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 汪丽萍(景德镇学院图书馆,江西景德镇333000)
陶瓷文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采集策略分析∗
陈宁汪丽萍
(景德镇学院图书馆,江西景德镇333000)
[摘要]陶瓷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文化体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陶瓷文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其重要。Web3.0这一新理念的产生使陶瓷文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能够实现“合理配置”,从而更加体现出学术研究的价值。详细阐述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陶瓷文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采集策略。
[关键词]Web3.0陶瓷文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采集策略
[分类号]G253
*本文系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陶瓷文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编号:TQ1307)研究成果之一。
陶瓷文化是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沉淀所形成的与陶瓷生产相关的物质、精神融合而成,集地域文化、特定时代政治背景、技术水平、美学思想等诸多因素在内的手工业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文献的生产量和需求量都在急剧增加,国际上对灰色文献的收藏也越来越重视,作为灰色文献的新形式——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各个学科、各种主题,反映最新的科学研究动态、成果。同时Web3.0的出现为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信息的共享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式。
1.1陶瓷文化
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文化是一种独特的、集地域文化、特定时代政治背景、技术水平、美学思想等诸多因素在内的传统手工业文化。陶瓷以其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及科学技术与造型技艺相统一的特性,满足了人们以实用和审美为目的的需求,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1]。
1.2 Web3.0
在介绍Web3.0之前,我们先来了解Web2.0的相关概念。国内研究机构的观点认为,Web2.0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谓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是指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作为Web2.0的替代物,Web3.0是建立在Web2.0的基础之上,并且实现了更加“智能化的人与人和人与机器的交流”功能的互联网模式[2],能够更好地体现网民的劳动价值,并且能够实现价值的均衡分配。
1.3网络原生数字资源
互联网起源于国外,因此国外的专家学者对数字资源接触比较早,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研究也相应较早,“Born Digital”被认为是对原生数字资源比较贴切的称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把Born Digital定义为[3]:除了数字形式再没有其他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源的查阅及总结,认为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特指那些在网络交流中产生的、仅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原创资源。
有需求才会有建设,正因为广大网民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才使得信息网络迅速发展。高速信息网络的建设也为网络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笔者认为,在现代网络技术时代,更应加强网络虚拟环境的建设,发挥虚拟环境的渗透传播功能。据Internet World Stats的最近统计,世界网民数量已超过24亿人,全球的互联网普及率也已超过30%。从表1“网民职业结构”中可以看出,互联网已然被各个阶层所接受并享受其中。手机作为上网终端在2013年的互联网发展中表现抢眼,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中均有良好表现。3G的普及、4G的开发、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软件的创新加速了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
由此,人类对网络数字资源、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需求增长迅速,并逐步成为广大网民获取数字资源的最主要渠道。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图书馆为广大读者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丰富、更加专业具体的网上资源。为此,结合现有的Web3.0理念,通过电脑、手机等网络工具,利用即时通信、博客/个人空间、微博在网上为读者及广大陶瓷专业用户提供各种数字资源,消除广大读者在显性课程教育中易产生的抵触心理和逆反心理,并让其参与其中,使陶瓷文化渗入广大读者及陶瓷专业用户的思维。
表1 网民职业结构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作为网络资源中的重要部分,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正在不断更新着其传播形式。广大数字信息的建设者、使用者,也在更新并利用着新的信息资源获取与交流方式。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景德镇各界从事陶瓷艺术工作的人士都会有一样微时代通信工具。无论是经常使用的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抑或是现今流行的微博、空间、个人网站,都是其作为传播陶瓷文化信息资源、展现艺术智慧的窗口。将此类信息资源从纷繁芜杂的网络内容中抽取出来,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地方图书馆的特色学科馆藏资源,而且可以促进区域性特色文化的发展。
3.1多渠道采集网络原生数字资源
陶瓷文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都是多而不同的,由于其具有网络资源的原生特性,使得我们的收集不可盲目,要有针对性[4]。收集的信息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众信息资源,如论文、会议资料、电子书、OA机构库、学术机构、团体、实验室主页、网络课程资源、BBS、Wi⁃ki、博客、微博等;另一类是个人信息资源,如电子邮件、QQ、MSN、个人空间、主页等,由于此类涉及个人隐私,收集时必须有本人的许可。在这两类中,一些特殊学科其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又可分为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
我们以陶瓷文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收集为例,其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陶瓷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方法、技巧,制造陶瓷作品所用的原材料、燃料、窑具及陶瓷作品在销售过程中的选瓷、包装、运输;非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5]: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制造陶瓷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制度、地方风俗与习惯,制造陶瓷所蕴涵的文化思想、情感观念及陶瓷制造成形器物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在陶瓷文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采集过程中,图书馆的数字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及学科馆员要起到主要作用,要优先采集资深学者、艺术大师所推荐的或者他们自建的原生数字资源,然后再根据各自的学科背景及读者需求度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来大量收集互联网上的陶瓷文化原生数字资源。与此同时,通过宣传引导向广大陶瓷艺术系的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各级陶瓷艺术工作者、陶瓷艺术大师、陶瓷研究机构的学者进行推荐。收集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陶瓷文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收集模式
其他学校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收集可以此为例,参照此类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收集方式分组逐类地进行[6]。众所周知,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其内容纷繁芜杂、随意性很大,所以要特别注重筛选。参照相应的数字资源筛选标准,我们在此也制定了一套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综合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Web3.0提供了更为方便、多样的收集方式。但不同的文献信息其特点也是不一而同的,因此针对特色文化的信息资源其利用途径也有一些特殊性。
表2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综合评价指标
续表
3.2建立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动态指引库
数据库是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进行控制和开发利用的有效工具[7]。动态指引库是个无形的空间,类似于网上搜索引擎,具有容量庞大、传送迅速、时效性强、便于检索等优点,同时还可以实现远程登录、多人同时共用。随着Web3.0科技理念的不断进步与更新,各类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源管理不断向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等方向发展。组建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动态指引库指引用户到其所需的地址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源,进而弥补因特网本身检索工具的不足,实现检索方式从被动使用到主动创造,因而更适应当代网络化用户的需求。Web3.0同样是一种以XML、RSS、AJAX等技术为基础,融合了Web1.0的应用模式及Web2.0的Blog、SNS、Wiki等多种多对多互动应用服务,可以给不同用户提供更为社会化、人性化需求的服务平台。很多研究机构及信息机构,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新的科技理念,一起建立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动态指引库,更好地开发网络原生数字资源。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主办建立的[8]“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包括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技数据、科技成果、科技基础条件等,各子资源平台中又包括一个或多个数据库,收录了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立项的项目信息,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立项成果及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取得的成果信息,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等科技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基本信息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图书馆也可以多借鉴其他部门已经建好的指引库来完善本馆特色专业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3.3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联合采集
首先,对于相应的陶瓷文化建设机构而言,景德镇因其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而举世闻名,数千家的陶瓷企业,数以万计的陶瓷从业人员,整个行业内部的信息需求量巨大。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广大陶瓷艺术工作者都希望借助数字化信息平台对陶瓷艺术进行传播、弘扬。
其次,对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开发机构而言,现阶段全国图书馆界对于建设区域性数字图书馆联盟比较热衷,可以借此热度开展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区域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内部有着共同的联盟文化、联盟资源建设标准,其在联合开发数字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可以在各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内部分门别类地开展各专业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并可将此作为其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此来考察此联盟工作的成绩,对此项工作开展较好的联盟给予奖励。其他相应的社会机构可以通过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共同开发、共同享用来实现机构的发展与壮大。
第三,应调动广大网民们的积极性,引导广大网民共建网络资源。在过去一年的互联网发展中,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表现十分抢眼,调查显示,我国手机网民用户已然成为新增网民的重要来源。随着各种网络技术的完善、3G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广大网民在利用手机进行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等网络应用中均会产生大量的网络原生数字信息,如果对这些信息资源的产生加以引导及开发,必然会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综合各方面的需求与信息资源,陶瓷文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可以实现各阶层间联合采集、交互利用。
3.4利用会议专题网站搜集信息
作为特种文献之一的会议文献,其往往能展现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有着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和特有的陶瓷文化教育。各高校均开设了陶瓷类的课程,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研讨会种类繁多;世界各国艺术界也对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频频邀约景德镇陶瓷文化界的相关专家、学者、大师参加各类国际型研讨会、讲座等。此时,陶瓷文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建设机构,如各级各类陶瓷文化研究所、图书馆、档案馆等应注意诸如此类会议的相关信息,以便及时取得这些会议的学术资料、会议交流文集等。很多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均会建立一个网站,以便对学术交流予以记录,会议结束后,相关成果展示信息等数字资源全文上传。这些专题学术会议资源在以前是不易被采集到的,但Web3.0时代信息资源的获取已经有了全新的方式,会议的召开信息、会议论文集的出版及征集均可以在相关网站或会议召开机构的论坛、博客上收集到,与会记录、参会者的言论亦可在会议网站或与会人员的个人空间、微博乃至其开设的论坛中获取[9]。以上种种信息资源均可作为电子资源收藏于各高校图书馆。但图书馆更要重视会议过程产生的陶瓷文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如专门为某次国际陶瓷文化研讨会开设的论坛、微博等。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与会艺术家、学者及参会人员的个人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如微博、QQ群等[6]。为了更加直接获取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前沿的、深入的信息资源,陶瓷文化研究机构的数据采集人员还可与参会的艺术家、学者、权威人士进行网络沟通,开展网络咨询,最后再对网络咨询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汇编入库。
陶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着其传播形式。陶瓷艺术界的大师、学者、经营者及各级陶瓷工艺师们,也在接受并利用着新的信息获取与传播方式。虽然各国家、地域、民族对美的欣赏存在差异,但网络是相通的,陶瓷文化只有积极与网络时代的数字文化相融合,才可能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和传播,同时各种先进的文化也在这种融合中丰富着我们的陶瓷文化。
参考文献:
[1]陈雨前,杨莉莎.陶瓷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党报,2010(4):93-96.
[2] 2005-2006中国Web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EB/OL].(2006-02-24)[2014-05-16].http:/it.sohu.eom/20060224/ n242002953.shtml.
[3] Unesco.O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digital heritage[EB/OL]. [2014-05-16].http://www.dnl.info/2003/07unesco.pdf,2003-07.
[4]陈宁,许润原.浅谈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J].情报探索,2012(11):38-40.
[5]李莉,倪艳翔,李鸿.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聚落与“非遗”保护[J].中国陶瓷,2014(2):74-76.
[6]毕艳芳,郑雯译,秦鸿.重点学科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导航平台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11(增刊2):96-98.
[7]陈宁.Web 3.0时代高校图书馆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5):49-51.
[8]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DB/OL].(2013-10-31)[2014-10-15].http://www.transst.cn/PlatForm.
[9]苏鲜女.论特色图书馆中灰色文献的利用价值与获取途径[J].情报探索,2009(7):71-73.
陈宁男,1982年生。硕士,馆员。
汪丽萍女,1966年生。副研究馆员,副馆长。
收稿日期:(2014-11-27;责编:杨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