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磊 郑淙文
韩玉衡于1938年加入铁道警备支队,1939年成为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通信兵,后被派往精忠印刷厂任校对员。经历了空前惨烈的四次“长沙会战”。
报名入伍,空袭中赶印抗日刊物
“七七”事变前,韩玉衡是天津法租界一家煤厂的店员,“眼睁睁看着平津失守,华北沦陷。”
“到处都是逃难的人。”韩玉衡也夹在巨大的难民队伍中,从天津到南京,又从南京到武汉。
1938年,韩玉衡曾在武汉加入铁道警备支队,奉命守卫京汉铁路1099号铁路桥。
随着武汉的失守,韩玉衡不得不继续流亡,来到长沙。此时,长沙城中已被沦陷区的逃难者挤满,混乱不堪。
不想再继续逃下去的韩玉衡决定报名入伍,成为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的一名通信兵。入伍后,除了爬电线杆、架设通信电线、学习有线通讯知识,韩玉衡还学会了一些轻武器的操作方法,比如38式步枪、M1半自动步枪、60mm迫击炮等。
不过,尽管心怀报国志,韩玉衡却没能实现上战场的心愿。1940年,因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被派往第九战区精忠印刷厂担任校对员。每天加班加点赶印《长沙日报》、精忠刊物及作战地图等军用品成了他们的抗战使命。
相比于繁重的任务,更令他们头痛的是日军接连不断的空袭轰炸,防空警报有时一天要响好几次,响完便是此起彼伏的爆炸声、燃烧声,“敌机投下的燃烧弹有时一颗落地,就会烧光一条街。”
鼓舞士气,连夜刊登“师长诀别书”
韩玉衡等人还承担着另一项任务,就是在每次空袭结束后走上街头,散发印刷传单,鼓舞人心。
“我当时很为长沙的国人感动,即使食不果腹,仅以糙米为食,即使城市被炸成焦土,尸横遍野,但大家仍坚强支撑,不言放弃。”韩玉衡说。
1942年元旦,第三次长沙保卫战战事胶着,突破部分防守阵地的日军先锋部队已进入长沙城中。前两次未拿下长沙城的日军为此惊喜,甚至日本国内当天就组织了庆祝,以歌颂日军终于攻克长沙的“神威”。
也就在这天夜里,韩玉衡所在的精忠印刷厂收到一封战区预10师师长方先觉的“与妻书”,事实上,这也是一封“遗书”。
信中,方先觉称:“蕴华吾妻,我军此次奉命固守长沙,任务重大,长沙的得失,有关抗战全局的成败。我身为军人,守土有责,设若战死,你和五子的生活,政府自有照顾……”
当晚,这封诀别家书被写成新闻稿,次日《长沙日报》头版大字标题:“方师长誓死守土,预立遗嘱”。无数战士与民众被这条新闻感动,纷纷表示要“成则以功勋报祖国,死则以长沙为坟墓”。
进入长沙城的日军被巷战和肉搏消灭殆尽,日本国内的庆祝和“攻克长沙”的新闻沦为笑柄。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联系船只,遇日军棉衣被打开花
1944年6月19日,随着第四次长沙会战的失利,长沙失陷。韩玉衡跟随队伍向衡阳、汝城方向不断撤离。
这年冬天,他遭遇了人生最危险的时刻,“当时我奉令去一支守河部队联系船只,安排人员和物资转移事宜,正办理交割手续时,突然被日军包围。”
河畔山上枪声大作,韩玉衡急忙扑倒躲避,但子弹像雨点般呼啸袭来,不断擦过耳边,落在身体四周。韩玉衡身上的军装棉絮被打得四处飘散,“有人以为我受伤了,急忙扔来条棉被让我盖上。”
枪声直到天黑才止息,韩玉衡站起来,发现虽然满身衣服开花,棉衣被打了十几个窟窿,但自己并未受伤。
时隔70多年,回忆起战争往事,韩玉衡仍止不住叹息,还一度唱起著名抗战歌曲《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装好子弹,瞄准敌人,一弹打一个,一步一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