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军,罗巧,马冬梅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 库尔勒 84100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四团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 库尔勒 841506;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一团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 库尔勒 841503
中棉所3013与中棉所49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王瑞军1,罗巧2,马冬梅3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 库尔勒 84100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四团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 库尔勒 841506;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一团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 库尔勒 841503
以中棉所3013、中棉所49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地处新疆塔里木地区的三十一团、三十四团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两个参试品种均适宜作为机采品种,中棉所3013产量最高,籽棉产量6 046.5 kg/hm2,比对照新陆中35号增产10.2%,皮棉产量2 696.7 kg/hm2,比对照新陆中35号增产15.1%;中棉所49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略低于对照新陆中35号。
中棉所3013;中棉所49;品种比较
棉花品种比较试验是棉花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的第一步,各地棉花品种比较试验已有较多报道[1~4]。本文介绍了在新疆塔里木地区气候环境下,比较中棉所3013、中棉所49的适应性、丰产性、抗病性、机采性及纤维品质的综合表现,为当地棉花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提供依据。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中棉所3013、中棉所49,中棉种业库尔勒分公司提供。对照为当地主栽品种新陆中35号,第二师农科所提供。
1.2 试验方法
2014年分别在地处塔里木垦区的第二师三十一团、三十四团农业技术推广站试验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采用地膜加压滴灌栽培模式,行距(66+10)cm,株距9.5 cm,理论密度27.6万株/hm2。试验小区长10 m、宽3.04 m,小区净面积30.4 m2。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田间排列遵循重复内各小区土壤肥力差异最小原则。3月30日播种,9月25日开始采收,10月25日采收结束。
试验地前茬均为棉花,试验点土壤性状见表1。生育期滴水15次,滴水量共计7 072.5 m3/hm2。肥料随水滴施,生育期滴施肥料1 591.5 m3/hm2。中耕4次,化调5次,缩节胺总用量187.5 g/hm2。病虫害防治等其他农艺措施与当地大田棉花栽培同步。
2.1 生育期
两个参试品种生育期均短于对照新陆中35号。中棉所3013生育期132 d,比对照生育期短2 d;中棉所49生育期133 d,比对照生育期短1 d(见表2)。
2.2 植株性状
表1 试验点土壤基本性状
中棉所3013、中棉所49株型与对照新陆中35号相同,均为塔形,Ⅱ式果枝,但中棉所3013株型较紧凑,生长势、抗逆性均好于对照新陆中35号(见表3)。
2.3 三桃数量
新疆棉花栽培技术关键是矮、密、早,特别是在塔里木地区因干旱少雨,8月易出现干热风和严重缺水,造成棉花蕾铃脱落。因此,在日益严峻的缺水干旱条件下,促使棉花早开花、早结铃,成为该地区棉花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应力争做到早结伏前桃、多结伏桃、抓住秋桃。据研究,伏前桃多,增加秋桃有利于增产。秋桃无论多少,不宜以增加伏前桃来增产,应发挥伏桃增产优势,而伏前桃增加,则可同时增加秋桃来提高产量[5]。在试验品种中,中棉所3013开花结铃早,伏前桃和伏桃最多,为其高产创造了条件(见表4)。
2.4 参试品种性状
筛选适合机采的棉花品种成为品种比较试验的重要目标,发展机采棉已是大势所趋,机采对棉花品种的特性提出了量化指标[6]。在塔里木垦区,棉花适宜高度应控制在80 cm左右,中棉所3013、中棉所49株高适中,且始果高度大于20 cm,在田间表现出抗倒伏、含絮力强等特性,是适宜机采的品种。中棉所3013单株结铃数、衣分均最高,中棉所49铃重最大(见表5)。
2.5 产量比较
中棉所3013籽棉、皮棉产量高,增产幅度大,具有较强的丰产潜力;中棉所49籽棉、皮棉产量均略低于对照新陆中35号(见表6)。
2.6 纤维品质
纤维长度以中棉所49最长,对照新陆中35号次之,中棉所3013最小,分别为30.4 mm、29.8 mm、29.6 mm;马克隆值中棉所3013、中棉所49均为4.9,属B2级,对照新陆中35号为5.1,属C2级。从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来看,中棉所49、中棉所3013纤维品质均好于对照,中棉所49纤维品质优于中棉所3013。
试验表明,中棉所3013、中棉所49是适宜机采的中熟棉花品种,田间未发现枯黄萎病害,田间整齐度好。中棉所3013表现出株型紧凑、结铃早、结铃多、品质优、衣分高、产量高的特征,是适宜新疆塔里木地区推广种植的棉花品种。
表2 参试品种生育期
表3 参试品种植株性状
表4 参试品种三桃数量
表5 参试品种性状
表6 参试品种收获产量
[1]陈善杰,闫显会,汤三明,等.鄂北棉区2011年棉花品种比较试验[J].棉花科学,2012,34(1):36-39.
[2]金海生,金路路,徐敏.棉花品种比较试验[J].辽宁农业科学,2012,3:59-60.
[3]叶德明,曹晖,章含祥.棉花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0):124-125.
[4]邓善初,唐灿明.喀什地区棉花主栽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4,4:48-51.
[5]胡锡宁,林海,唐亦治,等.棉花“三桃”的消长对产量影响的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9,22(4):59-60.
[6]鲍玉琴,刘安全,陈庆宽,等.北疆早熟棉机械采收的发展趋势与品种选择[J].中国棉花,2014,41(9):44-45.
1005-2690(2015)07-0044-02
S562
B
王瑞军(1975-),男,汉族,陕西杨凌人,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种子管理和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
201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