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谁都很熟悉,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身处一个环境中,环境可谓无所不在,幼儿园环境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环境对幼儿园来说,更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环境就是大课堂,它是看不见的老师,而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身处农村幼儿园的我,刚开始对环境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认为把活动室打扮得越美观越能达到效果,使用老师的作品或者购买成品,觉得那样既省事又漂亮。但是这样的认识完全违背了环境建设的真正意义。
曾记得我刚到幼儿园工作时,开学环境布置,我和同事用了大量的五颜六色的纸,剪、贴,把活动室的每一面墙布置得花花绿绿,没有一定的主题,想到什么好看的动物,什么好看的花草就拼凑在一起,当时认为只要墙面布满了就可以了。经过以下的学习过程,才真正理解了环境创设的意义。
一、认真学习理论,理解环境布置的意义
在园领导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使我理解了环境布置的教育意义。
首先,我认识到环境布置重在对幼儿隐性的教育意义,而不单纯是视觉上的美观;其次,环境布置不应该全是我们教师包办代替,应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师幼的互动性;再次,环境的布置材料不应该依靠购买,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废旧材料,特别是一些乡土资源;最后,环境布置一定有主题,有内容,别人看后在心中能留有痕迹,而不是作品的堆砌。
二、外出参观学习,汲取别人的先进理念
近年来,园领导不断组织我们外出参观学习,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我对环境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对环境的内涵由茫然到理解,受益匪浅。我还从网上找来大量的环境布置图片和同事进行交流探讨,这样对环境布置的认识有了新的升华。
三、定期更换主题,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不管从思想认识上还是欣赏水平上,我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并结合课程设计布置主题墙面。也明白了主题墙布置一定要有主题意义,要随时更换、完善。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考虑到幼儿的视角,还请幼儿参与进来。难的部分由老师操作,容易的部分由幼儿操作,同时根据操作内容和幼儿水平灵活添加一些他们操作内容。
鼓励幼儿自己设计主题墙饰,而且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找到各自的“兴趣点”和“兴奋点”。我们教室有一面墙适合根据每学期要开展的主题活动,让幼儿进行搜集材料来布置。
如“庆三八、植树节、五一、六一、教师节、敬老节、国庆节、圣诞节、庆元旦……”根据这些做成“节日主题墙”把孩子们观察到的、想到的、创造的都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粘贴、折纸、绘画作品、泥工、手工制作等。这不仅可以向幼儿渗透品德教育,深化环境教育,而且别具一格、充满生气。
在材料的运用上,基本上都是利用废旧物资,只要看到能用的材料都收集起来,在这样的活动中,还请家长帮忙一起收集。家长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资源,是促进幼儿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合作者。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引导家长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及班级环境布置,使家长真正成为班级环境布置的合作伙伴。这样布置出来的环境效果特别好。
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创设不再是强调“美化、绿化、净化”等外在要求,也不再是教师精巧的手工才艺展示区域,而应该是大家一起智慧的展示,凝聚着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点点滴滴的收获与进步,感悟和实践,我们应以幼儿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紧紧围绕活动内容和目标,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共同创设幼儿所喜爱的与之产生互动的主题墙面环境。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