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爱,肖玉芹(陕西省澄城县医院妇产科,陕西 澄城 715200)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上是孕龄妇女一种常见疾病,在临床上有着较高发病率。该疾病一般在盆腔内发生,其他部分也会发生,但是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上并不是很常见。对于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是利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联合药物对该疾病进行治疗,能够使治疗效果得以提高。选择2011年4月~2014年3月曾在我院进行治疗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0例,分别对其以单纯手术方法与手术联合药物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4月~2014年3月曾在我院进行治疗50例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年龄22~40岁,平均(36.4±1.2)岁;产次1~2次,病程1~4年,平均(2.8±1.2)年。观察组年龄20~40岁,平均(34.6±2.2)岁;产次1~2次,病程1~4年,平均(2.6±1.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中患者直接以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麻醉,麻醉方式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然后在患者的结节处以及病灶部位的周围对其行结缔组织切除术。所切除的范围为,切缘为与肿块之外距离1.5~2.0 cm的正常组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药物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的药物为米非司酮,即在患者手术前6个月给予患者米非司酮,其剂量为10 mg/d,连续服用6个月,然后以与对照组中相同方法对患者进行手术[1]。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康复状态良好,且未出现复发现象,肿块减轻明显,检测患者肝功能,显示为正常,患者无痛经以及月经过多现象出现。有效:患者的康复状态较好,并且无复发现象出现,肿块有一定程度减小,检测患者肝功能,显示正常,有痛经以及月经较多等症状存在。无效: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出现明显改善,甚至有加重现象[2]。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在经过治疗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中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中患者无一例出现复发,对照组中患者有4例出现复发,其复发率为16.0%,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于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利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也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对于病灶在5 cm以上患者,要先以药物对其进行治疗,使病灶尽可能缩小,从而使手术风险降低,可减少手术对患者伤害,并且利用药物进行治疗之后,可保证医生能够将病灶全部切除,对于预防疾病复发十分有效。本文中所选择的米非司酮属于受体竞争性拮抗剂,其能够与孕酮相结合,而将孕酮作用阻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综上所述,对于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单纯利用手术方法也能够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并不理想,患者在痊愈之后复发率较高,联合相关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有效率比较高,可使复发率明显降低,治疗更加规范,减轻患者痛苦,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引起注意。
[1] 杨秀丽.9例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22(1):196.
[2] 蔡亚兰.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临床特点分析、防治方法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8(33):2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