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是一门生活学科、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只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碰撞出思维火花,形成情感共鸣,才能很好地达成预定教学目标。阐述了语文教学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过程,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气氛;做法
一、对小学语文课堂良好课堂氛围的理解
1.目的。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明白教学不应只重视学生是否学到知识以及学习能力,而是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这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学习习惯是否良好,是否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发展精神,使学生和教师能够共同发展,营造良好语文课堂氛围的目的。
2.过程。一个成功的教师要能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从而学到更多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教得有效,学得有效。教和学的同步就是营造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过程。
3.结果。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制定出属于每个人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价值得到体现,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学到知识,这就是营造课堂良好课堂气氛的结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具体做法
1.利用生成问题,掀起质疑讨论的热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这是老师的智慧,也是学生思维活跃的直接说明。例如,在讲到课外书《阿Q正传》时,生成了两个典型的问题:一是阿Q为什么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二是作者为什么塑造阿Q这个人?第一个生成的问题是在探究老师提出的“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过程中产生的。第二个问题是在探究“阿Q和作者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过程中产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产生了交锋,所以自然衍生出了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出现了,老师不是视而不见,也不是随便找一两个同学简单作答,而是让各小组热烈讨论,无形中保护了学生探究的欲望,鼓舞了他们思考、质疑的热情,久而久之,这样做的最好结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无疑就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探究质疑的品质。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应该尽可能采用故事、表演、游戏、辩论、研讨等多姿多彩的教学形式,并辅之以多媒体课件教学,将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快乐中体验收获。
3.尊重个性,激励独创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探究,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一个宽松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得以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交流,并在思考交流中提高语文素养和运用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中,不但要深入分析教材,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语文水平以及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思维思想、语文素养状况,把握最佳的思考点和讨论点,营造一种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参与的宽松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注意事项
1.课堂应注重高效。有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朗诵课文的环节就占用了一节课的四分之一时间,冲淡了课堂的紧凑度,其实这个环节完全可以在课间进行。
2.课堂评价应多样化。对于一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班级、老师来说,就必须要探讨出采用哪些评价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自愿地动起来。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充满智慧的学科,课堂更是充满激情和挑战的地方。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以生为本”,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传授知识、交流情感、培养智慧和塑造个性的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蒋惠君.讲究课堂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语文学习与研究,2011(6).
[2]李宁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电教:下,2011(7).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