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这一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注重在小学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已经势在必行。分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时应用现状,并探讨如何才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当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有效应用
当前,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使语文课文中的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有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知识,使抽象知识与现实生活加强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对于小学阶段的一部分语文教师而言,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填鸭式”教学,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一般情况下,这种“填鸭式”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工具就只是一支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通常学生都不需要进行自主思考和理解,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的学生一般都难以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一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
2.对信息技术过度依赖
小学阶段还存在着一部分语文教师恰恰与一些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的情况相反,他们对信息技术形成了过度依赖的心理。比如,一些仅需要教师口头讲述的内容,他们依然会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这样一来,除了会让学生对技术产生依赖心理,同时还会导致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缺乏基本的交流,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同样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信息技术的地位
要正确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信息技术的地位。在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实用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效率性原则、丰富性原则以及辅助性原则等,要真正做到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比如,教师在教授《蒲公英》这一课时,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讲授这一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对蒲公英形成感官认识。所以,在展示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需要对课本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性进行充分考虑。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一组和蒲公英有关的图片或者是动画课件,并让学生结合实际来描述自己看到过的蒲公英,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避免学生对多媒体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并不是一种必须用的工具,它应该处于一种辅助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辅助的作用。
2.突破课文中的重、难点,促使课文中的知识得到扩展
因为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直观性以及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等特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来促使课本上的内容得到拓展,解决一些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教授《枫桥夜泊》这一首古诗时,因为小学生在古文字方面基础较为薄弱,难以理解古诗中部分字词的用法,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多方面地对一些重难点诗句展开直观阐述,同时还能够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再现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此外,为了渲染气氛还可以播放一些轻音乐,促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有效地激发出来,还能够调动学生朗读以及背诵诗歌的热情。
总而言之,在未来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促使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水平得到整体提高。这样,才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英.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