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阿尔布雷希特:隐形的德国首富

2015-05-25 17:22:00胡小园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15年4期
关键词:希特阿尔布雷

胡小园

与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等大型连锁超市的张扬不同,德国阿尔迪始终低调。直到今天,它拥有几千家连锁店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老板是谁,更不知道他是德国首富。

94岁的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去世了。

这个不为人熟知的名字,在2014年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上名列第23位,拥有几千家超市,其资产达260亿美元。他常年位居德国富豪榜首位,弟弟位列第二,他和弟弟联合创办的折扣超市阿尔迪,是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之一。

近一个星期之后,公众才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几十年来,包括兄弟俩在内的德国超级富豪们,一直隐匿在公众视线之外。

沉默的大亨

7月16日,卡尔·阿尔布雷希特逝世。7月21日,在小型的私人葬礼举办之后,人们才看到关于这位德国大富豪的讣闻。

他和弟弟特奥·阿尔布雷希特出生在德国埃森市一个贫穷的矿工聚居区。二战后,兄弟俩从战俘营被释放回家,接手母亲的小杂货铺,建立起一家名叫阿尔布雷希特折扣的公司,并取两个单词的前两个字母称作阿尔迪(ALdi)。

阿尔迪从一家100平方米大小的超市,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之一,如今已有大约4500家店面,年销售额估计为390亿美元。德国大约75%的居民经常在阿尔迪采购,90%的人光顾过阿尔迪,

和声名在外的阿尔迪相比,老板卡尔·阿尔布雷希特简直像个隐形人。这位商业大亨的生活和想法鲜有人知。德国媒体只能从他在1953年和1971年发表的两次语言平实的声明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毫无疑问,卡尔·阿尔布雷希特是个沉默的公众人物。他种植兰花,也打高尔夫——当然是在他自己的私人高尔夫球场。由于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里,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开始流传。

上世纪20年代初,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和泰欧·阿尔布雷希特相继出生于德国埃森市郊的小镇舍内贝克。兄弟俩自幼家境贫寒,作为鲁尔煤矿工人的父亲早年因尘肺病失去了工作,母亲只好在市郊矿工生活区开办了一家食品小店,以补贴家用。生活的窘迫使得兄弟俩十几岁便结束了学业,早早走上谋生的道路。卡尔在一家美食店找到了工作,泰欧则帮助母亲打理店铺。家庭生活刚有起色,但不久爆发的二战又中断了他们的平静生活,一直持续到1945年战争结束。

当时国内市场百业凋零,兄弟俩四处求职,却屡屡碰壁。母亲辞世后他们接管了母亲的食品店。由于资金拮据,商店开张时简陋的店面也没有修缮,只能出售一些饮料、罐头等本小利薄的商品,维持惨淡经营。他们不断谋求生意的扩展,但一直苦无良策。

一次偶然的相遇成了卡尔和泰欧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一天,当他们路过当地一家商店时,发现进出购物的人流络绎不绝。出于好奇他们浏览了店门前的促销广告,其做法是:购物时附赠优惠券,年底凭优惠券可按原累计购物金额的3%免费领取等值商品。原来人们是冲着年底的赠物而来,兄弟俩由此得到了启发。

但他们并没有盲目模仿,而是觉察到一些不可预期的情况:如果年底物价上扬,顾客手中的优惠券就会贬值。进一步说如果无力兑现,优惠券何异于空头支票。实际上他们一开始即考虑到信用问题。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推出更为稳妥的即时让利的对策,宣布凡店内出售的商品在当地最低价格的基础上再减价3%。并承诺如达不到上述价格水平,可向商店索回差价,并提供奖励。从此,小店内外人头攒动,每天的营业额翻了几番,他们的创业取得了成功。

随着60年代以来全球零售业的整合,兄弟俩预感到新型折扣零售的前景不可限量,进而发现了自己的使命。1962年他们在多特蒙德开办了第一家名为阿尔迪的折扣商店,体现出他们投身折扣零售业的理想。此后,阿尔迪坚持服务大众的经营原则,加上提供的商品质优价廉,不仅低薪阶层情有独钟,也颇受部分中产阶层的青睐。随着阿尔迪声名鹊起,其连锁店不仅在德国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欧美及大洋洲一些国家也形成了绵密的销售网络。

首富的王国

在德国,很多人不知道阿尔迪的老板是谁。而在德国以外,这家超市的老板——阿尔布雷希特兄弟更是几乎无人知晓。留心的人只是在每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看到阿尔布雷希特兄弟的名字。他们是如何苦心经营,由位于穷乡僻壤的一间食品店主演变为世界零售巨商的呢?

诚实守信的原则。恪守诚信的原则主要体现在阿尔迪同顾客及供货商公平无私的关系上。

首先是保证商品宁缺勿滥。阿尔迪选择供货商的标准是既看价格,更重质量。凡厂商的供货阿尔迪均定期提交给德国质量监督权威机构“商品检验基金会”检测,除得分良好的予以认可外,其余即使得分合格也不会得到定单。新产品接受定货后,先要在部分商店进行至少3个月的试销,得不到顾客赏识,同样会被除名。

其次是质量控制十分严格。商店平日注重对商品的抽样检查,经常让品尝师蒙上眼睛品尝出售的食品,发现问题立即对厂商提出警告。质量纰漏严重的,阿尔迪则解除收购合同并索赔损失,因而供货商不敢在质量上有丝毫懈怠。同时,为了企业的形象,阿尔迪连外观稍差的商品也不拿出摆放,像顾客挑剩的水果、蔬菜、面包等,每天打烊后均作为垃圾倒掉。至于顾客对所购的商品不满意,不用提出任何解释,阿尔迪均予以退款或退货。

再者是守诺取信。阿尔迪曾提出,在原来价格水平上,只要成本下降,就继续对顾客让利销售。每当厂商降低供货价格时,他们不等新货上架,马上更换原有商品标价。宁可承受存货高价低卖的损失,也要兑现让利于民的承诺。对于大多依赖阿尔迪生存的供货商,阿尔迪同样以诚相待。除了对质量稍显“苛刻”外,没有任何额外的要求和追加协议,而且从不拖欠货款。因而,阿尔迪与消费者和供货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这样,在阿尔迪购物没人会考虑质量和价格问题,与阿尔迪交易同样不用担心违约。久而久之,公众对阿尔迪的普遍印象自然是诚实公道、可信度高。

低价,再低价。二战结束后,兄弟俩从战俘营回到家乡埃森,从母亲手里接过一家以卖食品为主的杂货店。当时的德国满目疮痍,人们囊中羞涩,只求有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来满足温饱。阿尔巴切特兄弟为了招揽顾客,把商品卖得尽可能便宜。卡尔后来说,他们做生意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低价”。

这一低价原则大受顾客赏识,慢慢地,阿尔布雷希特兄弟开起越来越多的分店。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他们的连锁超市已经达到300多家,年营业额超过一亿马克。1962年,他们把在多特蒙德开的一家超市命名为“阿尔迪(Aldi)”,其余的店也陆续改用这个名字。

阿尔迪所遵循的原则就是“低价,再低价”。它经营的商品一般比其他超市便宜一到两成,有的甚至便宜一半。为了降低经营成本,阿尔巴切特兄弟处处精打细算。阿尔迪每间超市的面积大多都在1000平米以下,店面装修简朴,商品摆放紧凑,除少量冷藏食品有冰柜外,大部分商品都放在原包装纸箱里出售,由顾客自取。在每家阿尔迪连锁店里,虽然常常顾客盈门,但店内一般只设两三个收银台,聘用的员工也只有几个人。他们每人身兼数职,经理也不例外。

阿尔布雷希特兄弟的管理方式自成一体。与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等大型连锁超市的张扬不同,阿尔迪始终表现低调。直到今天,阿尔迪已经发展为拥有几千家连锁店的大公司,它也没有在媒体做过广告。它向外界宣传自己的主要方式,就是每周出一张名叫“阿尔迪讯息”的商品彩页,告诉人们下周它将提供哪些特殊商品。有专家评价说,阿尔迪将零售模式简化成了最基本元素。这种不遗余力压缩成本的做法换来的回报就是:节约下来的经营成本让利给了消费者。在阿尔迪,前些年畅销的一盒36张两卷装柯达彩色胶卷只卖2.99欧元,价钱相当于专业用品商店的约四分之一。这自然大大促进了商品销售的增加。

阿尔迪连锁店另一个明显特点是,商品只有六七百种,现在才增加到1000种,而且同一类商品只有一两样可以选择。这与沃尔玛的15万种商品相比,实在是少得可怜。美国《商业周报》描写到:在阿尔迪连锁店里,罐装芦笋和沙丁鱼罐头塞满了纸箱,堆在货架上。收银台前的等候区最多只能让10个人容身。商品的种类让人想起1975年前后的东柏林,卫生纸只有两种牌子,腌菜只有一种。但是,它的价钱低得惊人:三张冷冻比萨只卖3.24美元。阿尔布雷希特兄弟对此总结说,依他们的经验,供应商品的品种少,反而会使零售额上升,而与同类食品连锁店相比,这样做经营成本也要低得多。

严格控制商品品种的数量,其结果是单一商品的销售额非常大。由于阿尔迪连锁超市对单一商品的订货量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它可以利用采购量庞大的优势,来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实现商品的让利销售。据称,阿尔迪与供应商签订的每份合同金额都不少于50万欧元,大部分合同的期限长达10年。

大家都很低调

卡尔·阿尔布雷希特的竞争对手迪特尔·施瓦茨,也是个低调的人物。74岁的施瓦茨是德国另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利德尔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以211亿美金的身价在福布斯2014年世界亿万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29位。他只有两张照片流传于世,其中一张还是黑白的。除了最亲密的小圈子以外,外界没人知道他的所思所行。

拥有宝马汽车公司的科万特家族也是如此。宝马汽车被认为是奢侈高调的象征,而其制造者却是沉默低调的代表。拿德国女首富苏珊娜·克拉滕来说,她是赫伯特·科万特的女儿。赫伯特·科万特将宝马打造成今天的高级汽车。苏珊娜·克拉滕拥有宝马12.5%的股权,加上其它股份,她是世界上第49位富有的人,但其知名度并不高。当苏珊娜·克拉滕进入商界时,她在宝马的一家工厂从最基层的学徒做起,还用了个假名字。就连她的丈夫,也是直到二人关系稳定了,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但是德国人对待金钱的方式是静悄悄的。他们节俭,低调,很少抛头露面。老一辈富豪并不支持年轻的百万富翁开着豪车轰鸣而过。节俭不仅仅是个明智的选择,也是种美德。

和欧元区的其他国家相比,德国的私有财产分布更加不均。当德国1%最富有的人拥有的个人财产平均达到100万欧元(约合138万元美金)时,四分之一的德国成年人没有财产,甚至负债。

但是,因为有钱人总是把头埋得低低的,沉默寡言,因此这个矛盾显得也就不那么尖锐。(编辑/南风)

链接:致富秘诀:抠到骨子里

阿尔迪超市的前雇员们说,这对兄弟会用旧铅笔记账,那些笔头短得都快握不住了。据说,有一次他们还对一名设计新商店的建筑设计师说,商店所用的纸张太厚。特奥·阿尔布雷希特如果觉得房间的光线充足,就会把灯关掉。

他们将成本压缩到极致。阿尔迪出售的食品一般都是罐头,因为存放新鲜食物会增加成本。就算是超市经理,也没有配发手机,一开始都是靠不远的公用电话保持联络,甚至连货架都被认为太奢侈,因为有货架就需要堆放商品,而堆货机需要花钱。

阿尔迪最初出售的货品只有300种。即使现在,它为消费者提供的商品也只有1000多种,这和其他连锁超市动辄拥有四五千种商品的规模没法比。

物美价廉一直是阿尔迪最大的卖点。卡尔·阿尔布雷希特曾说:“我们在广告花费方面很节约,广告开支所占的比重甚至还不到0.1%。低价就是我们所有的广告,而且非常有效,以至于顾客们宁愿排长龙等候。”

1971年,弟弟特奥·阿尔布雷希特被绑架。经过讨价还价后,特奥最终以400万美元的赎金获释。后来在法庭上,兄弟俩还希望将赎金作为特殊支出,来抵消税金。

正是这种抠到骨子里的节约,让阿尔布雷希特兄弟走上通往超级富豪的道路。

经营秘诀:优质低价 品种少易选择

阿尔迪连锁店最大的特色是便宜,其价格不仅对德国人来说显得便宜,就是按中国人的收入水平来讲,价格也相当低。以下是该店销售的几种日常消费品价格(折成人民币):一公斤面粉1.8元,一升盒装纯苹果汁3.5元,一公升盒装牛奶3元。在以上所举的商品例子中,中国超市同类产品的价格都要高于这些数字,而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每月人均收入为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月收入的5—10倍,可以想见真的是超低价。

阿尔迪的产品是便宜,但便宜货不等于劣质。在低价和优质之间阿尔迪找到了平衡点,用他们的广告标语来说就是“质量走高,价格走低”。比如说阿迪尔采取了不需任何理由退货的做法,让顾客对产品质量放心。另外,商品的价格也较为稳定,一般常年不变。这样做也算是对顾客无言的承诺,让人买得省心、放心。

阿尔迪的经营方式有万变不离其宗的感觉,消费者再变,选择再多,优质低价是永恒的主题。他们的母亲曾说:“人们的日子越难,我们的日子越好。”这句话听起来似乎不太人道,但确是事实。收入普通甚至贫困的老百姓永远都占据大多数。当然这也和德国人务实,物质生活不慕虚荣有关。德国人本来吃得简单,过得简单,节约型社会的生活方式在德国占据主流。有文章评论阿尔迪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完美无缺地把握了本民族的消费心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本土优势。”这也才使得德国的零售企业在与跨国巨头的较量中占据上风。

由于保证绝对最低价,少了纷繁复杂的品牌选择,消费者也省心对比,能干脆利索地选择产品而不是品牌,因此单项商品的销量很高。市场分析家认为这样做简化了程序,能获得比沃尔玛高出30倍的购买力。货物品种类少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运输和仓储等方便、高效。

猜你喜欢
希特阿尔布雷
穿越火线之布雷小分队
猜猜我有多爱你
印邦长拍女记者脸惹众怒
环球时报(2018-04-19)2018-04-19 04:15:31
在梅尔顿·莫布雷的孤独(外一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18
两瓶酒毁掉一位部长
中外文摘(2017年15期)2017-11-13 14:02:10
真假名画大鉴别
怪脸:生活在德国的叙利亚难民阿尔沙特
博客天下(2016年6期)2016-04-01 11:48:32
布雷博制动盘亮相上海车展
汽车零部件(2015年4期)2015-12-22 05:26:28
印度影片《印度超人前传》人性美丑的解读
大众文艺(2014年5期)2014-03-12 02:09:59
卡人的“1”
故事会(2010年10期)2010-05-11 11: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