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霞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中的临床护理观察
陈文霞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呼吸衰竭中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83例COPD所致呼吸衰竭患者, 均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根据不同护理措施分为干预组(45例)和常规组(38例), 干预组予以护理干预, 常规组未予以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结果 干预组氧合指数(PaO2/FiO2)提高显著,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显著, 与常规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优于常规组, 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OPD所致呼吸衰竭患者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通过有效护理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无创正压通气;护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COPD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致气流阻塞, 呈进行性加重, 多伴呼吸衰竭, 若不及时准确治疗则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无创正压通气是目前临床常用的通气方法, 效果经众多研究得以肯定。而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 为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必须要加强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通过本次研究, 作者以45例患者为例, 在治疗期间采取护理干预, 其效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83例COPD所致呼吸衰竭患者于2013年8月~2014年6月到本院就诊, 与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中COPD、呼吸衰竭诊断标准相符[1]。男51例, 女32例;年龄50~78岁, 平均年龄(65.7±4.6)岁;无心、脑、肝、肾等脏器疾病;排除凝血机制障碍、其他肺部恶性疾病患者;根据患者护理措施分为干预组(45例)和常规组(3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祛痰平喘、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持续低流量吸氧。同时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经口鼻面罩通气, 取半卧位, 适当抬高床头, 根据个体性差异选择合适面罩, 以PSV工作模式, 调整呼气压力, 呼气压力初始为3 cm H2O(1 cm H2O= 0.098 kPa), 逐渐调整至4~6 cm H2O。吸气压力初始为6 cm H2O,逐渐至10~20 cm H2O。通气期间密切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维持90%以上, 4~6 h/次, t.i.d.。1.2.2 护理方法 干预组同时予以护理干预。①面罩固定。根据颜面大小选择适宜鼻面罩, 上机时不可立即固定面罩,先提着面罩对患者吹气, 逐渐减少面罩和面部空间, 待患者适应后固定。四头带或软帽固定带应松紧度以无明显漏气的最小张力最佳, 并随时观察有无漏气情况。②呼吸道护理。辅助通气时, 注意湿化气道, 以免因呼吸道干燥而产生呼吸道阻塞。通气期间配备加热湿化器, 加入蒸馏水, 湿化水温32~35℃[2], 及时添加湿化水。超声雾化吸入可减轻气道炎症和水肿, 稀释并排出痰液, 通常雾化吸入时采取小雾量、间歇雾化法等, 2 h雾化吸入20~25 min。通气期间维持呼吸道通畅, 护理人员可轻拍患者胸背部, 由下到上, 由外向内,以此松动痰液, 鼓励患者排出痰液。③营养支持。正压通气期间, 患者易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并发症, 且呼吸肌体缩力和持久力降低, 治疗期间及时补充营养, 改善呼吸肌功能。鼓励患者多进食, 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 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以免造成CO2潴留。④舒适护理。患者选取舒适体位, 一般半卧位、坐位或平卧位,头略后仰, 维持气道通畅。枕头不可过高, 以免呼吸道变窄。选择合适型号、软硬的面罩, 不能漏气, 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适当胃肠减压来缓解胃肠胀气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入院24 h后行血气分析, 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RR、HR、PaO2/FiO2、 PaCO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及RR、HR对比 干预组PaO2/FiO2提高显著, PaCO2降低显著, 与常规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RR、HR降低明显, 两组间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及RR、HR对比( x-±s)
2.2 住院时间 干预组住院时间为(7.5±4.2)d, 常规组住院时间为(13.5±5.8)d, 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OPD患者肺部长期过度充气, 呼吸肌疲劳, 容易诱发呼吸衰竭, 造成CO2潴留及低氧血症。COPD所致呼吸衰竭患者通常治疗时需以通气治疗, 传统机械通气为有创性操作,疗效显著, 但存在较多并发症, 易诱发呼吸机相关肺炎[3,4],治疗时间长。无创正压通气根据患者自主呼吸, 在每次吸气时予以一定压力支持, 呼吸时以较低压力呼出。通过无创正压通气可以减轻患者能量消耗, 以免加重呼吸肌负荷。
通常为了进一步提高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所致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多是加强患者通气治疗期间的护理措施, 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期间加强患者护理干预措施, 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病情, 提高治疗效果。在此次研究中, 干预组PaO2/FiO2提高显著, PaCO2降低显著, 与常规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RR、HR降低明显, 两组间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结果可以看出, 患者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加强护理干预措施, 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气分析, 使心率和呼吸频率恢复正常, 且优于单纯的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 可见护理干预措施在患者治疗期间的重要性。同时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也短于常规组(P<0.05), 说明准确有效实施干预措施, 可明显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促进患者较快康复。
综上所述, 在患者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 应密切监测患者意识状态、精神情况, 测量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呼吸等变化, 并准确记录, 以此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同时患者治疗期间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 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不良情绪, 通气前先行模拟训练, 采取必要的心理疏导, 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1] 张卫东.无创正压通气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医药论坛杂志, 2008, 29(22):38-39.
[2] 罗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华西医学, 2010, 25(8):1563.
[3] 杜玉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17(4):515-516.
[4] 黄运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临床分析.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 23(9):86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3.140
2014-12-18]
452370 河南省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