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惑?课堂上,问题设计难易度不合理,致使问题太难,孩子不知道如何作答。有些问题的设计指向性不强,孩子不知如何作答。提问密度太大,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导致提问效果不明显。那么,我们应如何更合理地提问?又或者说我们怎么问孩子才会听?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
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提问
在我们低年级的课堂上,经常会提这样的一些问题,如“你从图片中发现了什么?你能给大家提一个问题吗?”学生有的说看到了美丽的天空,有的说看到了可爱的小鸟,有的说看到了翩翩飞舞的蝴蝶,甚至还有图片角落上一朵不显眼的小花。老师最终不能从孩子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更不要说让孩子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为什么?因为低年级的小朋友想象力极为丰富,在他们的心目当中,根本没有语文、数学的概念。所以他们会把数学想象得跟语文一样,他们的回答充满了语文的色彩,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如此,剩下来的回答更是离题万里。而课堂上的教师会被动得手足无措,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数学问题。
二、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提问
课堂提问其实也是在为课堂服务,它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作为教师,必要时候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孩子的主动思考,促使孩子学会提问,从而延长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例如,在我们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数字“4”和“3”,问:“这两个数哪个大,为什么?”一个孩子在黑板上先画了四面红旗,排成一行,在它们的下面排成一行又画了三面黄旗。说:“四面红颜色的旗子比三面黄色的旗子多一面,所以4比3大。”老师接着又问:“那么怎样用一个符号表示4比3大呢?”另一个孩子写下了“4→3”,解释说:“→”表示大的指挥小的。接着又有孩子补充说:“可把箭头上的一横抹去,变成了‘>’。”并解释说:“这样也可以用来表示大的指挥小的,而且写起来更简单。”接着老师再问:“刚才你们用不同的方法表达了4比3大,那么,大家觉得哪个更合适呢?”学生又是一番思考。最后一致认为“>”更适合。因为它看起来直观形象容易理解,写起来也很方便(开口的一边是大数,尖角的一边是小数)。明明是一个新授的知识,如果不是老师花心思设计这些问题,步步递进地启发引导孩子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一定是远不能
及的。
三、要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提问
这里说的开放式提问,是指我们要提出答案不唯一、解决方式不唯一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会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决问题。我们要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比如,学习了“退位减法”之后,可以让孩子写出等于8的算式,孩子既可以写加法4+4=8,5+3=8;也可以写减法12-4=8,13-5=8等,既渗透了加、减法的规律,又练习了口算及分类。何乐而不为呢?
四、提问后要学会等待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有时候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会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其实,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留给学生一定的安静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学会让孩子复杂的心情沉静下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老师要学会让学生自己深入思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全身心关注孩子的表情,观察分析他们对问题的反映。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让自己学着做到等待,尤其在重点处、疑难处,给孩子留足时间,让孩子充分思考,让他们的思维进行有效地碰撞,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更加期待。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