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学生学不会
学习数学就是把符号化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过程。在上小学之前的生活中,学生已经遇到过许多数学问题,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对于那些从生活经验中抽象出的数学问题,他们却未曾接触过,而将这些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的问题加以运算便成为很大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学生根本理解不了数学符号的实际含义和数学运算的具体意义,这使得学生只能对数学知识进行死记而造成迁移困难,增大了进一步学习的难度。同时,教材本身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憾,使学生对知识难以理解、
掌握,或因知识跨度过大,形成知识空档等。
2.方法记不住
尽管数学教学要以理解为主,但对于一些常用的计算方法、公式法则以及结论定理还需要学生熟记于心。这些方法、公式的运用能使学生在以后的数学计算和运用中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推导与运算,对提高解题速度和开阔思路有很大用处。但教科书上对这些公式定理的呈现方式显得太过呆板,使得学生往往花费很多精力去机械地记忆,但效果还是不好,要么记不住,要么记不准。这对以后的应用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即影响算题的准确性又影响计算的速度。
3.题目算不对
在数学教学中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常常将一些简单的题目做错,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都是因为“粗心大意”。从多年教学经验来看,问题集中体现在审题不清、简单计算失误、抄写错误等方面。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现象显得更为突出。然而很多家长和教师却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的严重性,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以后认真,却未能挖掘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营造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就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立条件,教师可以通过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用巧妙的方式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表达,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教师便可很轻松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读、做、想三步解决数学记忆问题
大家都知道读语文、读英语,却很少有人读数学,其实数学也是读出来的,通过对书上内容认真阅读可以清晰地认识每一个知识点,理解逻辑关系,把握重点、难点。所以引导孩子仔细地去读数学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开始,而且读要体现在预习中、课堂上以及作业中,读是思的前提,如果题读不懂,就没有清晰的印象,何谈下手做呢?所以,仔细阅读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
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巩固和提高,所以,数学知识应用于习题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学会了,通过做题不仅促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加深了记忆,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对该知识点的意义进行思考,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将学会的知识点熟练使用,更能使他们将知识串成线,连成面。思考仍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就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思考定义中每一句话的含义,理清题中各量的关系,认识到解题中每一步的意义,这才能将数学知识综合运用,灵活运用,达到真正理解和学会的目的。
3.强化习惯,为数学学习保驾护航
习惯好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习惯小到可以帮孩子取得一个好成绩,大到使他受益终身,而坏习惯则会使学生走向懒散,跌入“马虎”的深渊,且会越陷越深,所以,小学阶段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作业习惯和做题习惯,这样才能为以后学好数学并取得好的成绩打好基础,保驾护航。在我看来,学生会做的题做不对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养成好的读题和计算习惯,所以强化习惯才是攻克这个问题的唯一
途径。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