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课堂练笔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采用这一方式,如安排得得当,并落到实处,让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尽情挥洒,抒情言志,那么一定会使课堂充满活力,并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发挥练笔的作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谈谈几点看法。
一、扩写省略或简略的文段
一篇文章,由于作者的写作要求,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有些情节需要泼墨如水,而有的情节必须惜墨如金。当我们在讲到这些简单的情节时,往往会发现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师此时一定不能随手放过。应抓住契机,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详尽细致地描述出具体的情节。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老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画上常春藤叶,让琼珊重新拾起生的希望。可是学生都发现这么重要的情节欧·亨利省略了,那么我在讲到这里时,就会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省略。学生一致认为省略可以给我们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学生叙写的情节,会更加丰富老贝尔曼的人格。
有学生这样写道:
已经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坐不住了,拿起早已经调好颜料的调色板和笔以及整理好的灰旧灯笼便出了门。冷冽的北风刮得他那充血的眼睛只能眯缝着,冰冷的雨水使他脸上的水滴分不清是泪是雨。他将梯子搬到早上在琼珊房里观察到的叶子的位置,艰难地爬上靠在墙上的梯子,他用身体为调色盘挡着雨,借助微弱的灯光在那个点上全神贯注地画起白天那已被他深深印入脑海的叶子。背后是倾斜的暴雨,风吹过带来一片寒意,屋檐挡不住风的脚步,冷风残忍地吹着他那饱经风霜的眼睛并透过破旧棉衣的空隙摧残着他那单薄的身子。他的嘴唇已发白,身体不时地打着冷颤,眼睛如残阳般泛红,但是他仍睁大双眼,紧握笔杆,一笔一笔稳稳地移动着。当最后一笔勾勒完后,一片常春藤叶随着笔杆的落地而出现在墙上,那叶子仿佛要随着风飘动起来一般。他坚持着,等他确信颜料干了以后他才颤巍巍地从梯子上下来,他已经没有力气搬梯子了,只得将梯子放倒,步履蹒跚地挪回自己的房间。当他回到房间后,常春藤树上那最后一片叶子终究耐不住寒风冷雨的吹打轻飘飘地落地……
通过想象、联想,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画叶子的情节就像在眼前发生一样,从而能深深地被老贝尔曼的品质打动,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在选择扩写情节时,教师还要把握好尽量选择有比较大的空间或空白的文段。
二、改写优美的诗歌
苏教版必修一到必修五选入了许多诗歌,并且有一本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这些诗篇意境优美,引人入胜。教师在教这些诗篇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悟出感情。诗歌贵在精炼,在改写的时候学生首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一些描写、抒情、叙述、议论等手法,写出意境,写出新意。例如,在教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苏轼对亡妻的深深悼念之情通过现实和梦境交织在一起传达出来,尤其应注意到在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在梳理完诗歌内容后,引导学生进行改写。
有学生这样写道:
十年了,你我生死相离整整十年了。纵使我相信你我二人能相逢,那又怎么样呢?我不能知道你现在的音容笑貌,但你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我是一生都不会也不能忘
记的。
你依旧一个人坐在小小的轩窗旁,默默地梳理着三千青丝,依旧那么柔美。你回头了,为何你的眼里充满哀怨,透过你的眸子,看到一个刚过不惑之年的男子,岁月的蹉跎染白了他的双鬓。他为什么满脸沧桑?十年的惦念酿成今夜的泪水。你依然那般年轻,只是我容颜已衰。为什么千言万语的叮咛输给了沉默。离开我的十年的日夜,你是否总在月光爬满的小松林,低低饮泣。我亦何尝不是呢。十年,也许可以冲淡所有,但冲不淡一样东西,比如,
爱情。
我就知道令我年年伤心的、断肠的人是你,也只能是你,好了,梦中见吧!
教师在教诗歌时,一定要注意发挥高中生这一阶段的情感积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尤其是在教一些爱情诗时,不能对学生的积极响应进行打击,而是要正面引导。这样的练笔在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时,更多的是对诗作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续写文章的结尾
很多课文结尾很含蓄,但是又给人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耐人寻味。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应抓住这样的结尾,先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发挥想象,顺着作者的思路续写结尾。例如,在教《警察和赞美诗》时,结尾处写到苏贝被警察送到了监狱三个月,戛然而止。苏贝之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本打算通过干坏事进监狱度过寒冷的冬天,但当他准备重新做人时却无端被警察抓走。三个月之后,苏贝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续写。有位学生这样写道:
苏贝在警察的押解下来到了布莱克韦尔岛上。大门一开,好慈善的面孔,床、被子……一切都那么熟悉,空气一切都变得温暖起来。心里一阵乐呵,以后吃饭、睡觉都不用发愁了,他开始为自己的三个月庆祝了。教堂里的赞美诗早已消失远去,母爱、玫瑰、雄心、朋友、纯洁的思想、体面的衣着都和他无关了。三个月、六个月……又到了寒冷的冬天,苏贝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还是盘算下如何去神往的布莱克韦尔岛吧。
这样的续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对美国当时是非颠倒社会的一种批判,想做好人都不可能。续写往往发生在故事体裁的文章中,教师应注重利用这样的练笔,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对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方面很有帮助的。
四、仿写精彩的文段
高中课文中精彩的文章比比皆是,生动感人,是学生学习的绝好佳作。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老师在教这样的文章时,要善于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学习作者写作时运用的手法,在欣赏的同时,试着去仿写。例如,在教《荷塘月色》时,文章对月光的描写可以说是形象生动,本难以捉摸,但朱自清却写得真实可感。学生在把握其中的写作特色后,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景来仿写。有学生这样写道:
天上没有一片云彩,深蓝色的夜幕上,散落着几粒调皮的小星星。银辉似的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带连绵的群山上,地面上像轻轻地涂了一层薄粉。山上稀松的树,在水色的月光里面挺立起来,投着丛丛的暗影。再看远处的山谷,峰峦把月光遮挡住了,阴沉沉的,雾茫茫的,好静,好静,听不见一丝动静,只有三两点闪烁的夜火,在山的阴暗中给人以一丝温暖,一点自信。
美就在自己身边,通过这样的练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那样在写作文时,学生也能写出真情实感。
五、试写对人物的不同评价
高中语文课堂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很注重的,要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文章,激发想象力。高中课文中,出现很多经典的人物,而这些人物的性格是相当丰满的。此时我们就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把这种感悟述诸笔端。例如《雷雨》中的繁漪,与周萍发生不伦之恋,最后在周萍与四凤将要一同出走时,叫来周朴园,打乱了原来的局面,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历来人们对这一人物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那么就请同学依据剧本,写写自己的评价。有学生这样写道:
她是上层知识分子,对封建礼教有着强烈的反叛,不愿为封建大家庭所压制。她是中国旧式女人,文弱、安静、明慧,爱好诗文。但她也有原始的野性,能给男人带来精神的安慰。她跟所有年轻的女人一样,爱起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你燃烧,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必然又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她的斗争性又很强,对周朴园的揭露也可以说是很辛辣、很无情的了,她对生活有着强烈的追求,有着美丽的憧憬,但是封建礼教对她精神上的折磨、个性上的压抑,让她所有的希望因此而幻灭,让她成为活着的死人,而她所热烈追求的爱情,只是对束缚的心灵的一种排泄和安慰,是不可能实现的。
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不仅对文章的深度有了更好的把握,而且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这样的收获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六、为图片或人物写解说词
作为高中生,语文课堂应是其全面发展的平台,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更多锻炼的机会。《感动中国》可能是很多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素材,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当中精彩的解说词。在苏教版必修课文中,就有关于图片、照片的文章,那么教师在教这些类似的课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学写解说词。例如,在教《图片两组》时,在把握这些图片的历史背景、历史作用和重要细节后,让学生选取其中一幅来写解说词,有学生这样写道:
妈妈……你在哪……
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满目倒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的尸体,汩汩流淌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
这样的练笔,抓住重要的细节,就可以让无声的图片或照片,带有更多的情感元素,起到更强的震撼效果。当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之外,就学会了对一些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审察能力。
练笔在语文课堂里可以随时安插进去,只要老师利用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那么整个课堂就会变得灵活生动,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受益,共同学习、提高。
参考文献:
张耀南.让诗词在课堂教学中闪光[J].考试:教研版,2012(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