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国胜(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安徽 合肥 230032)
肾囊肿疾病是一种在肾脏内部出现不同直径大小且与外界隔绝的囊性肿块,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肿块、腰、腹部疼痛或者不适感、血尿、肾功能减弱等[1]。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渐成熟,尤其是在泌尿外科手术中可充分体现腹腔镜技术的优势。选择76例确诊为肾囊肿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分析后腹腔镜手术及开放性手术在肾囊肿去顶减压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泌尿外科2007年3月~2014年1月76例肾囊肿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9例,女27例,平均年龄(45.2±4.6)岁。在临床研究中根据治疗方案将病例随机分为后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每组3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后腹腔镜手术:后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术前均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给予心电监护,患者取健侧卧位并垫高腰桥;在腋后线和十二肋下缘的交合处作一个1.5 cm的皮肤切口,使用血管钳对肌肉、腰板筋进行钝性分离直至腹腔后间隙,利用手指将腹膜推开后使用10 mm的套管针穿刺进入腹膜后间隙,利用自制气囊给予注水(600~1 200 ml为宜),持续3~5 min,建立后腹腔后取出气囊;在手指的引导下分别切开腋前线与肋弓的交点、腋中线与骼脊上方约2 cm处(长度分别为0.5 cm、1 cm),从两个切口处分别插入trocar,利用骼脊通道置入腹腔镜,其他两个通道作为操作孔,使用CO2建立气腹且气压维持在10 mm Hg(1 mm Hg=0.1333 kPa);手术操作人员在直视状态下分离肾周筋膜、脂肪囊,完全显露囊肿,沿着囊肿边缘切开囊壁,将囊液完全吸尽,在切除囊肿过程中采用电凝进行止血;术后再次检查创面并放置引流管,关闭手术穿刺孔。
1.2.2 开放手术:开放组患者手术均按照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方案。采取持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在第11肋间或者第12肋下作12~16 cm的手术切口,游离肾脏,显露肾囊肿,之后沿着肾实质边缘0.5 cm完全切除囊波,运用连续锁边缝合切口边缘,电凝止血,放置引流管、关闭手术切口。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对照分析,在手术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性;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等方面,后腹腔镜组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详见表1。两组病例均接受术后1~12个月的随访,在随访B超复查中均未发现囊肿复发迹象,术后治疗效果良好。
表1 两组病例临床观察指标及并发症比较
最近几年,随着腹腔镜技术在我国临床外科手术治疗中广泛使用,尤其是自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可实现创伤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经腹腔手术比较方便建立气腹,手术操作空间大,在腹腔镜下手术视野清晰,肾脏组织解剖结构清楚,可治疗双侧囊肿疾病、肾脏腹侧囊肿;由于该手术方式对腹腔干扰比较小,术后患者肠道可迅速恢复,即便是对于有腹部手术史、腹腔感染史者无明显限制,所以该手术方式的适应证比较广[2]。但是,临床实施后腹腔镜去顶减压手术时需要术者具备精细的手术操作技能;术前需经CT检查明确肾囊肿的基本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3];术者切除时需与肾实质保持一定距离,避免损伤肾实质;两个trocar需有一定间距,避免受到器械干扰而对手术操作产生影响。
本院自2006年开始尝试实施后腹腔镜去顶减压手术治疗肾囊肿,经长期临床实践证实,该手术方式可有效处理肾脏不同部位的囊肿,且可避免损伤腹腔内的器官、血管,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可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健康。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等方面后腹腔镜组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术后1~12个月随访未发现复发迹象。由此可知,在肾囊肿疾病治疗中运用后腹腔镜去顶减压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术前仍然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注意手术操作细节,从而提升手术的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
[1] 刘建祥,王加礼,徐 祥,等.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20例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9(1):61.
[2] 李 曦.后腹腔镜和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3,19(2):209.
[3] 崔志刚,郑保良,宋瑞彬.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与开放性手术的比较[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