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乐君 李天中
(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 333001)
瓷砚,顾名思义就是以陶瓷为材质制作的砚台。瓷砚是用细密的瓷土烧制成砚形的瓷器,硬度高、吸水率低。瓷砚的中心处不施釉,以便研磨。就砚的使用人群划分,总体上可以分为四类:隶匠砚、贵族砚、文人砚、民俗砚;就砚的材质划分,有石、陶、瓷、砖瓦、玉翠、水晶、化石、象牙、金、银、铜、铁、竹、木、骨角、琉璃、漆沙等品种,这些庞杂的材质都可以制成一方与众不同的砚。
瓷砚是随着魏晋时期制瓷业的兴盛而产生的,三国时期出现了青瓷砚,造型多为圆形,砚堂中间不施釉,以便于研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多足的圆盘砚为主,通常为三足或四足的青瓷瓷砚最为流行,砚面比较平坦,有一定高度的唇边,以防磨墨的侧漏。图(1)是南朝时期的一方青瓷圆盘砚,此砚受窑炉烧成的气氛影响,青釉发色不是很理想,但弦纹的外壁、三足、砚面稍略鼓出不施釉等特征已经表明此时较成熟的瓷砚形制。
图1 青瓷圆盘砚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隋唐时期文化艺术达到一个高峰期,因此瓷砚进入了较为繁荣的发展期,更多形制的瓷砚开始出现。隋代瓷砚的造型除圆形、熊足、蹄形足外,最为盛行的是造型简练的多足圆盘辟雍砚,砚面突起现象和足的数量较魏晋南北朝时期更甚,变化为五足到十余足不等的珠足砚、辟雍砚,其最大特点就是把以前的蹄形足改为水珠形滴足,砚台中心高高隆起,利于水和墨的分开。而唐代又在此基础上将其改进得更为规整大气,器型独特。如图2唐代辟雍砚砚足渐多,连成栅状,砚面平坦居中,研堂与墨池相连,砚面与唇边之间的环状凹槽较深,以便书画家润笔蘸墨之用,这种形制设计较之前朝更能体现出它的实用功能,显示出制作者独具的匠心。自唐代以后,瓷砚式微。由于受宋代以石材为砚、元代长期取消科举考试导致读书人社会地位低下等社会风气的影响,瓷砚退居其次。虽然瓷砚已非主流地位,但在此期间瓷砚依然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白中泛青的影青瓷砚、耐研磨的龙泉瓷砚、建窑墨瓷砚和绿瓷砚等,不但种类和花色相当丰富,在色泽和形制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这也为后来明代瓷砚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图2 唐代辟雍砚
明、清两代,可谓是中国制砚工艺史的高峰时期。由于统治者推行科举制和汉文化的兴起,大批读书人研墨苦读,再加之制瓷工艺的提高,瓷砚产量高、种类丰富、物美价廉,人们对瓷砚的市场需求量大增。明代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制瓷业开始大量制造瓷砚,尤其是明代中晚期,瓷砚的发展已日趋成熟,既在使用功能上有深入发展,又在审美情趣上有新的追求。此时的民窑生产空前活跃,大量生产品种各异的瓷砚,尤以釉下“青花”装饰的瓷砚和“五彩”装饰的瓷砚居多,瓷砚发展达到了历史的又一个高峰。
明代瓷砚大体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形态,明代早期沿袭前朝旧制,圆形瓷砚以鼓形居多,砚面或凹或平,空腹可贮水,入水口有三角形、蝴蝶形,在日积月累的积淀下,瓷砚逐渐规范化、程式化又不缺乏细节变化和丰富的造型形式。到明代中晚期,圆形瓷砚由鼓形演变成圆饼形,已不再是空腹,总体造型较前朝更为简练大方,为后世提供了典范和摹本。其造型的进步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圆形瓷砚造型进一步完善,拿放时更有手感,增强了端拿的稳定性,圆饼形的瓷砚包含在手掌的距离范围之内,便于单手的提放,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
(2)降低了砚足的高度,增大了足与底面的承力面积,改善了烧造时砚足的变形情况,增加了造型的稳定性。在制作讲究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瓷砚的毁损率,节约了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3)增加了砚盖的设计,砚盖不仅能够使水分不易散发,保持了墨汁的湿润度和洁净度,还使得瓷砚的造型完整性得到提高,而瓷砚的盖面也为装饰手法的运用提供了可用武之地。
小小的一方瓷砚,竟凝结了如此多的设计智慧,使用功能的反复推敲,瓷砚中安定、端庄的气质给无数追求梦想的文人们带去希望。
随着制瓷技术的不断进步,明代一改唐、宋以来依赖只注重实用的风格,不仅讲究砚的质量,同时在制砚的工艺上也开始讲究观赏性,装饰纹样力求丰富华美。出现了包括青花、五彩、镂空等新的装饰工艺,这些装饰手法的运用使得瓷砚的面貌焕然一新。明代中期以后的嘉、万时期,则是明代瓷砚发展的顶峰期,尤以青花瓷砚和五彩瓷砚为精,可以说达到了质文并重的高度。
在制砚的背景上,自明代开始,青花瓷器的生产走上了官窑和民窑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万历后期,政局动荡、官窑衰落,御窑厂的瓷工良匠散落民间窑,景德镇民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比于制作讲究、纹样规矩、题材内容拘谨的官窑瓷砚,以商业生产为目的的民窑瓷砚更注重其创造的商业价值,其艺术风格摆脱官窑而成为主流,获得自由发展。因此,明代中晚期的青花瓷砚纹饰以粗犷的写意画和细柔的图案画为流行,具有粗细并存、刚柔相济的特点。其纹饰生动、随意,产量庞大,尤其是海上贸易随着隆庆元年解除海禁,景德镇的瓷器大量出口到欧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在原料的选择上,由于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促使了明代与各地区的文化艺术交流,有利于原料择优。与此前成化时期发色淡雅的青花料相比,嘉、万时期多采用西域色泽浓翠艳丽的回青料,蓝中微泛红紫,精美如蓝宝石。如图(3)的花卉纹青花瓷砚,采用铁线描画法,画质细腻,几朵花卉浮动在砚壁四周,自由抽象的卷水纹中夹杂着鲜明的道教题材中“暗八仙”装饰纹样,这时期烧制出的青花瓷砚别具风格。
图3 花卉纹青花瓷砚
明代中晚期,花纹繁密、色彩浓艳的五彩已发展成熟。五彩分青花五彩和釉上五彩两种,明代中晚期以嘉、万时期的青花五彩为最常见,成就也最高。色样类型上,由于嘉靖皇帝喜好黄老之道促使道教兴盛,而五彩与道教教义中的 “五彩辟邪”之说相呼应,彩多用红、黄、绿、蓝和金色的饱和色,并以红浓绿艳取胜。这正好迎合了嘉靖皇帝推崇道教之举,所以这种装饰手法被随之运用到瓷砚的制作上,从而成为明代瓷砚的一大亮点,此时出现了大量带有道教色彩和为统治者“吉祥祈福”题材的装饰图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4 龙凤纹青花五彩瓷砚
在装饰风格上,受唐、宋以来重神轻形美学风格的影响,明代的形神思想十分清晰。如图(4)万历时期的龙凤纹青花五彩瓷砚,龙凤主躯体以釉下青花充当蓝色的青花五彩为主,不用浅调的中间色。龙身凤尾用笔豪放不羁,线条的力度与速度并重,简洁挺劲、搭配协调,具有强烈的装饰性,风格自成一派。或以形写神,或传神写照,斟酌于似与不似的形神之间,游走在不尽之意的形式之外,充满了生动活泼的写意感。
(3)瓷砚中镂空工艺的运用
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嘉、万五彩瓷砚中镂雕工艺的运用也成为该时代装饰工艺的新成就。镂雕也叫“镂空”或“通花”,是以镂空为主,结合圆雕、浮雕、堆雕等技法在陶瓷坯体上把装饰纹样雕通,再在上面加彩二次烧成的一种装饰手法,它有易破损、烧制变形等工艺难度。我们可以从图(5)这件万历时期花色繁多的五彩镂空方砚看到,器形制作大气,云龙形态生动,镂空工艺精巧,器宇轩昂的一条矾红螭龙腾驾于翻涌的大绿色海水纹之中,红绿交相辉映、富丽堂皇,构成和谐的色调,使画面更加绚丽多彩,彰显皇家气派,这充分体现了明代中晚期已经具备精湛的成型工艺与烧成技术。
图5 五彩镂空方砚
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既互相独立、又相互促进,呈现出了明代中晚期瓷砚发展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共同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构成了明代中晚期鲜明的时代特色,也为明代末期新工艺的发展赫然写下了历史的一页。
我国文化发展高潮迭起,文化创作和传播主要靠手工书写、誊抄。在东汉晚期至唐代的七八百年间,瓷砚担当着砚的主角,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明代的瓷砚从早期的实用品到中晚期转为兼具实用与观赏的工艺美术品,文士们已不再一味地去重视瓷砚的实用性,也因为统治者的喜好,瓷砚制作大放异彩。
明代中晚期瓷砚的纹饰丰富多样,雕刻精细工巧,砚盖的制作也十分考究,并流行在砚和砚盖上作铭题诗、记事抒怀、祝寿吉祥等,集文学、书法、绘画、雕刻以及髹漆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瓷砚已不只是单纯的文具,在砚台的外壁书 “状元及第”、“金榜题名”、“孔孟文池”等文字,这种书画结合的方式装饰了瓷砚既赏心悦目、怡情把玩,又好比座右铭一样激励着寒窗苦读的书生们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和抱负憧憬,寄情寄愿于每日相伴的瓷砚中,而成为极富审美意味的工艺品。我们且不论其实用功能的高低,但就依照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朝代审美特点来看,古人开发瓷砚的原因有其必然性和时代属性,瓷砚因其诸多优点而流传中国近两千年。就材质而言,瓷砚有其独特的优点:瓷器质地坚硬,耐高温;瓷砚在冬天可加热作暖砚使用,具有“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的特点。与其他文房用具相比,瓷砚留存最多,观赏把玩的价值也最高,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之首。与后来流行的石砚相比,瓷砚完全由人工塑烧而成,造型不像石砚那样受材料约束,装饰手法也多种多样,既可雕、可绘,也可用丰富多彩的釉色来调试,突出玻璃质感。瓷砚极具实用性与艺术性,陪伴着文人墨客写诗作画,装点着书房的儒雅气息,对我国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语云:“武士爱剑,文人爱砚”,瓷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深受历代文人墨客们的喜爱。文人们大多爱砚,常与砚相伴相随,并集聚成群,称为砚友。因而有“文人之有砚,如美人之有镜”之说。文人不仅爱砚、藏砚,更喜欢把座右铭刻在砚上,亦称砚铭。砚铭内容包括记事、抒怀、鉴戒、赏评等等;形式有警句名言、诗词歌赋、涉笔成趣、雅致可读,充分反映了砚主人的艺术修养和别致的艺术情趣。从瓷砚的不断演变与发展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国古人的书写方式、文人情怀及人们所赋予的吉祥寓意。今天,古瓷砚作为收藏和鉴赏的对象,已很少有人拿它来研磨润笔了,瓷砚的实用功能已被“搁置”,但其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价值却受到文人雅士们的格外垂青而凸现出来。古瓷砚虽然不再拿来磨墨实用,但是砚之为砚的本质特征并没有消失,从某种意义上说,瓷砚已成为全世界认识中国的符号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得以传承、传播的工具和载体,其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的实用性已沉淀为历史性的存在,并转化为今天人们观照、鉴赏的对象了。
中国古瓷砚存在的历史悠久、材质繁多、类型各异,我们探究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瓷砚伴随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记载着市井生活的峥嵘岁月,铭刻着官场风云的沉浮变迁。本着功能与审美并存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出历朝、历代都不断创新着符合其时代特色的砚。作为一件文房用具,瓷砚既是镌刻文化的实用品,也是一种反映文人气质与追求的造型艺术品。瓷砚不但书写了文化,而且其自身也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体系和种类。它寄托着文人雅士的浪漫与情怀,可谓是历史和意识形态的见证。我们不禁感叹于古代先辈们秉承着“世成风尚,顺时演变”的原则,更值得让后人们久久思考、回味……
[1]关泉水.明清民窑青花瓷砚[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
[2]王育灵.中国名砚的品味和文人关怀[J].收藏家.2007(3):37-41.
[3]谢志明.浅析明清青花瓷砚的艺术特色[J].佛山陶瓷.2009(9):43-45.
[4]倪峰.砚文化中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J].美术.2006(7).
[5]吴志红.江西瓷砚概说[J].南方文物.1986(1):106-109.
[6]罗玉.瓷砚之变——论中国古代陶瓷砚艺术风格演变[J].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04(01).
[7]唐浩中,曾群,陈明庆.衡阳市博物馆馆藏古砚赏析[D].湖南省博物馆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