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任智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陶装饰形式中最常见、历史最悠久的则是陶刻,紫砂陶刻的基本步骤是在紫砂器成型之后,未进窑烧制以前,以刻刀在紫砂坯体上进行书画刻绘。追溯宜兴紫砂的陶刻渊源,大抵可以说是摩崖碑刻文化的延续,就像云南建水陶最重要的一个装饰特点就是“残帖”,那是源自于书法艺术的存留形态。宜兴陶装饰在紫砂兴盛初期的明代就有根源可寻,但在明代紫砂的发展史中尚未发现如清代陈鸿寿所创制的“曼生壶”系列那样成规模和体系装饰的紫砂器集群,而金石家陈鸿寿无疑则是紫砂史上开一代新风的巨擘。在这种创新中,自清代到新中国建立,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装饰模式,有改变的是陈鸿寿所流传的刻字几乎是金石流派的双刀刻绘,而自陈鸿寿之后,双刀刻绘虽流传至今,但经过无数紫砂艺人的创造与传承,已成为目前众多陶刻刀法中的一种,民国紫砂艺人的刀下中已逐渐出现了单刀、混刀等表现形式,恰如书法创作中的中锋、侧偏锋用笔之说,多样而富于变化。而今的紫砂陶刻,刻法上沿袭了前人的刀法,工艺上也有了崭新的发展。现以这款紫砂“随缘壶”为例(见图1),谈谈当代紫砂陶刻的装饰艺术。
图1 随缘壶
紫砂“随缘壶”精选原矿紫泥制成,色泽内敛。此壶型继承了传统“石瓢壶”的精粹,整个壶身呈“金字塔”形,丰润饱满。壶器的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壶盖与壶身严丝密缝,制作精巧细腻;壶嘴的特色在于短小有力,为流水状,使壶器多了几分柔和;壶钮采用常见的拱桥造型,与壶嘴的流水状设计呼应,使整款壶在简单中多了一份活力。赏玩壶心中不觉宁静,细品此壶,会看到其气蕴挺拔精神的一面,这正是紫砂“随缘壶”的魅力所在。
紫砂“随缘壶”的陶刻分书法、绘画两面。壶腹的一面陶刻着“竹风留客饮,松月伴宾茶”,诗句体现了在月明星疏的夜晚,主人和宾客在竹下品饮清茶时悠闲自在的乐趣,那微动的竹风仿佛在频频劝着客人多饮几杯,莫要辜负这夜色之美。而壶器的另一面则刻绘了一幅与诗句内容呼应的画面(见图2),画面中,两位仙翁正在聊天、对饮,兴致勃勃。在如此惬意的夜晚,有朋友相伴,有温茶相随,聊聊生活的喜怒哀乐,许多前尘往事在闲谈中、在温茶里渐渐释怀,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图2 随缘壶
在紫砂壶上进行陶刻,不仅需要高超的陶刻技艺,且需擅长书画创作,更要具备书画的功底。书画功底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刀法的练习与之相比却容易的多。而从紫砂“随缘壶”的陶刻来说,陶刻技艺的精益求精,已经成为孜孜不倦的追求。此外,“随缘壶”采用的执刀技法是传统的执刀方式,是最适合陶刻的执刀法,不仅流转爽利,且刀法的表现力丰富,无论是书法“竹风留客饮,松月伴宾茶”或是绘画诗句的应景,都能在紫砂“随缘壶”上得到完整的体现。
从事紫砂壶陶刻的生涯中,每一次创作都能有着不同的感悟,而今对于紫砂陶刻的运刀方法已经了然于心,在陶刻中更应将多种刀法结合使用。在紫砂“随缘壶”的装饰运用上,陶刻的书、画体现了一种自然纯朴的随缘之美,就像人和人一样讲究缘分,知己难求,一旦拥有不错的知己就是一生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1]紫砂陶刻提高紫砂壶艺术价值 [N].今晚经济周刊.2012.09.26.
[2]陆吉明.陶都:东坡门僮宋鸿伟[N].城市生活.20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