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雨
摘 要:曲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数量极多,并具有多与负极义位搭配的特点。本文统计梳理了曲阜方言中的十余个程度副词,并概括分析其搭配特点及原因。
关键词:曲阜 方言 程度副词 搭配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济宁市东北部,东邻泗水,西接兖州,北靠宁阳,南连邹城,总面积89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4万。1986年起由曲阜县改为曲阜市,由济宁市代管。曲阜方言属于鲁西南一带的济宁方言系,具体来说属于山东方言区中的西鲁方言片,同时也属于北方话中原官话的东南片。《山东省志·方言志》又将曲阜、济宁[2]、金乡、鱼台、枣庄等地进一步划归为西鲁方言片中的“南兖片”。曲阜方言与其他鲁西南地区方言的相同之处颇多,但也有较多区别。程度副词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
传统语言学认为词具有感情色彩,并把词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沈家煊给出了“正向期待”与“负向期待”的定义:“在没有语境因素影响的一般情形下,人总是期待‘多,而不是期待‘少。……我们把期待‘多称之为‘正向期待;期待‘少称之为‘负向期待。”[3]笔者把具有表扬、喜爱等感情色彩或往大处说、表达正向期待的义位,称为“正极义位”;把具有贬低、憎恶等感情色彩或往小处说、表达负向期待的义位,称为“负极义位”。方言中的一些程度副词在搭配时,对正、负极义位有很强的选择性。笔者将详细分析曲阜方言中程度副词的搭配特点。
一、曲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
曲阜方言中表程度的副词比较丰富,笔者总结出了“忒、楞、怪、绷、满、挺、甚、稀、可、老、血、精、乔、死”14个程度副词。
1.忒[]
“忒”在曲阜方言中表示程度较高,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太”“极”“特别”,表示最高级。“忒”有以下特点:
①既可以搭配正极义位,也可以搭配负极义位。
忒大 忒小
忒宽 忒窄
忒早 忒晚
忒长 忒短
值得注意的是,当“忒”后搭配表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时,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表示事物的最高级,如“他写的东西忒好了”。第二个是表示程度过头,隐含否定意义,如“饭忒多了”(过分多)、“他就是忒能了”(表示聪明过头了,含讽刺意味)。当“忒”后搭配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时,表示最高级。如“这个瓜忒小了”。
②既可以修饰单音节词,又可以修饰双音节或者多音节词。
忒好 忒活泼
忒苦 忒能干
忒肥 忒难看
③“忒”还可以修饰短语。
忒不讲道理 忒不懂事
总之,“忒”的搭配能力较强,应用也比较广泛,在鲁西南的济宁、枣庄及其下属地区均有应用,且都既可以与正极义位搭配,也可以与负极义位搭配。
2.楞(又写作“棱”“冷”)[]
“楞”表示的程度较“忒”略低,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搭配能力较强。其特点如下:
①既可以搭配正极义位,也可以搭配负极义位。
楞远 楞近
楞厚 楞薄
楞粗 楞细
楞俊 楞丑
②既可以修饰单音节词,又可以修饰双音节词、短语。
楞厚 楞甜 楞大 楞好
楞大方 楞干净 楞讲究 楞机灵 楞难看
楞讲道理 楞会过日子
③可以重叠成为“楞A楞A(的)”形式,表示强调。
这闺女楞俊楞俊的。
她打扮得楞好看楞好看的。
“楞”在济宁任城区、邹城、泗水、鱼台等地也有应用,并均可与正极、负极两种义位搭配,还有“楞AA”的重叠形式。
3.怪[]
“怪”与“楞”的意思大体相同,相当于“很”,搭配能力也较强。
①既可以搭配正极义位,也可以搭配负极义位
怪好 怪脏
怪热 怪冷
怪多 怪小
怪粗 怪细
当修饰正极义位时,“怪”隐含喜爱、亲昵的意义,如“怪香”“怪好看”。修饰负极义位时,“怪”表示程度过量,引起说话人不满。如“这人怪拧(顽固)的”“这人怪拐固(思维古怪)”。
②所修饰词不限于单音节词
怪长 怪短
怪大胆 怪窝囊
③后接动词或动词性词语时,多与表示评价的动词搭配
怪负责任 怪要面子 怪有出息 怪有前途
微山、兖州、梁山、嘉祥、鱼台、金乡、汶上几处济宁下属地区的“怪”也有类似用法。
4.绷(又写作“崩”“蹦”)[p??312]
“绷”大体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挺”,搭配能力较强,但略弱于“楞”。
①搭配义位
在曲阜方言中,“绷”可以搭配正极义位,也可以搭配负极义位。
绷好 绷孬
绷大 绷小
绷高 绷矮
在济宁市任城区、泗水、鱼台等地也是如此。但在兖州、邹城等地的方言中,“绷”一般只能修饰正极义位。
绷亮(兖州)
绷好 绷高(邹城)
②可修饰多音节词
绷结实 绷害怕 绷受欢迎
5.满(又写作“蛮”)[man213]
搭配能力与前几个程度副词相比较弱。
①既可以搭配正极义位,也可以搭配负极义位
满甜 满好 满大
满臭
曲阜方言中还有“什么满满(子)”的特色表述,表示“什么东西”,含强烈贬义,这对作为程度副词的“满”的使用也有一定影响。
②所修饰词不限于单音节词
满好看 满稀罕 满难看
③之后常带后缀“里桑”(音),表示强调
满够里桑(忍受不下去) 满难看里桑
6.挺[thi?213]
“挺”在山东地区的副词用例最早出现于明清时期的固定搭配“挺硬”。在现代普通话的强大影响下,“挺”的搭配能力日益增强。
①可用于修饰负极义位
“挺”原义为“直而硬”,是形容词,之后演变为程度副词。故在山东其他地区,它多用来修饰在意义积极意味较强的词。曲阜也有此种用法。
挺大 挺长 挺深
但在济宁的某些地区,“挺”只有“挺湿”“挺硬”两种固定搭配。在曲阜,“挺”也可用于修饰负极义位。
挺烦 挺懒
②可以修饰多音节词、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
双音节词:挺凉快 挺干净 挺害怕
动宾短语:挺懂事
动补短语:挺看得开
③可重叠为“ABAB”式,表强调
当“挺”修饰单音节词,组成“AB”形式时,可以进行重叠,表示强调。在曲阜方言中,“挺+负极义位”重叠的较“挺+正极义位”更多。
挺沉挺沉 挺烦挺烦 挺细挺细
此时的“挺”与“稀”的意义一致,可以互换。
7.甚[s?n312]
“甚”在鲁西南方言中并不普遍使用,仅在曲阜和枣庄有使用。其搭配能力也较弱,多固定搭配。“甚”可以与正极义位搭配,也可以与负极义位搭配。
修饰正极义位时,曲阜方言中“甚”的用法与普通话中的用法相似,相当于“很、非常”。但普通话中的“甚多”“甚好”带有书面色彩而不常使用。曲阜方言中常用“甚好”,而不用“甚多”。修饰负极义位时,曲阜方言中的“甚”相当于“太”,表示因过分而失当、引人厌恶。之前常加否定词“别”“不”“不能”等。
甚好 甚矮 甚贵 甚老实
8.稀[?i213]
“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非常”,与方言中的“楞”“怪”意义大体相当,表示较高的程度,并存在一些固定搭配。
①常表食物口感
“稀”在明清时的山东方言中常与“烂”组合成为“稀烂”,表示汤、粥等含水量较多,故常用于表示食物的口感。如固定搭配“稀溜”表示汤不浓稠。
稀嫩 稀甜 稀辣 稀软 稀脆
②既可以搭配正极义位,又可以搭配负极义位
《山东省志》记载“稀”常与褒义词搭配,其修饰积极形容词的频率高于修饰消极形容词的频率,如“稀好”“稀干净”。但在曲阜、兖州等地,“稀”也可以修饰负极义位,如“稀臭”“稀冷”等。
稀好 稀香 稀亮
稀脏 稀黑 稀暗 稀乱 稀瘦 稀薄
③固定搭配
“稀”可以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与短语,但不能修饰双音节形容词,如不能用“稀黑暗”“稀肮脏”“稀沉重”“稀明亮”,而要使用“稀暗”“稀脏”等。
“稀”可以用于修饰动词及动词词组,如“稀有同情心”“稀有才”“稀能干”。
“稀”可以用在短语前,如“稀烦人”“稀难听”“稀累人”“稀讨厌人”等。
在枣庄等地的方言中,“稀”修饰表示事物性质的形容词时只有“稀黑”与“稀白”两个固定搭配,不能与其他表颜色的词语搭配。但在曲阜、莘县等地,“稀”更为常用,“稀紫、稀蓝、稀青、稀黑”等都是常见用法。
9.可[kh?213]
曲阜、兖州两地有程度副词“可”。“可”可以搭配单音节词,也可以搭配多音节词以及短语。两地的“可”都多搭配正极义位。
可大 可俊 可有出息 可好了 可耐见人了
但在曲阜,也有“可薄了”这一固定搭配,证明“可”在曲阜方言中也可以搭配负极义位。
10.老[lɑ?213]
“老”的意义相当于“很”。其搭配能力较弱。
①多修饰正极义位
“老”常与一些表示度量的有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搭配,如:
老高 老远 老长 老粗 老大 老重 老厚
在济宁、兖州、微山、鱼台等地,“老”只能与正极义位搭配,不能说“老矮、老近”。这些地区的方言往往将“精”或“拧”与负极义位搭配,与“老”形成了互补的分布态势。但在曲阜方言中,笔者发现了“老怕事”这一说法,证明曲阜方言中的“老”也可与负极义位搭配,但可搭配的词语较少。
②多与单音节词搭配
在济宁等地,“老”仅能用于单音节形容词前,表示程度加深,不能组成“老结实”等结构。但在曲阜方言中仍有反例,即“老怕事”。
11.血[]
“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非常”,与“楞”的意义大体相同,也有学者认为“血”就是“稀”的变体。
在济宁、兖州、梁山、鱼台、枣庄等地,“血”既可以修饰正极义位,也可以修饰负极义位,较为常用,搭配能力也较强。如:
血好 血孬
血香 血臭
血聪明 血笨
血麻利 血用功
血般配 血好玩
血不讲理 血有本事
但在曲阜,“血”只能与负极义位搭配,比如“血苦”“血酸”“血难吃”“血辣”等。即使是中性或褒义的词语,在与“血”搭配时,也发生了语义偏移,带有贬义。如“血冷”“血红”“血黑”中的“冷”“红”“黑”表示令人厌恶或者不满意的意思。对短语而言,曲阜方言中的“会过”义为“节约”,一般为褒义。但与“血”搭配时,就常表示“吝啬”。如:
他血会过,啥都舍不得买。(他太小气,什么都不舍得买。)
而当修饰正极义位时,常用“稀”代替“血”进行搭配。
12.精[t?213]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有点儿”,表示细小、轻微的程度。“精”与“拧”相同,为同一个词的两个语音变体。济宁西部地区常用“拧”,东部地区常用“精”。曲阜多使用“精”。
①后接负极义位
“精”之后只能接负极义位,带有不满、不认可的语义色彩,常用于令人不满意的场合。如:
精矮 精近 精浅 精细
精薄 精瘦 精脏 精臭 精难看
②多与单音节形容词连用
“精”多用于表示细小、轻微的单音节形容词前,如:精湿、精硬、精臭、精咸、精穷。也有少数“精”修饰双音节形容词的用法。如《聊斋俚曲·增补幸云曲》中的:“这个朝廷精混账,只管他闲游闲耍,那知道百姓遭殃!”上文的“精难看”也是一个固定搭配。
③可重叠,表强调
“精”后的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词汇向负极义位的倾向性更强,增添了明显的不喜爱的色彩。这种重叠有两种形式。
“精AA”式:精细细 精近近 精矮矮 精薄薄 精短短 精窄窄 精浅浅
“精A精A”式:精短精短 精瘦精瘦 精矮精矮
13.乔[]
“乔”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十分”“非常”“极”,在曲阜、兖州等地使用较多,搭配能力较强。
“乔”仅能与负极义位相连。一些义位本身是中性色彩,但被程度副词“乔”修饰后,也偏向了消极意义。如:
乔脏 乔臭 乔酸 乔硬 乔苦 乔热 乔远 乔长 乔肥 乔沉 乔难看
14.死[si55]
“死”有“很、十分”的意思,在曲阜、微山、兖州、枣庄等地均只能用于负极义位之前。“死”可以修饰形容词,也可以修饰某些动词性短语。
形容词:死贵 死沉 死懒 死倔 死拧 死难看
动词性短语:死不要脸 死受活罪
15.其他
除此之外,曲阜方言中还有一些使用范围较窄的程度副词,如仅能修饰方位名词的“紧”(紧里面、紧上头),“倾热”“倾想得慌”中的“倾”,“齁咸”中的“齁”,“苗细”中的“苗”,“黢黑”中的“黢”,以及“喷香”中的“喷”。由于这些词搭配能力较弱,影响有限,故不再赘述。
二、曲阜方言中程度副词的特点
1.数量多
首先,与普通话中程度副词相比,济宁市[4]的副词数量要丰富得多,凡是普通话中有的副词,如“最、很、极、非常、十分、相当、一点”等,南兖片方言中都有。但是南兖片方言中使用的副词,比如“稀、绷、血、焦、齁、乔、祥、杠、占、精、溜、老、挺、榜、喷”等,普通话中则没有。
其次,在济宁市及其下属地区中,曲阜方言里的程度副词数量是最多的。济宁市各下属地区的程度副词如下[5]:
方言点 程度副词
曲阜 忒、楞、怪、绷、满、挺、甚、稀、可、老、血、精、乔、死、紧、倾(共16个)
汶上 怪、绷、稀、精、忒(共5个)
金乡 血、怪、忒、通*(共4个)
鱼台 忒、楞、怪、绷、稀、老、血、精、拧*、杠*(共10个)
泗水 忒、楞、绷、精、详、倾、拧*、杠*(共8个)
微山 忒、怪、老、死、瞎*、拧*(共6个)
邹城 楞、绷、精、详*(共4个)
兖州 忒、绷、稀、可、老、精、乔、死、怪、血(共10个)
济宁城区 楞、绷、老、血、拧*、杠*(共6个)
任城 忒、绷、稀(共3个)
梁山 忒、血、稀、怪(共4个)
嘉祥 血、怪、忒(共3个)
由此可见,曲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在济宁市地区中最多。其中“甚”仅曲阜有,“可”“乔”仅曲阜、兖州有,“死”仅曲阜、微山、兖州有。
2.与负极义位搭配的比例较大[6]
方言点 搭配正极义位 搭配负极义位 搭配正负极义位均可
曲阜 血、精、乔、死 忒、楞、怪、绷、满、挺、甚、稀、可、老
汶上 精 怪、绷、稀、忒
金乡 血、怪、忒、通
鱼台 老 精、拧 忒、楞、怪、绷、稀、血、杠
泗水 精、拧 忒、楞、绷、详、倾、杠
微山 老 死、瞎、拧 忒、怪
邹城 绷 精 楞、详
兖州 老、绷 精、乔、死 忒、稀、可、怪、血
济宁城区 老 拧 楞、绷、血、杠
任城 忒、绷、稀
梁山 忒、血、稀、怪
嘉祥 血、怪、忒
现代普通话中与正极义位搭配的情况较多,邹韶华曾对现代汉语的常用5000词中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词汇使用频率进行研究,得出了现代汉语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的分布大致为7:3的结论。他还用Google搜索引擎随机引用了与正负两极搭配的100个用例,发现与正极搭配的有79例,与负极搭配的仅有21例。[7]刘丹青、温锁林均以“有+NP”结构为例,认为现代汉语“有”字领有句具有表好和表多的语义倾向,“汉语中常见的发生语义偏移的‘有+NP数量总共约140个,而其中语义发生正向偏移的就有近120个,语义负向偏移的只有近20个,两者的数量之比为6:1”[8]。
但在方言中,偏向负极义位的比例较普通话高。济宁方言中与正极义位相比,偏向负极义位的占了大多数。曲阜方言中偏向负极义位的更多。如“血”在其他方言点中也可以与正极义位搭配,但在曲阜方言中只能与负极义位搭配。“老”在其他所有方言点中都只能与正极义位搭配,“绷”也偏向正极,但在曲阜方言中搭配正、负极义位均可。曲阜方言中也没有只能搭配正极义位的程度副词,而有四个只能搭配负极义位的副词。由此可见曲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更倾向于与负极义位搭配。
三、搭配原因分析
对曲阜方言中程度副词为什么偏向于与负极义位搭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1.标尺两极规律
俄罗斯的语言学家针对语义偏移现象提出了“标尺两极规律”。心理学的“标尺两极”理论认为,“客观世界中偏离标准的现象制约着人们的认知活动。标准现象是异常现象赖以存在的背景,作为前景的异常现象以标准现象为衬托而凸现出来。人感知客观世界的首选目标不是符合标准的正常现象,而是偏离标准的异常现象”[9]。也就是说,越是偏离正常标准的异常现象,越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评价。这种将非标准的异常现象作为首选认知目标的心理规律就是“标尺两极规律”。认知语义学由此提出,偏离正常现象的事物因为更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更容易在语言中得到体现。而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时,正常的、好的形容词,即正极义位,因为符合正常的标准与人类期望,反而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相反,异常的、坏的形容词,即负极义位,反而容易引起人的关注,所以也更常在方言中被使用。
2.语频效应
“语频效应”即“语用频率效应”,又称“语义浸染”或“语用频率联想”现象,由邹韶华提出。他认为词语、句式在语用中出现次数的多寡会对语言的意义、结构等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语言成分甲(如‘水平)经常与另一个修饰性的语言成分乙(如‘高)在相同的语境中(如‘有高水平)连用,乙成分的性质就影响到甲,从而潜存于甲中,最后在和原来相同的语境中只出现甲而不出现乙时,甲就有可能体现乙的性质。我们把人们的这种语言感觉叫作语境频率联想。”[10]在方言中,人们将“坏”“烂”“难看”等负极义位与“血”“精”“乔”等程度副词连用,使其发生了语义偏移,附带上了一些贬抑的语义因子。这导致在单独使用“精”“乔”等副词时,人们也倾向于将其与负极义位相连。“具体各别的词的语用频率就是决定它向哪一极偏移的根本原因。正极语频高便偏向正极,负极语频高便偏向负极。两极语频不至于悬殊便有可能偏向两极。”[11]
3.“面子理论”
温锁林还提出了“面子理论”。“面子理论”又称“面子维护观”,指的是说话人在使用话语时,为了给对方留有面子而采取的礼貌策略。其核心是维护听话者的面子,以听话者为视点。[12]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为了照顾对方的面子,在对自己或自己的拥有物进行叙述或评价时,便很有可能使用一些意义偏向中性或有一定负面意义的词,如“浅”“小”“细”等词,即负极义位,以表示谦虚。曲阜的儒家思想氛围尤为浓厚,这也是符合“满招损,谦受益”的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含蓄理念的。
注释:
[1]本文中所标国际音标依据丁振芳,张志静《曲阜方音记略》(载于《齐鲁学刊》1987年第2期)中所载的曲阜方言的语音特点标出。
[2]指济宁市任城区。下文若无标注,“济宁”均指任城区,即不包括曲阜、兖州等地在内。
[3][8][10][12]温锁林,刘元虹:《从“含蓄原则”看“有+NP”的语义偏移现象》,汉语学报,2014年,第1期,第21页,第9页,第13页,第15页。
[4]此处的济宁市指济宁市及其下属地区,包括济宁任城、曲阜、嘉祥、梁山、兖州、鱼台、金乡等地。后文与此相同。
[5][6]本表格依据《山东省志·方言志》(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冀芳《济宁方言义位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中的研究成果及实地采访得来。其中*号表示曲阜方言中没有的程度副词。
[7][11]邹韶华:《中性词语义偏移的类型与成因》,外语学刊,2007年,第6期,第5页,第65页。
[9]冀芳:《济宁方言义位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61页。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方言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2]吕俭平.枣庄方言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3]魏红.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2.
[4]张凯.枣庄方言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5]杨晓红.枣庄方言词汇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6]冀芳.济宁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李莹.济宁方言词汇研究——以民国《济宁县志》为中心[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张琳琳.山东运河流域方言语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丁振芳,张志静.曲阜方音记略[J].齐鲁学刊,1987,(2).
[10]冀芳.济宁方言特殊的重叠构形与量范畴研究[J].语文学刊,2010,(9).
[11]时洪艳.鲁西南方言探微[J].文教资料,2011,(34).
[12]宋胜如.济宁方言特点浅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
[13]钱曾怡,高文达,张志静.山东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4).
[14]温锁林,刘元虹.从“含蓄原则”看“有+NP”的语义偏移现象[J].汉语学报,2014,(1).
[15]徐复岭.济宁方言语法特点撮要[J].济宁师专学报,2002,(1).
[16]张志静,丁振芳.曲阜方言词汇管窥[J].齐鲁学刊,1988,(2).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