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找规律”推理题的设计特点探析

2015-04-29 00:00:00宋伟
新课程学习·上 2015年5期

小学数学设计中将“找规律”题纳入教材体系,是注重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重要体现,它隶属于推理中的合情推理,是对推理结论的多元猜度和思考,进行大胆预测的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根据既有条件探求事物中存在的隐形关系及变化,从而抽离出事物之间存在的规律。苏教版小学数学的设计具有实验性教学理念,“找规律”内容的设计、尝试和创新,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的重要特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的“找规律”作为独立单元出现在教材中,是教改的举措,在取材、结构以及呈现中具有多元综合的特点。

一、取材源于生活

数学教材一定围绕数学元素展开,是数学学习的资源和目标。

苏教版小学数学在此基础上,将教材设计与小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通过现实实例,设计出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情景,首先吸引学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能够主动地对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思考。例如,小学四年级的“找规律”题中设定了买木偶的情景:“三种木偶、两种帽子娃娃可供选择,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并且给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学生通过给木偶娃娃配帽子,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结构注重优化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找规律”单元的主要形式,它将问题和主题有机结合,贯穿始终。首先设定“想法”,紧随“问题”,二者相互统一,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归纳、整理,试图探索问题之前存在的关联和规律,通过逻辑推理,使问题一般化。我们可以发现,以单元形式出现的“找规律”题既有利于教师讲解的系统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找规律”分布于教材的例题、练习题、思考题中,从形式上形成“找规律”氛围,可以适时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训练,建立合理的数学学习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呈现方式多元

教学内容呈现多元化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苏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设计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集表格、图形、动漫、文字等于一体,学生可以根据多种信息对“找规律”题进行定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对信息的筛选,学会选择,对于不足信息要懂得曲线救国,间接获取。小学数学“规律题”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复习”等内容的设置,解决实际问题,随堂练习,整合数学知识体系,优化学生学习结构,创造性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