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梅 乔燕君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处于最为复杂的态势:一是以资源要素规模投入、低劳动成本及低价格的优势形成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随着土地、能源、劳动力、资金等成本大幅上涨以及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种粗放式的、旧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二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和服务业成长为特点的新增长方式还没有效形成,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三是多年来在政府主导下,追求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步凸显,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瓶颈。
依靠资源、能源起家的内蒙古,在国家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面临着与全国经济格局极不相符的窘境。因而,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当前客观和必然的选择。
内蒙古曾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2002-2009年连续8年经济增长速度全国排名第一,实现了15%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十二五”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内蒙古经济增速下降明显,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14.4%下降到2014 年的 7.8% 。
1.得天独厚的资源迎合重工业发展需要。内蒙古是传统的农牧业大省,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工业比重偏低,但在自然资源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如煤、天然气、石油、有色金属等。截至2013年煤保有储量为3856.8亿吨,铁矿石保有储量为51.07亿吨,铅保有储量1368.8万吨、锌保有储量2700.41万吨、盐保有储量15473.86万吨。这一阶段下恰逢中国工业化中期,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内蒙古刚好充分利用自身自然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从而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2.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高速增长重要动力。与全国各地相比较,从2000-2014年15年间,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位运行,除个别年份如2012低于但接近15%之外,其它年份基本都在20%以上。2003年增速为高达65%,平均增速为30.6%,在全国中排名第一位,比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高10个左右的百分点。从固定资产占GDP的比重来看,这一比重不断上升,从2000年的27.5%增加到2014年的99%,即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基本接近于GDP规模。
3.政府主导的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加速经济增长。在工业化进程中,在政府主导下,内蒙古以资源为基础,实施了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正是在这一战略的推动及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内蒙古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值不断增长,从1993年的37.8%增加到2011年的56%,2012、2013年略有下降,但基本上处于快速上升态势。期间,通过重点扶持能源、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五大支柱产业,这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不仅拉动了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全区的工业化水平,增强了经济实力。
1993-2013内蒙古产业结构图
1995-2014年,内 蒙 古 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产业从产值总额上看是上升的,2014年比1995年翻了5番,但是占自治区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由1995年的30.36 %下降到2014年的9.16%,下降了20个百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GDP的占比则从1995年的36.03 %上升到2014年的51.32%,增加了近1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总体上有小幅上涨趋势,但总体上在35%-40%之间徘徊。
在经济新常态下,这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会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度依赖于工业。工业发展主要通过资源投入和刺激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这种传统的粗放式增长带来一列系诸如高污染、高耗能问题,并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二是服务业比重偏低。如2014年内蒙古服务业增加值比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8%低7.5个百分点,更低于全区第二产业12.2个百分点。从全国省级行政区划排名来看,内蒙古服务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中下游。当前自治区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既不能继续走粗放型发展的老路,也不能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达到“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两个翻番”,唯有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国际上通常将国家经济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生产要素驱动发展阶段”、“投资驱动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和“财富驱动发展阶段”。目前内蒙古正处于“生产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并重的发展阶段。一个地区长期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不是来自于自然资源、物质资本数量和单纯的规模扩张,而是来自以知识和人才为特征所体现的科技进步,来自于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0%以上靠技术进步,30%以下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内蒙古的情况恰恰与之相反。
近年来内蒙古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从绝对量来看,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过高。与黑龙江、辽宁相比高了近0.5,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更是高了将近2倍。
随着内蒙古多年持续的规模投入,在水泥、钢铁、煤炭、电解铝等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大量企业停产或关闭,这对内蒙古经济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今天的产能消化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落后产能,如铁合金、有色金属、电石、平板玻璃及水泥等也需要逐步淘汰。
内蒙古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层次较低,对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在内的商品流通性服务业依赖性较强,虽然近年有所下降仍然接近1/3;而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仍然不高。服务业发展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发展在要素投入仍然较多依赖传统要素的投入,以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为主,创新投入水平依然不高。
从上述内蒙古经济的总体与结构分析可知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方式,从需求上讲,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方式属于投资带动型,投资的贡献不言而喻;从产业结构上,内蒙古属于工业主导型;从资源、能源方面讲,内蒙古主要依托重型工业的发展,资源主导型特征明显。内蒙古属于典型的外延粗放型增长方式,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资本的高投入、能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
当前增长动力的失衡,资源消耗的加快,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结构上的不合理和技术创新的滞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均不高,特别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随着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内蒙古的稳增长受到严重挑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这既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针对内蒙古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笔者提出如下几方面转变路径:
1.化解过剩产能。当前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消耗,并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解决产能过剩对于内蒙古未来经济增长很重要。主要思路是建立化解产能的长效机制、严控新增产能、清理整顿已建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开拓市场消化产能等方式来化解前期工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产能问题。
2.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经济转型发展,改变单纯依赖投资和资源型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被动局面,加快结构调整既要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又不能因为转型升级而影响短期经济的稳定发展。二者并非互相矛盾,关键是找好平衡点,把握好度。“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打造经济转型发展新亮点,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从而解决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失衡的问题。
3.促进创新。继续加大对科技资金资金支持,把支持自主创新和重大科技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科技资金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