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瑾
IDA-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的急性白血病
李秀瑾
目的 分析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氟达拉滨联合阿糖胞苷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方案(IDA-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的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复发难治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4例, 观察组给予IDA-FLAG方案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FLAG方案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DA-FLAG联合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的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显著, 且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IDA-FLAG方案;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造血干细胞、骨髓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 是因人体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该疾病患者具有生存周期短、治疗效果差及高复发率的特点, 若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干预, 可浸润患者身体其他器官, 对患者整个造血系统形成严重影响, 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近年来随着新的、高效的化学药物不断被研发出来, 该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高[1]。本院为研究IDA-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的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 选取收治的68例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分别给予不同治疗方案干预,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6月本院收治的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观察组男20例, 女14例, 最大年龄47岁, 最小年龄18岁, 平均年龄(33.1±3.4)岁, 其中为首次复发患者18例, 第2次复发患者13例, 3次以上复发患者3例;对照组男19例, 女15例, 最大年龄46岁, 最小年龄20岁, 平均年龄(33.3±3.5)岁, 首次复发患者17例, 第2次复发患者15例, 3次以上复发患者2例。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无骨髓抑制现象发生, 且既往化疗暂停超过1个月, 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复发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保肝、营养心肌、降尿酸及止吐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FLAG方案进行治疗, 第1~5天给予患者氟达拉滨(FLu), 30 mg/(m2·d), 静脉滴注, 并给予阿糖胞苷(Ara-C), 2000 mg/(m2·d), 静脉滴注;同时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 μg。观察组患者给予IDAFLAG方案, 在对照组基础上, 于第1~3天给予IDA治疗, 10~12 mg/(m2·d), 静脉滴注。
1.3 疗效判断标准[2,3]根据全国白血病化学治疗讨论会制定的急性白血病疗效判定标准(1987年)对本次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疗后, 患者由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日常生活与工作恢复正常;男性患者血红蛋白≥100 g/L, 女性或儿童血红蛋白≥90 g/L, 中型粒细胞绝对值≥1.5×109/L, 血小板>100×109/L, 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消失, 经过骨髓涂片镜检查, 结果显示原始细胞≤5%, 红细胞系与巨核细胞系显示为正常, 可视为完全缓解;骨髓象原始加幼稚细胞在处于5%~20%, 且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血常规检查中有一项不符合标准, 可视为部分缓解;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骨髓象及血常规检查结果等与治疗前比较, 无明显变化, 或出现加重现象, 可视为未缓解。总有效率=(完全缓解效+部分缓解)/总例数×100%。并在治疗期间详细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经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口腔溃疡1例, 恶心呕吐3例, 感染6例, 血清转氨酶升高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4%(11/34);对照组出现口腔溃疡3例, 恶心呕吐3例, 感染8例, 血清转氨酶升高6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20/3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白血病又可称为是血癌, 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 各个系统的白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干组织发生大范围的异常增殖, 并随着病情不断发展, 逐渐向患者全身各细胞进行浸润、破坏, 导致其周围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及质量均出现一定变化, 且出现幼稚细胞增多症状, 进一步对其正常造血功能造成影响, 主要临床表现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发热、贫血等。该疾病的发生与抗肿瘤药物、烷化剂等化学因素及电离辐射、遗传因素、病毒及其他血液疾病等有密切关系。复发难治的急性白血病具有病情控制难度大、复发性高等特点, 是白血病临床治疗的重大难题。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4%,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5.9%,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4%,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 IDA-FLAG 方案在复发难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价值显著。复发难治的急性白血病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控制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有效解除由于白细胞浸润引起的临床症状为主。其中激素药物、化学药物、输血、免疫抑制剂及骨髓抑制为临床治疗的常规方案。但长期激素治疗可造成患者出现骨质疏松以及股骨头坏死现象, 且对患者肝肾功能损伤较大;输血治疗也只能暂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且过于频繁的输血治疗可导致患者造血功能下降;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虽然短期疗效较为理想, 但是停药后反跳现象明显, 因此临床应用范围有限[4]。
综上所述, IDA-FLAG方案在复发难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 吕涛, 徐晓燕, 郭淑利.IDA-FLAG 方案治疗复发难治的急性白血病疗效评价.临床医学, 2012, 32(12):73.
[2] 姚鲲.廖爱军, 杨威, 等.FLAG 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1, 24(9):548.
[3] 彭也, 张晓红, 王晓刚, 等.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分析.实用肿瘤杂志, 2010, 25(4):467.
[4] 高红秀.IDA-FLAG 方案治疗复发难治的急性白血病疗效评价.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29):9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2.100
2015-03-09]
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安钢职工总医院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