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鹏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文|杜鹏
近年来我国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从交往范围、特点、影响因素、人际交往的不适困惑和调试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了解这些研究成果,对学校做好学生工作,促进大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很有意义。
美国学者卡耐基指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能力,而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以及在交往基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一种普通的生活现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研究成为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的热点。因此,我借助已经有的研究和理论,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外还是国内,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可谓是层出不穷。我 国古代很早就有孔子的“克己复礼”与“忠孝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关于人际关系的探讨。
而西方的唯心主义流派把活生生的人从现实社会关系中抽取出来,认为人的意志、意识是人的本质,如黑格尔把人和人际关系看作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谓的人际关系(即人际交往),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交往是人类的一种内在需要。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要就是说人类必须要通过人际交往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结,如爱情、友情、亲情等,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每个社会人所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性问题。
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的必要天体,人际关系也成为人们心理健康的晴雨表。人际交往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需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受几种心理因素的制约。
认知偏差的的影响。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就是认识。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自己与他人和周围的关系以及自己行为各方面的认识, 通过与他人交往获得.认知偏差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对自我认知的偏差;二是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三是对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
人格(个性)的影响。人格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信念、价值观等。
情绪情感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实际上一种相亲相近的情感关系,亲则近,疏则远。大学生情感丰富,心情易变,过于敏感,缺乏情绪控制能力,情绪易于失控和表达不当,这些严重影响了人际关系的稳定。例如有的同学因为一点点成绩便自骄自大、目中无人;有的因为因一点挫折便妄自菲薄、自卑自贱,情况严重的往往产生各种障碍,例如交往恐症、疏离感等等。
态度的影响。态度对人际关系也有影响,尤其是偏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比较大。偏见是一种先入为主,是一种固执,有一定的经验事实根据,但却把它夸大为任何时候都存在的东西,每每搬出来套用,而影响对人对事的看法,妨碍人际关系。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从门缝里看人,盛气凌人,或者目中无人都会妨碍人际关系。只有以真诚的态度平等待人才能被别人尊重和接纳。
语言的影响。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中介工具。语音差异,语音歧义,语言不得体等都会引起人际交往障碍。Maccoby E.E.和Jacklin C.N.(1974)总结了有关男女两性心理差异的研究后,归纳得出男女两性在语言能力上,女性优于男性 。陈虎强的研究则表明,交往主要是运用语言符号来进行的,男女在语言能力上的差异,导致女性比男性更善于运用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善于悦纳自己,接受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要给自己定好位,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使自我不断进步和完善。在正确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要学会接受别人尊重别人,在与人交往中尽量避免晕轮效应和刻板效应的消极影响。从心理学角度说,每个人在与人交往的动机中,都喊有肯定自我的成分,人们在交往中倾向选择能肯定其自我感的人,因此我们不妨试着真诚的肯定别人的优点,尊重别人的兴趣爱好,虚怀若谷,有包容之心。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人际交往中倍受欢迎,成为有人缘的人。
要不断克服人际关系中的不良心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家长、教师都应积极监督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在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也要不断的反省,及时发现不良心理,主动克服。
要克服自卑扬长补短,自卑和羞怯都是社交的大敌。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外貌、学习成绩、能力等方面的缺陷而陷入自卑的陷阱不能自拔,而强烈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害怕丢面子,以至于缺乏交往的勇气和主动性。作为大学生,应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要克服自负心理,不歧视鄙夷他人,真诚友善的与人交往。自负是大学生交往中不能给自己定好位的表现,这种大学生在交往中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不能扬长避短,自高自大,盛气凌人,导致他人不愿意与其交往,对其敬而远之。长此以往,交往对象必然受到孤立,自己也感到困扰和迷茫。“坦诚为真,至诚乃善”,很多调查都发现,在最受欢迎的性格特征排名中,真诚总是居于榜首。因此,在交往中,坦诚相见,不背后说人坏话,不搬弄是非,不窥窃别人隐私,尊重别人,这样才能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克服羞怯心理,主动积极的与人交往。一些大学生在交往中胆小腼腆,常常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以致不能表达清楚以及的想法或感情,也严重影响了社交。
要克服猜疑心理,学会信任他人。许多大学生疑心很重,认为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包含着特别的含义,害怕别人影射猜疑自己,总担心别人在背后谈论贬低自己,常常以不信任的眼光看人,对人心存戒备。这种处处设防的心态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造成了心理隔膜,对大学生的社交带来严重的跗面影响。要想获得友谊,必须先要信任别人,起码要做到不胡乱的猜忌别人,愿意肯定对方,这样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克服嫉妒心理,学会宽容大度和成人之美。嫉妒不会为你带来任何的优越,只会导致人与人的对立,攻击和矛盾。长期受嫉妒心理的折磨,往往会导致人自卑心和虚荣心加重,甚至会心理变态。大学生尤其要克服嫉妒心理,学会拥有一颗平常心,学会肯定对方的优点,学会化嫉妒为动力,以自己的努力来超越自己和他人。
克服自我中心,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学生,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备受父母的关爱,以至于凡事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得失,不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使别人觉得其自私自利,不愿意与其交往。他们本人深感苦恼,却不知道问题出于什么地方。其实他们有的并非是真正的自私,而是已经形成了一切应该围着自己转的思维方式。这些学生应该跳出自我中心的圈子,心中装有他人,学着谦让和助人,学着从他人角度想问题,关心别人。
学会正确宣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调控能力直接影响人际关系。心情不好时,往往看谁都不顺眼,任性而为往往容易伤害别人,造成人际冲突。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正确的宣泄情绪,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逆向思维等方法。在增强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强感知别人情感的能力,更好的体察别人的情绪状态,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端正态度,加强语言修养,提高语言表达艺术。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桥梁。交往中,不管是口语还是体态语都包含着深刻的含义。我们要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建议或善意,不挖苦讽刺,不尖酸刻薄,学会委婉的语言风格,用纯美的语言去触动别人的心弦。
(作者单位: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