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宁,周 帆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官路镇卫生院,陕西 渭南 71400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其发作通常持续数分钟,可能会在30 min 内即完全恢复,轻微神经功能缺损现象通常会在发作超过2 h 的患者身上遗留,或经CT 及MRI 会显示出脑组织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完全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最常见的症状为失语、单眼视力障碍、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亦可出现同向性偏盲和昏厥。未经治疗或者是治疗无效的TIA 患者约30%以上将来会发展成为脑梗死[1]。我院在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基础上合用氯吡格雷,发现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取得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300 例自2010 年12 月~2013 年12 月在我院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全部符合第4 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50 例,其中男96 例,女54 例,年龄45 ~79 岁,平均(65.8±6.1)岁。对照组150 例,男84 例,女66 例,年龄46 ~77 岁,平均(66.5±4.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阿司匹林(上海如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 g,1 次/d,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75 mg,口服,1 次/d;对照组患者则给予阿司匹林0.1 g,1 次/d。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改善脑循环的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对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治疗,并且使患者避免服用其他抗栓剂、抗凝剂以及能够改善血小板的药物。持续给药3 个月后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显效:治疗后发作在1 d 内被控制,且30 d 内不再发作;有效:发作在1 ~3 d 内控制,且30 d 内不再发作;无效:发展为脑梗死或者是未被控制仍反复发作。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 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为期3 个月的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观察结果经过t 检验,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例)
2.2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现象较少,观察组和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患者例数分别为8 例和6 例。停药后上述反应自行消失,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观察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临床上是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也是公认的缺血性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可引发心脏病、脑出血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2]。对于TIA 患者的治疗首先是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溶栓以及抗凝的治疗;然后是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等相关的危险因素。
氯吡格雷可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 与血小板的受体相结合,抑制继发的ADP 介导的糖蛋白GPⅡ/Ⅲa 复合物的活化,氯吡格雷也是一种新型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除ADP 外氯吡格雷还能通过阻断由释放的ADP 引起血小板活化的扩增来抑制其他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目前较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剂是阿司匹林,其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较为显著,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的生成,进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3]。研究表明[4],氯吡格雷联同阿司匹林来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确切,对于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研究的资料中观察组在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基础上合用氯吡格雷的总有效率为94.7%,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76.0%(P <0.05),表明在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基础上合用氯吡格雷的效果显著高于阿司匹林单独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安全性较高。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173.
[2] 杨惠平,郭金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3 例临床诊疗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3,4(5):335.
[3] 刘红梅.阿司匹林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8):66.
[4] 赵连江,刘广英.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