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语文课,我们会想也不想地说:铁打千层皮。说语文课“铁打千层皮”本身没有错。可是,如果这句话针对具体的一堂语文课,那就似乎太夸张、太宽泛了些。
铁打千层皮!我们到底需要打哪一层皮或者打哪几层皮?语文教师必须心中有底。这个底在哪里?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里,语文新课程标准是什么?打个简单的比方吧,它相当于生产企业的“国家标准”,意思是它是我们应该遵守的,不能看作可有可无的“软标准”。各个学段,我们应该打在哪一层皮上,标准的规定是非常明确的。
以朗读为例,低、中、高段的要求各不同,它是从底层跳到上一层,层层递进,逐层加高、加深。从朗读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到默读及至快速浏览,各个学段要求不同。可在我们农村小学,叽哩哇啦、拖拖沓沓的朗读从一年级念到六年级。显然,教师在要求学生时,没有很好地把握一个“度”。学生在哪一个年级水平要跳到哪一层皮上,教师可能也是心里没底的,这对我们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是一种漠视。
新学期伊始,当我们拿到崭新的教科书时,我们总是在问:参考书在哪里?教案集在哪里?我们已经习惯于照猫画虎、照本宣科,这让我们几乎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我们是否想过,这一期我们的孩子语文功力应该练到哪一个境界?它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渐近目标是什么?具体目标又是什么?我们应该在哪些问题上狠下工夫,这些在拿到教材后是应该闭上眼睛想一想的。不然,如何做到心中有数?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用着别人编写的教科书,用着别人编写的教案集,踩着别人的路子,稀里糊涂地从一课翻到最后一课。最后一张试卷为这学期画出一个干瘪的句号。下一期又重复昨天的故事。反正,错不了,语文课,铁打千层皮嘛。
于是,一种现象出来了——语文课的随意摇摆。上语文课就如在大海里游泳一样。我听过的一节公开课上,教师对学生生成的问题似乎很感兴趣,竟至于忘记了他要打哪一层皮,而让学生占用课堂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去闲扯那个与语文无关的话题。不但打不到“正确”的皮上,甚至还跳出了语文的界外。语文学科的急功近利和趋赶“时尚”更是“铁打千层皮”的幼稚表现。一会儿听说,要注意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于是呼啦就转向“生成”上来,像上面例子中那样,把“语文”抛在一边的事也是有的。这大大地毒害了语文课堂。
好一个大语文,大得无边无界吗?
而我们总是在非此即彼的两极世界中游走。
语文课的另一种极端就是“就事论事”。
在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都被文本牢牢锁定。如果文本的思想性很强,语文课便走样成思想品德课,教师干枯的说教俨然一个传教士的布道;如果文本的“科技含量高”,语文课又成了物理课、自然课,教师自以为聪明的泡沫横飞,学生枯燥无味的干瘪朗读,让语文跑得无影无踪。
正本清源,还得提到语文的学科特点——工具性、人文性。我想,“工具性”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它就像一把钥匙,去打开各学科的大门,而学科里的事儿它却管不了;“人文性”是由文本的特点决定的,它就像那三月里的小雨充盈着人性的、人情的乳汁。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不至于在大海里游泳,而是在游泳池里游泳,它有边界的限制,可能还有“道道”的限制,你不能为所欲为,不能妨碍他人的自由。
铁打千层皮,它是针对语文的总体来说的,对于具体的一节课要区别对待,当然,也不要做文本的“奴隶”而忘了语文课应该干的事儿。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