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

2015-04-29 00:00:00朱颖
新课程学习·上 2015年5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钻研数学的兴趣,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想探索

科学的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的动力,有利于让学生挑战有适当难度的知识,经受锻炼,体验成功,数学活动课的“探索”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它将知识的传授化“静”为“动”促“思”。因此,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探索活动,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如,“数学广角”中教师创设了一个用数字1、2、3摆成两位数,找到密码,打开密码锁,进入“数学广角”的情景。将学生的视线牢牢地吸住了,学生兴趣盎然,个个跃跃欲试,自主探索的欲望得到挖掘。这时,教师就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广角投入到后面的探索学习中去。又如,为了更好地在“数学广角”中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师创设了握手问题的情景。这样联系日常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让问题回归生活、回归实践、贴近生活,促使学生把学习的动机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当提出3个人每两人握一次手,可以握几次时,语音还没落,学生就已经找好自己的组员实践起来,经过探索,一致认为可以握3次。最后,区分出排数时可以调换位置重新组合出新数,而握手就不能这样排列,调换了还是这两个人。这样,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景之中,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积极尝试和探索新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地想探索的欲望。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能自主探索

现代教育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形式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注意组员间水平高低的搭配,注意合理分工,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一定的时间,角色互换,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观察物体”一课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人人是小摄影师的情景。学生兴致勃勃,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搭成照相机,以小组为单位各尽其责分别给桌子中间的小熊拍一张照片,说一说照片上的小熊是什么样子。然后交换位置,再拍一张,看一看这组照片中小熊是什么样子;接着再换位置,这回是什么样子,交换了3次位置,小组讨论为什么每次拍的照片图像会不一样呢?通过交流学生发现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教学,全体参与活动,掌握了学习方法,人人都能进行探索,人人都获得成功的喜悦。我想在课堂中,只要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学生就能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三、体验乐趣,使学生爱自主探索

真正的一堂好课,不但要有内容充实的探究过程,更要有丰硕成果,它是过程与结果的完美统一。若没有过程,那就没有体验,没有经历,没有尝试,其结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结果,那也没有知识,没有能力,没有收获。因此探究不但要有结果,而且结果还要丰富,要精彩纷呈,让不同认知水平、不同智力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才会体验乐趣,学生才会爱自主探索。如,在学生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以后,教师提出了怎样才能又好又快地记住9的乘法口诀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后,出现了不同的记忆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每次加9的方法来记忆,二九十八后要记住三九多少,只

要18加9就行了……第二种方法是每次减9的方法来记忆。记住了九九八十一后要记住八九多少,只要81减9就行了……还有

一种特别的方法,一九就是比1个10少1,是9;二九就是比2个10少2,是18;就这样到九九就是比9个10少9,是81,几九就用几个十减几。教师及时肯定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发现”,大家都能从中分享到集体的智慧,分享到乐趣。在此,不同认知水平、不同思考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各种不同的结论,这正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探究中的真实反映。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