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吸痰时机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观察

2015-05-06 01:23:15莫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3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呼吸机气道

莫兰

不同吸痰时机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观察

莫兰

目的 探讨吸痰时机、吸痰方法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120例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60例。治疗组采用按需吸痰并在吸痰前予胸部物理治疗, 通过叩击、震颤胸部体表及调整体位等;对照组采用定时吸痰, 吸痰前湿化气道。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和转归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儿吸痰间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儿出现缺氧、肺不张、窒息、堵管、呼吸道感染、气道损伤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因治疗死亡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掌握正确的吸痰时机和熟练的吸痰技巧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吸痰;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

新生儿呼吸中枢还不完善, 呼吸调节机制薄弱, 致新生儿气道易被分泌物阻塞, 易并发呼吸衰竭, 而早产儿肺容量及功能残气量较小, 肺泡容易萎陷, 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是脑、肺严重疾病的表现。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的重要措施, 而NICU则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故掌握正确的吸痰时机和熟练的吸痰技巧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呼吸道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本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120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新生儿呼吸衰竭120例, 均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 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60例。治疗组中,男35例, 女25例;日龄1.5 h~24 d, 平均日龄(14.1±2.2)d;出生体重980~4150 g, 平均出生体重(2962.6±145.4)g;原发疾病有早产儿频发性呼吸暂停12例,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0例, 胎粪吸入综合征4例, 新生儿颅内出血2例, 新生儿窒息7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例, 新生儿肺炎17例, 新生儿肺出血3例。对照组中, 男33例, 女27例, 日龄1 h~25 d,平均日龄(14.5±2.1)d;出生体重985~4250 g, 平均出生体重(2957.4±152.8)g;原发疾病有早产儿频发性呼吸暂停12例,原发疾病有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0例, 胎粪吸入综合征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3例, 新生儿窒息7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例, 新生儿肺炎17例, 新生儿肺出血2例。两组性别、日龄、出生体重、原发疾病等一般资料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使用一次性新生儿专用硅胶吸痰管,对照组采用每1~ 2小时定时吸痰, 吸痰前常规向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0.5~1.0 ml湿化气道;治疗组每2~4小时予胸部物理治疗1次, 包括定时翻身、体位引流、叩击、振动, 通过叩击、震颤胸部体表及调整体位等促进痰液的松解, 在患儿出现咳嗽、频繁呛咳或有憋气时;在患儿胸部或床旁可听及痰鸣音时;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报警;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氧饱和度(SaO2)明显下降时;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等吸痰指证出现时给患儿吸痰[1]。在吸痰时, 应2人配合操作,助手协助拍背。插管前应阻断吸痰管的负压[压力调整在60~100 mm Hg (1 mm Hg=0.133 kPa)], 达到预定深度(即等于气管插管全长加0.5~1.0 cm)后放开负压, 边旋转、边上提、边吸引, 在感觉痰液较多的地方要慢一些, 随后迅速的退出, 助手迅速连接呼吸囊加压通气, 待血氧饱和度回升至90%~95%后再次吸痰, 每次吸引时间约10~15 s, 连续吸痰不超过3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吸痰间隔时间、吸痰不良反应及转归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吸痰间隔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儿吸痰间隔时间(3.42±1.63)h, 对照组为(1.67±1.51 )h;治疗组患儿吸痰间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0, P=0.000<0.05)。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患儿出现缺氧、肺不张、窒息、堵管、呼吸道感染、气道损伤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临床转归情况比较 治疗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有2例患儿家长因经济原因放弃呼吸机治疗抢救无效死亡,治疗组因治疗的死亡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x-±s, n)

表2 两组患儿吸痰不良反应的比较[n(%)]

表3 两组患儿临床转归情况的比较 [ x-±s, n(%)]

3 讨论

对呼吸衰竭的新生儿进行机械通气是治疗的重要措施,随着呼吸机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有效的气道护理在治疗中的作用受到广大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人工气道内吸痰是人工气道护理的一项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操作之一, 其目的是利用负压的作用, 经吸痰管将气道内的痰液及误吸物吸出,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增加肺泡有效通气量, 减少气道阻力及死腔,提高呼吸道气体交换率[2], 故掌握正确的吸痰时机和熟练的吸痰技巧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由于新生儿的气管与支气管相对狭窄, 软骨柔软, 弹性及肌肉发育不完善, 管壁易变形,且黏膜柔嫩纤细, 血管丰富, 纤毛运动, 故排痰能力差[3], 有效吸痰可保持呼吸道畅通, 减少肺部并发症。按需适时吸痰,即当患儿出现胸部有痰鸣音、烦躁、呼吸困难、呼吸机气道峰压升高或氧分压及氧饱和度降低或不稳定时应吸痰, 不提倡定时吸痰[4], 痰多者多吸, 少痰或无痰者尽量少吸痰, 因为吸痰过多可刺激呼吸道黏膜, 反而使分泌物增加, 痰反而更多。

本组研究按需吸痰间隔时间明显长于定时吸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每2~4小时予胸部物理治疗1次, 包括定时翻身、体位引流、叩击、振动, 拍背排痰以杓状手掌或叩击器轻柔而迅速地从下至上, 由外向内拍打前胸、后背、双侧腋下, 也可根据胸片, 重点叩打需有分泌物排出的肺不张部位, 共拍2~3 min, 拍打力度为皮肤轻度发红为宜, 叩拍前后加压给氧, 可促进痰液的松解, 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采取先叩背1~2 min, 安抚患儿至安静, 保持侧卧位行体位引流10~15 min后再吸痰, 可以有效地稳定患儿的血氧饱和度, 改善缺氧状态, 增加患儿对吸痰的耐受性。因拍打可加重出血, 故肺出血、颅内出血、肺透明膜病高峰期不宜拍背[5,6]。按需适时吸痰, 并做到准确吸痰, 能够显著减少吸痰次数, 降低对气管黏膜的机械性刺激, 减少吸痰不良反应和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并发症如缺氧、肺不张、窒息、堵管、呼吸道感染、气道损伤等的发生。正确判断吸痰时机, 要求护士不仅要勤观察, 还要会观察, 不仅要掌握吸痰的原理、操作要点, 更重要的是对病情观察, 解剖、生理、病理知识等基本功的熟练掌握, 具备对心跳骤停等突发情况应急处理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7,8]。适时吸痰可显著减少吸痰次数, 减少护士工作量, 也可减少机械通气不良刺激;能提高呼吸机辅助治疗质量, 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缩短住院时间, 从而减轻患儿痛苦, 提高新生儿衰竭的抢救成功率, 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

[收稿日期:2015-03-27]

[1] 张兰芳, 朱秀华, 张玲.适时吸痰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护理学杂志, 2005, 20(11):12-13.

[2] 翁燕燕, 黄榕.人工气道内吸痰的护理技巧.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35):8603.

[3] 李见章, 徐友岚, 黄素兰, 等.浅层吸痰法与常规吸痰法对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1):112-113.

[4] 杨艺, 徐芮, 钟丽晖, 等.俯卧位通气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影响.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16):2465-2467.

[5] 陈菊英.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气道护理.按摩与康复医学(旬刊), 2012, 3(11):251.

[6] 何恒霞.胸部物理治疗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4):74-75.

[7] 李昭, 曾彬, 郑金萍, 等.30例新生儿机械辅助通气时的吸痰护理.当代护士(旬刊), 2013(2):62-63.

[8] 谢金华, 谢汉兰, 刘洁.两种湿化液在新生儿肺炎机械通气吸痰中的效果比较.全科护理, 2013, 11(15):1364-1365.

Nursing observation of different sputum suction timing for newbor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reatment

MO Lan.
Guangdong Yunfu Cit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Center, Yunfu 5273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putum suction timing and method in newbor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reatment.Methods A total of 120 respiratory failure newborns receiving ventilato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demand sputum suction, along with chest physical treatment as percussion, tremor, and position adjustment before suction.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imed sputum suction and tracheal humidifying before suction.Adverse reactions and 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much longer sputum suction ga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There were much less cases with anoxia,pulmonary atelectasis, asphyxia, tube block,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airway damag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treatment group had lower ventilation time and hospital sta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Death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much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Conclusion Implement of correct sputum suction timing and skilled sputum suction measure can reduce complications, shorte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and hospital stay, and improve neonatal survival rate.

Sputum suction; Newbor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Nursing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3.125

广东省云浮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WS1314)

527300 广东省云浮市妇幼保健院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呼吸机气道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呼吸衰竭》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