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使得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和生活性,要求教学要在基本实现知识掌握目标的条件下,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等等,这就要求必须加大教育同生活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发散思维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其教学有效性关系着其他各门学科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要善于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教学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可能。生活化教学就是一个提高学习效率非常好的办法,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说一说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有效性有很大一部分都取决于学生对于教学兴趣的大小,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其学习兴趣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发展。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让学生感同身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学习光依靠文字是没有办法全部理解的,这就使情景教学的重要性必须要得到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再现文章的情境,让学生切身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含义,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增强。
二、善用想象,发散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想法还处于理想状态,这种理想基本上是不切合实际的,然而正是因为有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才使得教学过程虽然有一定的困难,却更显得童真未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时刻注意到这一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童心进行适当的教学引导,引导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最简单但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进行文章留白处的补充,也就是故事的扩写。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课文的延伸,用学生浪漫、美好的想法去进行故事的扩展,用他们的所感所悟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通过眼睛的观察和心灵的感悟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表自己的看法。长此以往,语文学习能力必然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思维同教材相结合,更加符合教育生活化的准则,更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的生活化其实就是注重了教育的实践性,不再让教育同实际生活脱节,不再培养空有知识而没有生活经验的“残疾人”。生活化教学不仅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认知有帮助,而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通过语文的学习来体验生活的美好,这不仅是教育的宗旨,更是人文观的体现。
参考文献:
孙欣.找寻生活中的语文元素: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研究[J].赤子,2014(11).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