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尊重体验,让阅读回归本真

2015-04-29 00:00:00武锐利
新课程学习·上 2015年5期

摘 要:文本是作者生活体验的结晶,而阅读文本则是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与作者进行交流,在情感、体验交融中实现跨时空的交流和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解读文本,进而读出自己眼中的世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要把握正确的引导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文本;体验;阅读

2013年和2014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阵“汉字热”“国学热”,而2014年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增加语文在高

考总分中的比例,可谓震动了整个语文教育领域。抛开功利的升学因素,重视语文教育、重视国学底蕴日趋成为全民追求。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出来。而在基础语文教育中,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最具综合性。笔者结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反观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的种

种现象,最有体会的莫过于以下两点:一是走进文本,二是尊重

体验。

一、走进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非常明显,课程标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有较高要求的。但在现如今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日趋多元化、多

样化。在众多精美幻灯片、生动Flash、热闹无比的辩论及角色扮演等元素充斥的课堂中,我们愈发觉得文本这一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在不断边缘化。

文本是作者生活体验的结晶,而阅读文本则是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与作者进行交流,在情感、体验交融中实现跨时空的交流和共鸣。所以阅读实际是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忽视文本必然使得阅读追求情感交流和共鸣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阅读文本是提高和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载体,重视文本、走进文本尤为重要。那如何才能真正走进文本呢?

首先,走进文本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悟在读中,法亦在读中。笔者呼吁一线的教师适当运用辅助阅读的教学手段,最根本的还是将阅读时间还给学生,能给学生留足静心朗读和品读文本的时间,能给学生以自己的视角与作者交心的机会,让学生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走进自己的内心。小学低段的学生识字量比较少,很多教师认为让学生自主阅读是浪费时间。其实很多学生用他们独有的方式,或者边读边猜,边读边想,在心中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解读。这种阅读不需要精准,仅让学生有了亲近文本的勇气与快乐即可。

其次,走进文本的方式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新课改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恰当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训练。教师引导的出发点就是能够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与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认知契合的切入点,这是学生能够真正从情感上参与到阅读中的保障。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年龄特征、思维特征、生活体验特征设置环环相扣的递进式问题,在看似水到渠成的文本解读中,学生从字、词、句甚至标点中实现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交流以及对语言文字的温度、美感及运用的妙处的感悟,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走进文本,是借助文本情境的阅读,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体验式阅读,所以学生自我的体验十分珍贵。

二、尊重体验

纪伯伦曾经说过:“我可以告诉你奔跑的技巧,但我不能将双腿借给你!”我们都是具备主体精神和独特性的个体,对世界的知晓、对生活的感知、对人生的探索都是自己的主动行为,别人不可替代,也不能代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作为学生认知阅读文本的个体行为,也应当将解读的主动权交给每一个学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阅读体验是一种生命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教师不应越俎代庖,而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当前一线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强行灌输标准的观点,二是武断否定学生的解读。

强行灌输标准解读,是目前应试环境下教师常用的一种手段。

看似完成了各级教育部门规定的教学进度、考纲要求,但实际上割断了学生情感体验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这必然扼杀学生主动分析、解读文本的信心和积极性,最终将学生塑造成一个个流水线上的“标准件”。教育沦为流水线,这是教育的悲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不能在阅读教学中强行灌输标准解读,要从引导技巧和切入上下工夫,这需要教师对学情有充分的了解和预设。

低龄段的学生囿于自身认知解读能力有限,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存在诸多偏离,所以难免犯错,但并不是一切与教参所谓标准答案不一致的都应该否定。教师对于学生偏离式的文本解读要辩证分析,不能不置可否,亦不能武断否定,伤害学生求知、探索、参与的积极主动性。

此前一次教研活动中,一则案例很是引人深思:

《花喜鹊和小乌鸦》是一首有趣的儿童歌曲,歌词讲述了一个关于花喜鹊和小乌鸦品格的寓言故事。故事中花喜鹊喜欢以吹捧抬高自己,而乌鸦却踏踏实实,通过这则寓言故事希望小朋友们能明白要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华而不实的人。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老师问道“小朋友们,你喜欢故事中的花喜鹊还是小乌鸦?”时,一个学生大声说:“我喜欢花喜鹊,因为这样的人在社会上能混得开!”稚嫩的童声里传达着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对于完全脱离预设轨道的回答,教师试图纠正,结果这个学生再次说:“我觉得花喜鹊不仅长得漂亮,还很会说好听的话,大人听了都高兴。”结果老师以“你说得也有道理”就草草了事。

课后在评课议课环节中,专家指出:教师不应该回避学生的“非标准解读”,而应该积极引导。可以肯定孩子的解读很独特,同时也应将孩子的解读引向善、美的方向。如喜鹊和乌鸦都是人类的朋友,有各自的优点,我们应该保护它们。而且我们要努力做到:不能只爱听夸奖,不听批评;要正确地对待事物,正确地认识自己,做一个诚实、善良的好孩子。

显然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回答是不符合“标准”的,但在各种信息泛滥和充斥的社会,学生很容易受到成人世界游戏规则的影响,并将这些规则认定为标准。如若教师武断地否定,学生很难接受和认同。案例中教师的含糊其辞又使得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上失去正向的认知。

另外,学生由于阅读及生活经验的不同也会导致对文本解读的差异,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解读文本,进而读出自己眼中的世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要把握正确的引导方向和策略。

面对日趋多元的教育理念,面对层层推进的课改趋势,面对诟病累累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作为一线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我们更应“拨开迷雾”,回归阅读的本真、阅读教学的真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育中的“留白”艺术也正符合我们追求阅读回归本真的追求:为孩子留下阅读的时间,为孩子留下解读文本的余地,让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成为常态。

参考文献:

[1]蒋红玲.小学语文阅读文本解读:呵护“儿化思维”[J].新作文,2013(12).

[2]刘运涛.体验式阅读:走进文本的有效方式[J].读与写杂志,2012(5).

?誗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