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2015-04-29 00:00:00明丽娟
新课程学习·上 2015年5期

摘 要: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选择、自发探索、自由操作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随着人们教育理念的改变,区域活动在幼儿园很受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幼儿慢慢习惯了区域活动的开展,并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要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观察与指导,帮他们解决游戏中的困难、问题。

关键词: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保教并重;开放思维;情感态度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行高效学习、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怎样合理创设区域环境,怎样让区域环境与幼儿互动起来,怎样让区域活动与我们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怎样帮助幼儿发展,这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观察。

一、活动前: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首先,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服从于活动目标。区域活动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区域活动来实施。如,小班上学期,幼儿可以通过穿珠子、用小勺喂食物、夹玻璃球或不同形状的积木等来达到提高手眼协调能力的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区域活动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目标。如,幼儿可在“神奇的口袋”里摸不同质感、形状、大小的物体,还可以用它们开展各种拼图活动,既学习了数学形状概念,又锻炼了触摸能力。

其次,材料要有层次性,以便不同水平的幼儿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在绘画时从单一的简笔画到添加背景画到主题画等等。操作内容难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幼儿发展水平的需要,使区域活动真正促进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二、活动时:注意观察,了解水平

1.细心观察幼儿活动

教师观察的内容包括以下两点:一是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发现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什么,分析幼儿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难点,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个性差异等等。二是看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合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

数量上、质量上是否满足适合幼儿等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选择,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安全的区域

环境。

2.间接指导幼儿的活动

间接指导可以通过学具、材料。如,中班幼儿的拼图活动,教师发现大多数幼儿已经将6块拼图拼得很熟练了,兴趣点已经降低了,于是教师及时更新拼图9块、12块,使幼儿产生新的挑战,产生新的探索学习热情。幼儿在活动时出现对活动不感兴趣时还可以假设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我们还可以怎么拼呢”“为什么天平会倾斜呢,再试试看”“怎么搭会更高呢”等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3.适时、适度指导幼儿活动

适时地掌握指导活动的时机。一般在探索问题难以深化,缺少材料、学具和发生纠纷等情况下,教师可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帮助。适度的指导要给孩子留思考想象的空间,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让幼儿自己主动地去学习、探索、发现,从而解决问题。

三、活动后:交流评价,提升经验

每一次活动后的评价对于提升幼儿的活动水平和活动经验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评价让幼儿知道在活动中怎样游戏,怎样解决问题,也能让教师了解幼儿活动的实际水平,能够及时调整和更换区域材料。有的评价可以幼儿自己说,这样也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评价的能力;有的评价可以教师说,帮助幼儿为下一次区域活动做铺垫,也能在评价的同时将一些知识技能传递给幼儿。

如“编谜语时为什么谜底不能讲”“为什么陀螺转起来会摇摇摆摆”“有什么办法可以既快又准地把磁铁小鱼钓上来”等等。有意义的交流可以使幼儿彼此的思维发生碰撞,操作经验得到提升,同时学习掌握一些关键概念。在师幼讨论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即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探索的乐趣,并激发幼儿下一次在区域活动中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