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积昌,刘福岭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山东 平度 266700)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病变,患者在缺血期间和再灌注后容易增加有害活性氧的水平,同时增加了氧合自由基对脑细胞膜脂质引起的损害[1]。因此,在脑梗死急性期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是为了增强对脑组织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现临床上以依达拉奉注射液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本文将其与安慰剂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 年6 月~2014 年6 月收治的9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全部患者均在我院确诊,排除患有头颅出血或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并签署了知情权同意书,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45 例。对照组中男25 例,女20 例,年龄56 ~78 岁,平均67.4 岁;试验组中男24例,女21 例,年龄54 ~76 岁,平均64.5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治疗方法为:采用等量的安慰剂(其中不含有依达拉奉,并保证其外观形态与依达拉奉一致)加用250 ml 的氯化氢钠注射液治疗,以2 周为1 个疗程。试验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治疗方法为:将250 ml 的注射液与30 mg 的依达拉奉注射液混合后为患者行静脉滴注治疗,以2 周为1 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增分率来进行判断,其中增分率的计算公式为将治疗后的积分与治疗前的积分相减,所得的差值与100减去治疗前积分的差值进行相比,将其分为4 级来判断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中将增分率在86%~100%之间评为基本痊愈;将增分率在46%~85%之间评为显著进步;将增分率在16%~45%之间评为进步;将增分率在16%以下评为无效。并将基本痊愈及显著进步之和作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基本痊愈13 例,占28.89%,显著进步18 例,占40.00%,总有效率为68.89%,试验组基本痊愈19 例,占42.22%,显著进步23 例,占51.11%,总有效率为93.33%,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提升(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例(%)]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病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至关重要。现临床上多采用依达拉奉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手段,依达拉奉为一类自由基清除剂,进入患者体内能够起到自由基清除及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能够有效减轻脑缺血及其所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对脑缺血能够起到显著的保护作用[2]。大量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为患者带来的危险性不仅是在急性期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更需要引起临床工作者重视的是有部分患者在发作后易出现瘫痪等情况,为其正常的生活质量带来负担[3]。本文为了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将其与安慰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进行对比,并在相同疗程后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增分率来进行判断。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9%,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提升(P <0.05)。结果可见,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在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综上所述,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同时有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治疗期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1] Watannabe K,Ma M,Wen J,et al.Effects of edaravone in heart of aged rats after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J].Biol Pharm Bull,2007,21(30):460.
[2] 王 菁,白 雪,余 静,等.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上海医学,2011,33(12):890.
[3] 顾学兰,新 生,狄 晴,等.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24(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