设计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和企业项目为驱动,将专业理论与动手实践有机结合为一体,并能够促进校企合作与产学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设计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到的作用如图1所示,学生在工作室中不仅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工作室制”同时还开启了多种良性循环,它完善了“工学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有助于树立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与品牌,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的形式,推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的思路

(一)“工作室”的构建

通过企业调研与职业岗位分析建立与专业职业岗位方向相对应的设计工作室(由3-5名教师团队负责教学),遴选一名骨干教师负责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实践指导,同时邀请一名企业专家或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担任专业技术顾问,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对工作室进行双向选择,工作室的导师和学生们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在拓展技术输出和对外服务的同时努力提升社会声誉,将“工作室”转变为企业在校内的设计团队和岗前培训基地,形成“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二)围绕“工作室”开发工学结合的项目课程

“工作室制”的项目课程不受学科体系的限制,可以在同一个项目课程中涉及到多门专业课程的核心知识,依据岗位核心能力设置项目课程,完成一个或多个项目课程后即能够具备相应的核心职业技能,以“室内设计工作室”的一个项目课程为例(如表1所示),该项目课程整合了多个必须的核心职业能力,让职业能力的获得变的有的放矢。

(三)“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计划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实施,第一、二阶段由导师主导,第三阶段由学生主导。第一阶段——第1学期,基于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该阶段是专业技能形成的一个“大平台”,重点培养职业岗位中的通识技能,项目课程重点围绕基础造型能力的提高来设置;第二阶段——第2~5学期,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全面了解完成设计项目所必须的职业技能,明确学习目标并规划个人的职业理想。以工作室为载体,以设计项目为驱动,全面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围绕项目课程划分不同的专业方向,按照“大平台、小方向”的原则,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只需要学习与职业岗位相关的项目课程;第三阶段——第6学期,开展校内外的“工作室”顶岗实习的管理模式(校外顶岗实习的评价由相关设计企业进行),将校内工作室的学生分为多个设计团队,制定详细的绩效考核与任务考核标准,由设计团队独自承接对外技术服务,将微型公司搬入设计工作室,导师只负责各项目的进程与质量的监管,充分体现出学生团队的主导地位。

(四)“工作室制”模式的管理机制

由于“工作室制”体现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准确、明晰的管理就成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对工作室的组建与申报应由院系成立的“工作室建设改革领导小组”进行严格的评审与考核,对开展的项目课程应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企业顾问共同筛选与优化,尤其是必须针对相对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工作室的教师及学生制订更细化的管理条例、绩效考核办法、教学与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等各项管理机制。其基本管理机制如图2所示:

四、为实施“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需要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投入

工作室负责人的遴选工作是保障“工作室制”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工作室成立初期,学院应尽可能聘请有较广社会人脉关系的骨干教师或特聘行业里的精英成为工作室导师。只有这样的工作室负责人才能保证可持续地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和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同时,院系还要选派教师轮流深入企业进行一年左右的入职锻炼,不断促进团队的内涵建设,激发专职教师们的潜力,在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念和行动上真正完成从“教师”到“设计师”的转变。只有构建出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二)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

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与项目化的课程体系有着灵活多变的运行状态,如何才能让管理机制成为一种约束力的同时也是一种动力呢?这需要会同多个行政部门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工作室”的规模、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等情况、对外技术服务的收支状况、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制定一个有弹性的管理机制,只有多部门的互相配合与协商才能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保障。

(三)需要深化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关系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的对象既是学生也是企业,源源不断的为企业输出优秀的学生是保障“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作室是“产、学、研”三者的有机结合体,以“产”促“学”,以“学”带“研”,简单的技术服务只是校企合作的开端,学院管理部门应从长远出发为校企双向合作提供更多的政策与物质条件支持,与合作企业开发更多的横向联合项目。在按照市场法则开展合作和吸引企业资金资助教学的同时,还需要与企业建立“人才互通,长远合作”的长效机制,让企业中的先进理念与优质团队同时也能服务于学校的教学活动。

五、结语

在“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通过多个项目课程的针对性训练,能够激发出较高的主动性从而去寻求、归纳和分析个人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需要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并更好的帮助他们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最终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006-11-16.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题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力克.关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83-85.

[4]孙以栋,金阳.基于“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装饰,2010,(07):137-138.

[5]张玉伟,姚红玲.多媒体专业“工作室”模式下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12-14.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模式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0:34:55
全人教育理念下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8:15:38
当前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9:58:41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46:39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49:49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应用型理念下创意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9期)2016-04-21 0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