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2015-05-06 01:23:12杨明波汪贰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3期
关键词:辛伐他汀稳定型氯吡

杨明波 汪贰成

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杨明波 汪贰成

目的 观察使用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基础治疗并口服氯吡格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辛伐他汀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缓解心绞痛状况,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

不稳定型心绞痛;辛伐他汀;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临床疗效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病程发展介于急性心肌梗死与稳定型心绞痛之间, 通常基于动脉粥样硬化, 当血管内皮功能降低或局部发生炎症等不稳定因素出现时, 会导致斑块裂隙或破裂, 进而引起血小板聚集粘附, 在管腔内形成血栓。该病临床上症状、体征表现多样化且具有不稳定性, 其病情相比稳定型心绞痛通常更为严重且复杂,病程发展极为迅速, 短时间内可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甚至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1]。临床上对该病尚没有疗效确切的特效药物, 通常使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效果较好。本文作者对本院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 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以作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43~74岁, 平均年龄(56.17±7.38)岁, 平均病程(3.59±2.17)年;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 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55.76±7.09)岁, 平均病程(3.72±2.3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2],经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辅助检查均已证实确诊;患者年龄≤75岁, 入院时神志清醒, 具有正常的认知与沟通能力;入组前均充分了解相关内容, 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排除近期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患者以及消化性、活动性溃疡患者, 凝血功能异常或血液性疾病患者, 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近期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患者, 合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肿瘤或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基础治疗, 卧床休息、控制血压、吸氧等支持治疗, 使用钙离子拮抗剂、硝酸脂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以及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进行支持治疗, 并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使用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治疗, 口服氯吡格雷75 mg/d,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U/d;观察组联合使用辛伐他汀与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 辛伐他汀口服20 mg/d, 其他药物剂量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 治疗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评估。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 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临床疗效评估标准[3]: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时间、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80%,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时间、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50~80%, 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结果明显改善;无效:心绞痛发作、硝酸甘油使用情况未达上述标准, 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展而来, 血管内皮破损、出血, 形成斑块并受到刺激破裂, 导致血小板表面受体能够接触到暴露的内膜下基质, 并结合后形成血栓, 引起动脉栓塞而表现出以心绞痛为主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通过不同效果的药物联合治疗, 常用经典药物包括ACEI类、硝酸脂类药物及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β受体拮抗剂等, 在此基础上调脂、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是公认的主要治疗方向。

低分子肝素是分子量较低的普通肝素解聚集合, 半衰期较长, 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 其抗血栓、抗凝效果均较为理想, 引起出血的可能性较低, 且能够促进血管内皮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活性, 促进形成侧支循环。相关研究显示低分子肝素可以明显改善心肌缺氧、缓解心绞痛发作, 提高运动耐量, 显著降低致残、致死率[4]。氯吡格雷属于新型噻吩类药物, 是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的受体抑制剂, 可以经由多个途径对血小板活化形成强效而广泛持久的抑制作用, 对血栓形成产生显著预防效果, 可以有效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乃至猝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故临床上常用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可以有效改善心绞痛发作, 控制血栓的形成, 具有理想的临床疗效。

辛伐他汀属于胆固醇合成限速酶, 能够有效抑制胆固醇在细胞内的合成, 进而减少血液内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含量而起到调脂作用, 有效减少血小板聚集与血栓的形成。同时该药物能够通过减少半胱氨酸在血清内含量而改善血管功能,降低血管内皮通透性, 减少其斑块区炎症反应及损伤;并能够对内皮细胞、白细胞上粘附分子表达的抑制, 有效减少脂质过氧化及氧自由基, 改善动脉硬化情况。相关研究显示,辛伐他汀能够从多种途径产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 与其他药物联用能够相互弥补不足, 产生协同作用而进一步提高疗效[5]。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缓解心绞痛状况, 减少甘油消耗量, 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

[收稿日期:2015-04-03]

[1] 谢艺明, 秦玲.低分子肝素与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3):111-113.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疾病学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7):409-412.

[3] 王建安.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2: 44-47.

[4] 杨向华, 李春江.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2例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4):643-644.

[5] 陈炳忠, 王伟.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的Meta分析.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4):505-50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3.098

527100 广东省郁南县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辛伐他汀稳定型氯吡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糖尿病伴冠心病的影响
脑梗死应用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7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