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2015-04-29 00:00:00马莉
新课程学习·上 2015年5期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计算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学生数学基础的牢固程度,直接影响今后的数学学习。近几年,我一直从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力不强,

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数学成绩都非常有影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在生活中计算的运用也比比皆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教师既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意识,形成数学能力。由此,数学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把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重点。下面我就针对怎样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维持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动力,教学时,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放在首位,只要学生感兴趣了,他们就会积极投入学习,进行训练。教师可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速算比赛、口算竞赛等,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及时进行奖励,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让学生觉得数学有用,进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鼓励学生积极寻找计算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淡化笔算、强调估算、鼓励和提倡算法多样化”。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唯一的,我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找出更合理、更简便的计算方法,从而达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最优化。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寻找最优的方法则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比较、分析、质疑、反思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就是多样与优化的过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中“用乘法口诀求商”一部分内容时,我就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猴子摘了多少桃?需要分给几只猴子?接下来让学生合作用学具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体现优化过程。

三、培养学生进行良好计算的习惯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但是往往有很多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出现错误,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学生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如粗心马虎、书写不认真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随时培养学生诸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及时检查验算等良好的计算习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会伴随孩子终身,使他们一生受益。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劳动,需要教师多找方法,悉心指导,对孩子进行耐心训练,才能达到提升能力的

效果。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