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晔 Li Daye 梁天驰 Liang Tianchi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建筑业的经营增速明显放缓,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诸多项目开发投资与新开工建设面积均呈现出下滑趋势。而与之相对的,是当前的建筑设计市场中,文化类建筑项目数量的与日俱增,尤其是以佛教文化为背景的建筑设计异军突起。“新常态”下的建筑设计,由量大面广向精耕细作、全过程化转型,地域风格建筑、可持续性建筑蓬勃发展,突出人文关怀、自然和谐的建筑成为其中翘楚,佛教建筑的崛起正与这样的时代发展趋势相吻合。
佛教不仅仅是宗教,其植根中国两千余年,早已融于中华历史、文化、艺术,成为其中密不可分的部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对于宣扬正面价值观、推动社会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在中国,传统佛教建筑瑰宝盈千累万,灵山梵宫、尼山胜景、法门寺、水月禅寺等一批现代佛教公共建筑项目不断涌现,而现代佛教居住建筑的设计实践却为数不多。普陀山观音文化园高僧精舍则是对现代佛教文化社区设计的一次创新性尝试。
普陀山观音文化园项目坐落在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岛,与“海天佛国”、“观音道场”普陀山相距1.35n mile,是舟山群岛核心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
图1 普陀山观音文化园区位图
高僧精舍选址于观音文化园法界内最东侧地块。基地北靠白山,西临佛学院及其扩建区,南以改道后的香莲路为界。香莲路自基地中段开始起坡至群山间,道路与北侧红线内形成最大高差约6m的断壁及陡坡。场地内部基本平整,以山为屏,东北侧连接山谷泄洪口,西南侧有市政公共河道接入,适宜打造出青山隐隐水迢迢,合乎高僧颐养弘法的禅意精舍圣地(图2)。
高僧精舍基地用地面积63 227m2,合计约5.3hm2,建筑面积约12 398.1m2,容积率0.196。功能由高僧精舍、弘法礼佛、服务中心组成。
高僧精舍的设计秉持佛教文化继承、自然景观和谐的核心理念,将整个佛教文化社区方案围绕慈悲在手、纵贯两轴、依山就势、临溪而居、负阴抱阳、禅意佛心、颐养社区7大概念而展开。
社区总体规划创意取义于“观音手”拈花指,即“释迦五印”之首——说法印——以拇指与中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手持莲花,洁身明净。高僧精舍的整个社区总平面便宛如一只巨大的观音手。
继承山脉峰脊的精神聚点——弘法礼佛宛如观音手“拇指与中指相捻”,顺应山势水涧的横向条状总体布局宛如观音手“其余各指自然舒散”,源自山泉及规划贯穿基地之水脉宛如莲花花茎,汇聚山泉的调蓄池宛如佛手莲花。拈花在手,慈悲在心,寓意高僧大德在观音的掌心中修行、礼佛、颐养(图3)。
社区总体结构以两条轴线为骨架,其一为以建筑序列为主体、顺应山势的礼佛之轴,其二为以核心水景为主体、纵贯基地的景观之轴。
基地以山为屏,礼佛之轴上弘法礼佛及其前广场对称并纵向发展至山脚,具有仪式感的大殿稳重大气,与背后层峦叠嶂的山峰交相呼应。连结东北侧的山洪调蓄水池与西南角的市政公共河道,景观之轴沿岸布置娟秀禅意的临溪小品,朔溪而上,张弛有度的景观节点为整个社区增添亮点和情趣(图4)。
图2 高僧精舍总平面图
图3 慈悲在手
图4 纵贯两轴
社区以群山为背景,总体规划依山就势,延续山形脉络,融入原生环境。
首先,社区路网、水道、景观规划顺应山谷之势,形成基地肌理;其次,基地东部做台地观景,以梯田形式将山坡与场地之间的高差自然过渡。层层梯田拾级而下,远可观景,近可劳作;再次,基地东部延续周边山林景观,打造沿路防护林带,形成天然屏障(图5)。
社区以水景为核心景观,并以水体作为社区环境生息调蓄的媒介。
基地山水相连,水谷汇水与社区河口联通,溯溪而上,步移景异,形成抬头见山,低头亲水,形成远近景色交相辉映的景观水系。社区道路做防洪处理。在汛期,可以提供防汛以及抢险运输。社区北侧设计一处蓄水池以供储存雨水,用以净化、调节社区景观用水(图6)。
高僧精舍的所有建筑均朝向东南,以保证大量的阳光照入室内,改善建筑室内环境,对高僧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利。冬季寒冷多风,建筑需要防风御寒,夏季炎热潮湿,需要加强通风散热。
场地北部山峦叠起,形成冬季防风的天然屏障,有效阻止了寒冷季节的北风,设计重点为在春夏季节引入东南风。社区建筑东南-西北向的布局形成了导入自然风的通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风环境。
社区方案整合佛教文化中禅定修行的“调五事”为文化主题,通过调心、调身、调息、调饮食、调睡眠来达到高僧身心的健康、统一与安定。
为精舍营造幽静、典雅、健康的休闲空间,社区内设有多处禅意小景,紫竹林中观自在,悟本亭中念初心,涤心台上去凡意,清茶乡里感禅心(图7)。
为丰富便利社区内高僧的生活活动,设计有贯穿社区的健康步道,供高僧休闲的竹林茶室、劳作的福田耕地以及便利的服务医疗设施,同时引入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可以使高僧在日常生活中不受时间地点的束缚,享有高品质的生活(图8)。
图5 依山就势
图6 临溪而居
社区中部为社区中心——弘法礼佛,西南部设有服务中心,围绕弘法礼佛为精舍区,东北局部设有预留发展区域(图9)。
3.1.1 弘法礼佛
位于社区中部,是集参拜供奉、佛礼讲学、弘法开示、经文阅览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礼佛中心。建筑为单层,主殿面向东南,方便社区内各高僧前往,由讲学区、主殿及阅览区构成。
3.1.2 服务中心
位于社区西南角主入口处,涵盖社区接待、服务、管理等功能。建筑为两层,形成合院,首层满足外来人员的接待就餐,2层设置相应的医疗保健设施。
3.1.3 高僧精舍
图7 中心水景鸟瞰
图8 颐养社区
围绕场地中心的主殿四方设置的高僧精舍,为普陀山高龄僧侣的集合住宅。精舍布局顺应道路走向,并呈一定组团形态布置。精舍分为A、B、C3种类型,合33套,均为两层小楼,单体面积约300m2,自带南北院,2层设置大露台。
人车分流是高僧精舍社区交通组织的主要原则(图10)。
3.2.1 车行流线
基地南部与西部为主要的城市车行路,场地车行路接口设于西侧道路,中部为主要车行入口,北部为次要车行入口。场地内于西侧、北侧设置车行半环路,其中北侧道路沿山设置,结合山体排洪沟,起到疏导山洪的作用。基地内部的居住区域尽量减少车行道,设两条主要的横向车行路,每条路分别进入南北两侧的精舍,提高了车行路的使用效率,为场地提供更多的绿化场地。
图9 功能分区
图10 交通组织
3.2.2 步行流线
基地内部的步行流线主要分为两类。在主要的景观轴线、景观区域、景观节点设置蜿蜒而平缓的步行道,供高僧散步健身使用,置身山水景观之间。在精舍区域的非车行路一侧设置横向的步行路通往北侧、西侧的主干路,同时连接到各个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使高僧能快捷便利地到达附近的景观区域。
社区的景观设计以绿色生态为基本理念,结合佛家修持体验文化,场地景观分为:禅意景观之轴、禅意内庭院景观、台地梯田景观。
3.3.1 禅意景观之轴
连结东北侧的山洪调蓄水池与西南角的市政公共河道,布置娟秀禅意的临溪小品,便形成另一条纵贯基地的景观之轴,朔溪而上,张弛有度的景观节点为整个社区增添亮点和情趣。
3.3.2 禅意内庭院景观
每处精舍均营造出丰富幽静的庭院空间,为高僧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场所,使高僧置身其中时,忘记城市的喧嚣,远离世俗的尘埃。
3.3.3 台地梯田景观
基地东南角打造台地观景,层层梯田拾级而下,远可观景,近可劳作。
精舍建筑单体的功能设置融入佛教特殊空间,于厅堂设置佛龛,兼具开示功能,佛堂独立布置,朝向庭院引入景观。同时考虑老年高僧大德居住特性,于2层将侍者卧室紧邻高僧就寝区布置,方便日常照料。
精舍的院落设计旨在打造禅意景观,以供修身养性。院落置于精舍屋前屋后,形成南北双向景观面,植物配置与入口铺装抽象写意,石灯笼、竹篱笆等小品突出了庭院空灵意韵(图11)。
社区所有建筑立面设计对浙江传统民居风格进行提炼,建筑从屋面、墙面到围墙、基础的整体色调均采用灰白栗色,色调稳重温暖,无论是朝霞满天还是斜阳余晖都充满禅意。
图11 精舍庭院透视
采用瓦、木、素混凝土以及石材等乡土材料,将中国古典做法(山墙处理、花格门窗、木质墙裙、深色压顶等)用现代手法转译,打造古典与现代风格结合的禅意空间(图12)。
所有精舍设置了露台、阳台及庭院,创造了充足的户外采光空间,同时采用了木百叶、竹帘等遮阳构件,调节室内阳光射入量。
精舍为东南朝向,利于引入东南风,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平面格局上,南北向门窗错位对置,有利于气流在室内循环,形成藏风聚气、通而不畅的格局(图13)。
图12 立面风格与材料做法
图13 采光遮阳与藏风聚气
考虑到高僧年迈时的日常生活需要,重视室内居住环境的功能及细部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采用无障碍入口设计;②室内走廊保证1.2m的净宽;③在厅堂卧室等主要使用空间满足轮椅回转的需要;④室内设置井道尺寸为1 800mm×2 200mm的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电梯;⑤卫生间采用无障碍设计;⑥所有栏杆、扶手根据老年人使用方便的原则进行设计。
佛教文化社区在当下的建筑设计领域中尚属较为新颖的课题。普陀山观音文化园高僧精舍项目作为近年来佛教文化社区实践的先锋案例,在佛教文化烘托、自然环境营造、居者生活考量等方面做出了探索性尝试。通过该项目,我们可以总结出佛教文化社区的设计,应做到“以佛教文化、自然环境、使用人群三大设计因子为导向”的设计原则:①以佛教文化为导向的设计。佛教文化是社区设计的精神内核,社区的一切设计理念与手法,大到规划立意、小到小品点缀均应是对佛教文化的呼应与烘托,在对传统宗教文化保有继承尊重的同时对传统宗教文化发扬演绎;②以自然环境为导向的设计。自然环境是社区设计的外部依托,佛教倡导众生平等、物我同一的自然观,因此,设计应在对基地原始环境进行协调与保护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利用,新建的社区环境应成为原有外部环境的延伸与提升;③以使用人群为导向的设计。高僧大德是社区设计的目标主体,因此,设计既要考虑到僧侣生活方式的特殊性,提供礼佛场所、理顺修行动线,以满足僧侣生活在空间上的连续,也要考虑到僧人的年龄变化与照护需求,引入无障碍设计与持续照料的设计理念,以实现僧侣生活在时间上的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