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艺术生产方式和社会审美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目前,各种艺术元素的组合和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已成为当前艺术创作的一大潮流趋势。戏曲艺术在其它文艺形式的强力冲击下将何以自处?戏曲被边沿化的局面如何改变?本文以笔者所导演的现代豫剧《王屋山的女人》为案例,通过阐述现代艺术手段在作品中的综合运用来说明在当今的戏曲创作是如何进行改革创新的。
一、表演造型的现代化尝试
有人认为,戏曲艺术是一门表演艺术,这种观点显然是偏颇的。毫无疑问,戏曲是综合艺术,绝不是单一的表演艺术。但也不可否认,表演艺术在戏曲艺术中所占的分量举足轻重,对戏曲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戏曲表演艺术的表演程式化和虚拟性,对世界表演艺术作出独特而又重要的贡献。
贯穿排演《王屋山的女人》的始终,我们以坚持发扬戏曲表演特色的优良传统为主体,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戏曲表演艺术的程式化和虚拟性的美学潜能,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积极努力。同时,我们以开放的胸怀打造当代戏曲精品,在戏曲现代戏的表演设计上,我们结合当今实际,积极探索创作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要求的新戏曲。比如在表演造型方面,我们对程式化和虚拟性作了新的解析和发挥创造,把表演造型的程式化和虚拟性提升到诗化写意性的高度进行舞台演绎,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成效。
(一)表演造型的诗化写意性
1.人物造型的程式化新解
一直以来,戏曲表演艺术就是以规范的程式化被一代又一代的表演艺术家传承,但时至今日,其传承应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继承;二是发展。所谓继承,一方面是将业已完备的程式化表演套路忠实地保留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则是在已有但不够完善的程式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加工,使原来的表演套路更加完备;所谓发展,则是现在的戏曲的表演艺术形式要根据题材和内容的需要而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表演程式。
没有程式化的创造,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程式化也有其消极不利的一面,如易出现“千人一面”的舞台现象,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情绪,导致效果与动机严重相悖。正是有此见地,《王屋山的女人》在严格遵循戏曲表演程式美学原则的同时,也根据题材内容的要求和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而创造了大量新的表演造型。在演员生活化的表演过程中,我们为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境设计了不同的动作造型,如彩云为民工送饭时的三轮车舞蹈造型、彩云在寻找大宝时戏曲舞蹈和程式化身段的综合运用、民工兄弟为彩云挡雨的集体造型等。这些都大大地加强了舞台的视觉效果。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的内在根据:一是题材的需要,这是一部与现代生活非常贴近的作品;二是完善的需要,使内容和形式实现完美的有机融合。
2.人物造型的虚拟性发挥
戏曲表演的虚拟写意性追求一种“诗意的表达”,虚拟性原则始终是其不变的精神内核和主心骨。在本剧的演出表演中,我们强调虚拟的诗化写意表达,是要通过演员的身段造型和表情神态的精妙外现,来营造出一种如同水墨画一般的诗意盎然的舞台氛围。如在第五场中彩云在寻找儿子大宝的过程中,运用了戏曲圆场、串翻身、乌龙绞柱等戏曲身段,充分地表现彩云在雨中步行数百里,寻找儿子的过程。演员的虚拟写意表演传达出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几乎可以让时空在瞬间凝固。而这些艺术效果,完全是通过戏曲表演的“四功五法”的独特手段来达到的。同时为了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我们坚持把传统表演特色和现代审美精神完美地结合起来。所谓人物造型的虚拟性发挥,就是在原本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更精美的艺术加工创造和更具现代感的美学挖掘。
(二)舞蹈造型的现代感追求
“以歌舞演故事”是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不过戏曲表演中的“舞”的概念不等同舞蹈艺术中的“舞”的概念,它是以“手、眼、身、法、步”为自己的基本功,并以此逐渐形成了一套以戏曲的身段、台步和手势等为表演程式的形体语汇体系。但我们不满足于照搬已有的戏曲形体语汇,《王屋山的女人》在坚持发挥戏曲的传统 “舞”的形体表演美学精神的同时,也创造性地把富有现代感的舞蹈造型融在其中。如彩云的送饭舞蹈在原有生活基础上加入了登山步、太空步等现代舞蹈语汇。借助这段舞蹈表演从而尽情地把人物的复杂心理充分地揭示出来,保证了剧情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是“演”出来而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这就更加容易得到观众的理解和接受。
(三)静止场面的动作造型处理
在戏曲舞台上,常会用静止场面表达某种特殊的含义或营造某种特别的情境。但在《王屋山的女人》中,我们则高度重视在静止场面中发挥出造型定位的特殊功效。在“记账还钱”的场面中,人物之间的造型定位把彩云的人物形象映衬得倍加分明。“静止”是我们在艺术表达时重点设计的一个环节。谭霈生先生曾说:“‘停顿也是动作。”那么,我们也可以说,“静止”是非常重要的戏剧场面,它会留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更深的思考空间。当然,“静止”绝不是空无一物的舞台展示,如果没有人物的造型表演和定位处理进行情境营造和渲染点缀,“静止”则是没有意义的。在本剧中,我们设计了许多具有深刻寓意的造型定位静止场面,从而把我们的艺术内涵更简约更直观地坦露在观众的面前。
(四)夸张动作造型的性格刻画和心理外化表现
《王屋山的女人》中,我们的某些动作设计得比较夸张激烈,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
1.性格刻画的需要
对于人物来说,性格是其行动和动作的内在依据,而行动和动作则是其性格的外部体现。所以为了更充分地把人物的性格描绘出来,我们要求演员在表演动作造型时尽可能进行适度的夸张给予形象演绎,让观众能直观地看到鲜明的人物性格和生动的舞台形象。endprint
2.心理外化表现的需要
借助动作造型等表演手段去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无疑是戏曲演出的最佳选择。在本剧中人物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都在演员的夸张动作造型中得到很好的外现,同时也把当时的戏剧情境烘托渲染到了极致的地步。
二、戏曲音乐的多元化组合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的核心基础之一,其民族传统特色应当一以贯之。但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在当代,传统型的戏曲音乐及其乐队伴奏全由“中国元素”来构成则略显保守,与当代观众的音乐审美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鉴于此,在创作本剧音乐时,在坚持戏曲唱腔音乐、过门音乐和背景音乐的传统性的基础上,我们也注入了西洋音乐、现代旋律和特效音乐等成分,希望能实现音乐效果的多元化组合,用更加丰富的音乐手段去表达更丰富的音乐内涵。
(一)唱腔音乐的继承与创新
豫剧是一个年轻的地方戏曲剧种,但它的声腔音乐经过近百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因此,坚持音乐的传统性始终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创作原则,力求将戏曲音乐特色完好地体现出来。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唱腔设计要注意固本求新,即吸纳现代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有益养分,用富有现代性的音乐元素去充当映衬传统唱腔旋律这朵大红花的绿叶,让豫剧唱腔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当代观众。
(二)过门音乐和背景音乐的中西混合交响化处理
过门音乐在戏曲音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地位也非常的重要。有人认为,听到过门就知音乐属于哪个声腔、哪个剧种、哪个样式,过门具有音乐主题的性质。在本剧的过门音乐中,我们着力于通过中西器乐的混合演奏把作品的有程式感的现代化色彩制造出来。如民族乐器的板胡独奏、小提琴的现代性元素、电子琴的另类音效和管乐伴奏的积极介入等。
背景音乐在戏曲作品中越来越重要,如在戏剧情境的渲染、人物情绪的推动和剧情变化的暗示等方面,其效果功能无可替代。创作中,我们专门创作了能够烘托场面和渲染情境的中西混合交响化的背景音乐。另外,在表现复杂的人物情感和人物情绪上,中西混合交响化演奏出来的背景音乐比传统的民乐队伴奏的音效则显得更为强有力,给观众带来的听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也更强更大。
(三)歌剧借鉴和化用
西洋歌剧的音乐及其唱法的巨大魅力深入人心。作为西洋歌剧的主要核心组成部分,交响作曲法和美声唱法的完美性和科学性令人叹为观止。而豫剧也有自己的一套唱腔音乐体系,有西方歌剧所不能替代的独特风采和艺术魅力。但所谓“有容乃大”,豫剧完全可以借鉴和化用西洋歌剧的精华养分,从而把自己的艺术殿堂装点得更加辉煌,更加壮观。在《王屋山的女人》中,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借鉴和化用西洋歌剧的有益成分。
1.背景音乐和过门音乐的创作大量地加入了歌剧音乐的元素,用丰满的音乐效果去揭示剧情的转化和人物情绪的变化。
2.在坚持戏曲唱法的前提下,在高音区的处理方面可以借鉴美声唱法的发音方法和歌唱技巧。
3.我们发现歌剧的高音演唱效果非常适合本剧在某些情境中使用,于是就大胆将帮腔的声音效果进行了歌剧化的处理。
(四)淡化打击乐的音效举措
戏曲打击乐是所有戏曲剧种的音乐伴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鉴于本剧的题材和内容的独特性,我们尝试适度地减少了打击乐分量和比重,淡化打击乐在其音乐结构中的影响和作用。对于现实生活舞台作品而言,有时管弦乐与电子乐的音效处理比打击乐更符合它的要求。
三、舞台美术的综合性效果
舞台美术在戏剧演出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在《王屋山的女人》舞美设计中,我们考虑到整台戏的舞台美术效果,努力在舞美的综合性效果上取得新突破,给观众呈现一台别出心裁的戏曲舞美。
(一)化妆的直观视觉冲击
在本剧中,我们坚持戏曲的化妆特色,尽可能地按照当代观众的妆扮审美要求给演员上妆。同时,为了突出作品的现实色彩和加强化妆的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我们在演员的面部增添一些现代感的粉色,并且在角色的头饰上植入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在加强现实生活感方面,我们在女主人公彩云的头饰处理加以薄薄的金粉,运用她头上的一缕银发,重新处理她的发饰造型,在彩云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老板的人生裂变中,具体的人物形象通过内心的变化截然不同。
(二)灯光的现代阐释和巧妙运用
在本剧中,舞台灯光诸如造型、抒情、寓意和气氛等方面有了充分的运用。例如在第二场,表现在黯淡的蓝光弥漫下,紫薇树的哀伤象征着王屋山的幽静空旷。强烈的束光罩在彩云身上的造型,意味着人物深刻的内心情感。在最后结尾全台呈现出紫薇树的壮丽景况,在令人窒息的灯光下,紫薇树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在本剧整体舞台美术创作中,灯光艺术的现代阐释和巧妙运用手法丰富,不一而足。总之,舞台灯光的成功运用使得我们的演出场面更加丰富多彩,剧目的视觉效果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证。
(三)服装的符号意义和心理揭示作用
1.符号意义
戏曲服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某种语言符号意义。有人说:“中国传统剧目服饰,是以一套不变的衣箱制度为特征,它们被人为地划分为若干大类,每一类有若干种颜色,以每一套服饰满足全部传统剧目的需要,以不变应万变……因此,它们的符号语言特征是程式化的、惯例化的、不变化的。”我们在《王屋山的女人》中所设计的人物服装就非常富有符号语言意义。如彩云从农妇到企业家的变化、又如群体农民的服饰变化,充分体现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舞台是形象的艺术,服装在直观形象上恰恰切合了舞台的需要。在舞台上,不懂得利用服装的符号功能则会让舞台的内涵和观感大大减弱,最终导致戏曲的服装徒具形式而没有内容。
2.心理揭示作用
除了符号的功能之外,其实戏曲服装还有心理揭示的作用。在《王屋山的女人》中,我们利用服装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充分的揭示,比如彩云的灰色、公公的紫色等等。总的来说,服装的心理揭示在本剧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取得了良好的舞台效果。
(四)布景的象征意义和写意特色
对于戏曲舞台演出而言,舞台布景具有几项非常重要的功能。前苏联的舞台美术家亚·维·雪科夫认为布景具有象征性、交代性和有机性。《王屋山的女人》创作中尤其注重布景的象征意义。譬如,原剧本中描写的是青山去世后,彩云到坟上祭奠青山,而我们考虑到舞台的视觉性美感,决定运用“济源市树紫薇树”为象征性的舞台展现。紫薇花的开放、紫薇树充满情感的移动,均是布景的象征功能在作品里发挥运用的真实写照。象征意义属于布景的内涵层面的范畴。
(五)场景的现代化撤换和道具的魔术化处理
戏剧演出过程中,场景撤换是一门学问,开幕和闭幕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剧情变化的需要;二是场景撤换的需要。而现代戏剧演出场景处理早已经不是开幕和闭幕那么简单了,舞台灯光的介入和场景的移动化处理已经打乱了传统的场次的概念,具体地说,场次的划分不能再以开幕和闭幕来判断了。当然,《王屋山的女人》仍然是分场次的,但场次的划分和大幕的开与闭已没有太大的关系。在《王屋山的女人中》,我们主要是灵活地运用推拉台(车台)。如第四场转第五场幕间,车台在伴唱中移动,同时展示故乡对彩云的挂念,又展示彩云在城市的劳作过程。这种对比的舞台美术艺术手段,得到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每场演出掌声不断。
表演造型的现代化尝试、音乐效果的多元组合和舞台美术的综合性效果是我们排演《王屋山的女人》的三大核心构成要素,也是该剧在创作理念和操作实践方面所做出的新探索和新实验。从实践结果来看,《王屋山的女人》取得一定的突破和成绩,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支持拥护和积极评价。
(本文作者为《王屋山的女人》导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