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015-04-29 00:00:00周洁
新课程学习·上 2015年5期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是枯燥单调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单一思维,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进行论述。

关键词:发散思维;数学教学;头脑风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要兼顾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发散思维要求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通过自主思考和研习找到更多或者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图文并茂,活跃思维

数学课堂数字类占据教学的绝大部分,所以学习的过程中理性因素较多,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所以开始学习时大部分学生不擅长运用理性思维去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遇到晦涩难懂的知识,尽量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在解决应用类的问题时,这些感性的文字和图片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二、集思广益,形成头脑风暴

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和教师只有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鼓励小组讨论的方式打破学生“不敢想”“不去想”“不多想”的旧式思维习惯,数学问题答案的多样性要求学生做到不能满足一种答案的思维意识,以及学会“举一反三”“逆向思考”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平等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从而拓宽了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勇于突破,不因循守旧

数学是一个充满奥秘的学科,一道数学问题的解答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授课和课本承载的几种方法,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在计算“1+2+3+…+100=?”时就通过自己思考找到比其他同学算法都要快的计算方法。所以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打破常规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这种发散思维要求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不因循守旧,将狭隘的思维转化为广阔的思维。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几种方式的综合训练,可以确保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发散思维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同时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时,教师应注重自己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创新思考,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