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嫦娥舒广袖血雨长空舞忠魂
1927年,毛泽东一家先后到达武昌,不久杨开慧生下第三个儿子毛岸龙。
1927年9月,毛泽东按党的八七会议指示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面对严重白色恐怖,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杨开慧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
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经过秋收暴动和艰苦转战,终于将红旗插上了井冈山。而几个月前,贺子珍和永新赤卫队已经到达井冈山。
从此,毛泽东和杨开慧天各一方。开始,毛泽东还通过地下渠道,鸿雁传书,给开慧带去无限的慰藉,井冈山上“才到初秋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毛泽东用暗语给杨开慧写过一封信,他在信中说,山上气温低,可战士们还穿着秋收起义时的单薄装束,毛泽东穿着草鞋行军,脚被磨破溃烂了……但毛泽东一直没有收到杨开慧的回信。
杨开慧接到这封信,便在一张毛边纸上写了《偶感》一诗: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翔,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已无时。
此时,在大革命白色恐怖下,杨开慧除了几次短时外出,其他时间都是在长沙县板仓故居躲隐。板仓丘陵蜿蜒,较为封闭,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三个孩子,此时均改姓杨。据板仓杨开慧纪念馆1962—1972年搜集的座谈资料,敌人曾三次来板仓捉拿杨开慧,但都被当地群众掩护并蒙骗敌人化险为夷。为了更好地保护杨开慧,当地群众还刻意四下传播杨开慧已死用以迷惑敌人视听。
上井冈山之后,毛泽东十分牵挂杨开慧。因当时党的地下交通已被敌人破坏,他就动员茅坪一个小店主吴福寿下山打听消息,结果打听到的却是杨开慧已被敌人杀害了的消息。吴福寿上山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毛泽东、袁文才和王佐。毛泽东得知后,悲痛欲绝生病了,袁文才、王佐便安排贺子珍照顾,并力促毛泽东和贺子珍结合。
毛泽东爱杨开慧,思念杨开慧。可他是男人,他需要女人的爱抚和柔情。1928年的井冈山内外斗争极为严峻,毛泽东被中共中央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此决定于1928年3月传达到井冈山时,却被误传成开除党籍。面对湘赣之敌连续四次对井冈山进剿,从一定意义上讲,当时井冈山上几乎所有人都在九死一生之中。
在与贺子珍的接触中,毛泽东也读懂了贺子珍这个年轻、漂亮、质朴、纯正的姑娘那颗爱慕的心。
爱情超越了一切,1928年5月28日,毛泽东同贺子珍在茅坪象山庵结为夫妻。他俩请来大媒人袁文才等10多人,在一起热闹了一番。没有举行什么仪式,没有鞭炮,没有锁呐,也没有锣鼓,更没有花轿。两人也没有互赠贵重的纪念品,他们全部的家当就是两人的军用背包和身上穿的几件衣服。贺子珍用了整整12个日夜,一针一线缝制了一个多用挎包,在那天送给毛泽东。挎包用的是江西农村整幅蓝土布,设计奇特而实用,有装“文房四宝”的大小多层口袋。后来,这个爱的礼物成了毛泽东必不可少的办公用具,无论行军还是作战,都背在身上。
但毛泽东怎么也想不到,杨开慧还活在世上。
1930年秋,白色恐怖进一步笼罩着长沙。仅板仓、白水一带就有党员和革命群众460多人被残酷杀害。杨开慧深知凶残的敌人绝不会放过自己,毅然决然地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
1930年10月中旬的一天,杨开慧刚从一个秘密联络点安排完工作回来,就被密探侦悉。这天半夜,杨开慧不幸被捕了,她带着儿子一起坐牢。在狱中,敌人5次提审杨开慧,强迫她交出地下党组织人员名单和与毛泽东秘密联络的通讯地址,并诱骗杨开慧说,只要她在报上发表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马上获得自由,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她对前去探监的亲友说:“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同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杨开慧英勇就义后,毛岸英与毛岸青兄弟被保释出狱,一度流落街头,后来被送到苏联,十几年后才得以与毛泽东相聚。而弟弟毛岸龙1931年因痢疾抢救无效病逝,年仅4岁。
1930年12月,正在中央苏区部署反“围剿”的毛泽东从国民党报纸上得悉杨开慧牺牲的噩耗后,十分悲痛,当即写信给杨家亲属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957年2月,杨开慧当年的好友、柳直荀烈士的夫人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请求抄寄毛泽东1920年写给杨开慧的那首《虞美人·枕上》。李淑一的来信,又一次掀起毛泽东内心世界那难以平息的波澜,他满怀深情地写下感天动地的千古绝唱《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重新布阵中正骂将四破围剿朱德用兵
1930年,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红军将领细密运筹,打退了蒋介石组织的一次次“围剿”,并扩大了战果:瑞金之外的上杭、才溪、长汀、永定、龙岩、茶陵、平江等地相继插上红旗,使赣、闽、湘边界红成一片。
刚愎自用的蒋介石此时已听不进宋庆龄等“左派”高端人士的联共忠告;更不理会社会贤达的“吹风”,置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染指忠告而不顾,专抡“内战”大棒:蒋桂大战、蒋冯大战、蒋阎大战相继爆发并终归“国民革命军”旗下,唯独最弱小的苏区是他啃不动的硬骨头!
众闻而愕然。蒋介石不屑一顾,匆匆回府布置剿共计划,发布新的围剿苏区命令:派得力大将陈诚统领20万大军围剿苏区,“务必全歼!不留一兵一卒”!
陈诚不敢怠慢,马上调集部队、研究作战方案。这陈诚是黄埔军校的中坚骨干,更是蒋介石最信赖的嫡系,且处世谨慎。国军屡剿红军不胜,已是蒋介石的心头大患。让自己挂帅围剿红军,陈诚掂量得出此任的分量。他也充分地掂量过对手:毛泽东虽然没有军校经历,却是个无师自通的军事高手。他自创游击战术,臻熟古今兵法,尤其他与百姓如鱼水交融,万万不可大意!陈诚正举棋不定之时,忽闻26军两万余人在宁都起义,军长季振同、副军长赵博生、参谋长董振堂宣布脱离国民党投向共产党,全国为之哗然。此必使红军士气大振。一虎镇三狼———我虽两倍于红军之兵力,也未必能稳操胜券。如果出师不利,蒋介石岂肯轻饶自己?
真是天助陈诚———正在踌躇,特务营来报:共产党政权变故,毛泽东被撤销前委书记职务,淡出红军队伍了。陈诚大喜过望———得知此消息的蒋介石亦打电话给陈诚鼓气:“毛泽东出局,是消灭‘共匪’武装的最好时机!我再调三十万大军由你指挥,必一举全歼红军于瑞金,把‘红根’彻底拔掉!”
“是!”陈诚信心倍增。
毛泽东虽然被撤职,但一直在关注战局,朱德也不时地去探望他,共商良计。毛泽东对朱德说:“为了保存红军实力,不妨以部分兵力佯攻南丰,在战斗中根据情况调整对敌战略战术。”
朱德回司令部向周恩来通报见到毛泽东的情况,以及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表示赞同。就在陈诚还没来得及摆开决战架势的时候,红军便摇旗呐喊着来攻南丰。南丰驻扎着国民党精锐部队五万余人,见红军部队攻势甚猛,急忙开火迎战。激战三个小时,红军火力渐渐不支,只得败退。陈诚收到捷报,即命令所辖两个军从两翼夹击“溃逃”之红军,并传令“捉得毛、朱者赏大洋30万”!
重赏诱得兵将勇,国民党大军漫山遍野抄向败走的红军……令国民党军诧异的是,久追而不能俘虏一个红军,从早晨追到黄昏,已累得疲惫不堪!日头西坠,国民党大军冲进“胡同”,两边山顶上枪声大作,埋伏在山顶的红军主力把手榴弹、子弹包括石块一齐倾泻而下!“逃命”的红军此时又回头一个回马枪,国军伤亡数万,被俘 7000,还有两个师战场起义投奔红军。
陈诚大惊,不敢隐瞒军情,只得向蒋介石如实禀报。蒋介石在电话中大发雷霆,却又无法因损兵折将而降罪陈诚,气得直喘粗气:“愧对我的栽培!愧对黄埔……”
宋美龄悄坐在一旁,默默未语。
“娘希匹!”蒋介石有气没处撒,恨恨地骂,他几乎是咆哮着喊,“一天拿不到毛泽东、朱德的人头,我一天不罢兵!”
一夜不眠,天刚蒙蒙亮,蒋介石马上叫蒋经国调一架飞机,口中念念有词:“好个朱德、周恩来!我倒要看看你们的道行在哪里!”
飞机在湘赣闽边界上空飞了几个来回,在井冈山一带转上几个圈儿,又在瑞金上空盘旋。蒋介石突然大笑:“好!不过弹丸之地!何虑之有?我起百万雄师剿瑞金小城,叫它顷刻就土崩瓦解!”
九月下旬,蒋介石以50万大军、200架飞机进攻苏区东北部重镇黎川。博古不善军事,无计可施的李德抱病躲避。紧急关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委、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朱德毅然担起支撑全局的重任,指挥红一、九军团进行运动战而克敌,取得温坊大捷,歼灭敌东路军李延年纵队两个师约4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虽然有胜,但局部的胜利不可能挽回铸成大错的全局,苏区缩小到瑞金、会昌、于都、石城、宁都、兴国等几个县城。显然,中华苏维埃政权和红军武装创下的革命根据地难以保存了!
战略转移势在必行,中央成立“三人团”,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红军战略的最高决策者,红军主力向西战略战役。
转移中的红军在朱德的指挥下与围追堵截的蒋介石大军浴血奋战,终于南渡赣江,杀出一条血路向西挺进。
屡屡受挫,使洋教头李德和飞扬跋扈的博古开始认识到,指挥行军打仗还是朱德在行,渐渐有了妥协的苗头,开始注重朱德的意见。朱德虽不在“三人小组”之内,但有个中华军委主席的名头,又在红军中享有威望,指挥大军西行,总的说还顺利。
在毛泽东的建议之下,几天之后,朱德旗下的红军寻机以一个军的优势兵力吃掉桂军一整个师,令追兵胆战心惊,摸不清红军到底有多少大军。为保存自己的实力,桂军不再恋战,悄悄龟缩于广西境内,而以“捷报”应酬蒋介石曰“毛泽东、朱德等红匪被我歼灭于湘西”。蒋介石虽将信将疑,但军统情报也说“久不见红军于湘西踪影”,便七分释怀。
红军终于摆脱了敌人的追剿,得以喘息休整。即便胜捷,也付出了牺牲2000战友的代价。
蒋中正调兵遣将毛润之运筹帷幄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从江西瑞金、雩都地区出发开始长征。项英、陈毅等人确因工作需要和患病、负伤的原因,被决定留在苏区。尽管毛泽东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实际上一直身处逆境,遭受着接连不断的批判和不公正对待。周恩来与博古、李德据理力争,并说服了博古。毛泽东最终踏上了长征路,使党和红军有了兴旺的机遇和支柱。
不久,毛泽东再任红军总政委之职。中国工农红军形成毛、周、朱三人核心。从那以后,红军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夺索桥,演绎了中国有史以来最艰苦、最壮烈、最传奇、最伟大的史诗———长征!
拦在红军面前的是难以跨越的恶水金沙江。此江两岸绝壁如削,恶浪轰似雷鸣,就是掉下一根羽毛也会即刻被恶浪冲击得无影无踪!飞鸟不翔,浮云不存,人何以堪?
先遣司令刘伯承派人请来了毛、周、朱。
此时的毛泽东已是红军名副其实的领导统帅。但有的将领曾对毛泽东主张实施的四渡赤水有非议,说他是胡折腾。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经会理、德昌、泸沽抵达大渡河畔安顺场。这条路线与72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渡过金沙江后走的路线非常相似,而安顺场一带正是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部队里弥漫着一股悲观的革命情绪,林彪曾以个人名义上书中央,提议“毛、朱、周可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迅速北进与第四方面军会合”。
关键时刻,周恩来站出来,肯定毛泽东担任红军领导以来的工作是正确的,四渡赤水是机动战略战术的典范之作。包括两进遵义,都是甩掉敌人、保存自我的正确军事行动。林彪不服,毛泽东怒目而视,喝道:
“你是个娃娃!你懂得什么?”
在红军抵达大渡河前,蒋介石于5月中旬飞抵昆明,调动中央军十余万人,川军五六万人,部署在大渡河畔堵截红军,并致电各军称:“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今共军入此汉彝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要、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军覆辙,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
5月22日,《红星报》在《强渡大渡河的宣传鼓动工作》中提出,“要以极迅速、坚决、勇猛、果敢的行动”,迅速强渡大渡河,配合红四方面军,实现“赤化川西北,创造新苏区”的战略方针。
蒋介石派重兵以绝红军生路,早在毛泽东意料之中。5月底,毛、周、朱率众来到大渡河畔,不禁为其险要震撼:
两山陡立,似刀削斧劈;恶浪翻滚,疑龙王闹气。两岸间九根铁索空架,河面上无船无人迹。凄惨惨鸟虫无影,轰隆声欲吞天地。崖虽险加筑碉堡,山虽近隔为东西!
为阻止红军北上,川军已拆了泸定桥上的大部分桥板,只剩下空荡荡悬在大渡河上的九条铁索,别说数以万计的大军,就是灵巧的长臂猿也会望而却步!但是,必须从这里抢过江去!如果延误时间,国民党追兵压境,红军只能硬拼。渡江,迫在眉睫!
红一军团首长林彪望着空荡荡悬在翻滚恶浪上的九根铁索,表面镇定而内心翻腾。没有渡船,只有九根无情颤动在大渡河凛冽江风中的铁索!红军,就要在这无船可渡、无桥可行的大江闯出一条生命线!
“调红四团!”林彪命令。红四团是红军有名的铁军,领导红四团的王开湘和杨成武更是啃硬骨头的名将,红四团所属之二连又是攻坚先锋。
二连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和党支部书记李友林站在王开湘面前。
林彪指指横在江面上的九条铁索,对王开湘、杨成武道:“你们的任务就是要从铁索上冲过去,消灭对岸的敌人,为红军大部队过江扫除障碍。注意对面暗堡的火力,要不惜一切代价封锁它,掩护敢死队冲过去!我已安排五团等集木板紧随你们其后铺设桥面。马上准备!”
“是!”
廖大珠、王海云和李友林三位指挥员身先士卒,一齐作为敢死队的领队,又挑选了19名由排长、班长和共产党员组成的22人敢死队,齐刷刷站在团长王开湘面前等候命令。王开湘取酒在手,双手捧起酒碗,对敢死队道:“来!喝了这碗壮行酒!”王开湘双手举碗,从左到右一一相敬,然后仰起头,把酒喝下去,看着队员们把酒喝干,一甩手中碗,大喊进攻命令:
“出发!”
廖大珠第一个冲上铁索桥,抓住铁索向对岸冲去。22名英勇壮士置生死于度外,奋力攀上铁索,冲向对岸。对岸的川军驻守部队万万没想到红军会徒手强行夺桥,被震撼得蒙了头!醒过神来后赶紧疯狂开火扫射!敢死队的指战员们匍匐于铁索之上,冒死于枪林弹雨之中,边前进边还击敌人。
有勇士不幸中弹,坠落于滔滔翻滚的恶浪之中。
杨成武喝令重机枪手:“狠狠给我打,封锁敌人的机枪!”
火力压制住暗堡扫向铁索的疯狂射击的瞬间,廖大珠等勇士趁机猛向前冲。
后续部队在他们后边极速铺设木板,重新架桥。
大渡河上,一场世界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壮烈的、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呈现在天险之上!
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在指挥所密切关注着大渡河上的战斗。
当毛泽东在望远镜里看到铁索桥上壮烈的战斗场面时屏住呼吸,久久未动!周恩来放下望远镜:“你说过,我们是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的。”
“是啊!想起他们,我们就非常难过,”毛泽东半似自言自语,“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材料制成的!是不可战胜的!”
冲锋号响了!英雄们已经迎着枪林弹雨匍匐冲向对岸!暗堡守敌那射向红军勇士们的机枪,在勇士们的冲锋中突然“哑”了!霎时“冲啊”惊天动地的呐喊声响彻江岸,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旗高高飘扬!
红军拿下了泸定桥,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南的企图!
九根铁索,它深锁大山之中,高悬渡河之上,默默无闻几百年。从此,因为中国历史上这次伟大创举闻名天下。
渡过大渡河,望着高悬两山之间、寒水之上的铁索桥,朱德感慨道:“若非老毛坐镇,这冒枪林弹雨硬闯铁索桥的决心不好下啊!”
“这也正是蒋介石大意的地方!”毛泽东大手一挥,“走啊!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去!”
要与红四方面军直接会合,红军必须控制小金川流域,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翻越前面的4000多米高的夹金山。
过雪山分久盼合会懋功合又欲分
这日,来到夹金山前,果然好一座银甲大山:夹金无金银作被,天地共享一片白。
举目远眺:山高入云,云雪交融,左右看看全无人烟!毛泽东不无幽默地道:“看来,会腾云驾雾的孙猴子没到过的地方,我们也要闯一闯了!”
1935年6月14日早晨,对辣情有独钟的毛泽东喝完一碗热气腾腾的辣椒汤,身着夹衣夹裤,手持那根形影不离的木棍,同大军一起出发,向夹金山进军。大军沿着先遣部队踏出的又陡又滑的羊肠小道行进,蜿蜒于雪山中的队伍犹如一条虚虚实实的黑色线条,而那面飘扬在山顶上的红旗在召唤大家:
同志们,前进!爬过雪山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去!
有冰雹噼里啪啦打下来!毛泽东见身旁的战士还向天空张望,一把拉住他:“不要往上看,低着头走,也不要往山下看。大家手牵着手,不要散开!”马上,战士们把毛泽东的话往前后传:“不要往上看!也不要往下看……”
攀到山顶,虽然把冰雹甩在脚下,空气稀薄、无形的寒冷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红军将士们袭来。那些身体虚弱的战士支撑不住坐到地上就再也爬不起来!
翻过雪山,部队来到懋功县的达维小镇,就被不期而至的惊喜包围,爬雪山的疲惫顷刻被忘得一干二净,大家纷纷奔向前去和列队夹道欢迎的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互相拥抱欢呼!至此,红军不再担忧国民党军的袭扰,会合在一起的红军官兵欢欢喜喜聚在一起吃上一顿饱饭,睡上一夜囫囵觉。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人都暂松一口气,躺在镇子里专门为他们打扫的屋子里美美地睡到天亮。
6月25日,毛泽东同中央其他领导人到懋功县城以北的两河口,欢迎从茂县赶来的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者张国焘等将领,同时举行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大会。中革军委当天发出通知:仍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同志兼总司令,并由张国焘同志任政治委员。同时,组织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兼政治委员,叶剑英兼参谋长。得到红军指挥权的张国焘对红军北上兴趣不大,却为自己控制红军的权力变本加厉,以集中统一指挥为借口,收缴了各军团的密电本,包括军委、毛泽东的通报密电本。这样,各部队只能和前敌指挥部通报,与中央也失去联系。令毛泽东担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由于延误战机,胡宗南得以集中兵力扼守松潘,红军难以经松潘沿大道到甘南,研究之后,只好决定冒险由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大草地北上。那草地绵延数百里,不要说人烟,连鸟儿都难飞过。更有毒蛇侵袭,沼泽吃人。但红军的确是铁打的汉,补以草根、马尿为食,皮带皮包煮而充饥,避免了与胡宗南部的正面交锋,保存了红军实力,闯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最后一个死亡地带。毛泽东的警卫员吴吉清曾有关于长征过草地的回忆:
走进草地,情况就完全变了。天空像用锅底黑刷过的一般,没有太阳。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看不到一棵树木,更没有一间房屋……如果一不留心,踏破了草皮,就会陷入如胶如漆的烂泥里,只要一陷进去,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别想一个人拔出腿来。我因为性子急,走进草地不远就碰上了这种倒霉的事儿,幸好被主席那宽大的有力的手一拉,才摆脱了危险。拉上我之后,主席就打趣地指着我对大家说:“别看他外表像个泥人,那泥里包着的可是钢铁!”
几天下来,毛泽东不仅把担架和马让给伤员乘坐,而且在每天的八九十里行军途中坚持工作。一路上,他不是和指挥员、战士谈心,了解部队的思想情况,就是向伤病员询问病情,鼓舞负责医务工作的同志们想尽一切办法,加强医疗护理工作。一旦了解到伤病员因缺粮而造成危难,主席就会立刻指示副官,利用中途休息时间杀掉几匹马,把马肉分送给各连队的伤病员。而他自己每天和战士们一样吃着青稞野菜汤,不要一点马肉。
经过七天六夜的艰难跋涉,毛泽东和红军指战员们一道走出了荒无人烟的草地,到达班佑,并成功地进行了包座战斗,歼灭国民党军第49师5000余人,不但大大鼓舞了红军士气,也为进军甘南打开了一条通道。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打的第一个胜仗,一扫许久以来的晦气,人人面露笑容。由于周恩来病重,毛泽东不但操持中央工作,更要掌控红军的命运。
随后,陕西支队继续北上,攀过3000米高的六盘山,冲破了国民党军的最后一道封锁线,陕北苏区在望!毛泽东在登上六盘山之巅时心潮澎湃,填下那首脍炙人口的《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过了六盘山,有人报青石嘴下有敌军的一股骑兵正离鞍休息。毛泽东略加思索,和聂荣臻等将领一起站到山头观察,然后召集各大队的指挥员来,指示要消灭这股敌人。
毛泽东亲自下达命令:一大队和五大队从两侧迂回夹击,四大队从正面突击。三支队伍得令,猛虎般向山下扑去,很快就消灭了不及防的两个连的骑兵。此举不但长了英雄胆,也诞生了红军的第一支骑兵部队。就在大家高兴之时,发现驻扎在陕北的东北军马鸿宾的三个骑兵团尾随而来。如果容敌军骑兵尾随红军到陕北苏区,肯定会给陕北苏区发展埋下隐患。于是,彭德怀指挥第一、二纵队果断出击,一举击溃尾随之敌两千余人。彭德怀对毛泽东道:“被红军当头棒喝,估计它近期不敢来犯。”
毛泽东心情极好,挥笔有诗赠彭德怀: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随部队进驻吴起镇,看到一间窑洞门口挂着一块工农民主政府的牌子,感到万分亲切,大有到家的感觉。毛泽东那颗悬了一年多的心终于踏实下来,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了。毛泽东对长征的总结又何其精辟:
我们从瑞金算起,总共走了367天。我们走过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攻下许多城镇,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是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敌人总想消灭我们,我们并没有被消灭,现在,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将载入史册。我们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是8万人,现在只剩下1万人了,留下的是革命的精华,现在又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今后,我们红军将要与陕北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任务!
毛泽东信赖推崇的思想家、作家鲁迅先生得知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特向中共中央致电:
英雄的红军将领们和士兵们,你们的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国人民期待着你们更大的胜利!
这也是国人的祝贺与心声。
南京的蒋介石坐不住了!当他得知中央红军和陕甘红军会师的消息后立即重新部署,调集东北军的5个师的兵力开展新的进攻,企图彻底摧毁陕甘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