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工作长达36年
刘慧,1959年12月出生。18岁时,她成为银川一中的工人,两年后,她进入银川师范大专班中文专业学习。1981年毕业后在银川市郊区掌政中学当教师。两年后调入银川市供销社党办任宣传干事。其后先后任银川市供销社团委副书记、银川市团委副书记、书记;宁夏自治区团委副书记、书记职务。
1998年,39岁的刘慧调任银南地委副书记,其后担任吴忠市工委、吴忠市委副书记。42岁时调回任自治区民政厅厅长。两年后,44岁的刘慧升任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进入省部级高官行列。2007年6月后,刘慧担任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
宁夏属欠发达地区,境内的西海固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是我国六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宁夏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段庆林说,宁夏提出的加快打造沿黄经济区和解决宁夏中南部百万人口的扶贫攻坚两大战略才刚刚破题,宁夏仍然比较滞后,所以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
2012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宁夏内陆开发型经济实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宁夏成为内陆地区第一个开放实验区。
2013年3月19日,刘慧被任命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慧说,宁夏这块热土对我有养育之恩,我对宁夏人民有报答之责,惟有满怀赤子之心、感恩之情,以勤奋工作、埋头苦干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全区干部群众的期望和厚爱。我将坚定不移以全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己任,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尽心竭力为全区各族人民服务,高度重视加强政府反腐倡廉建设,诚心诚意接受各方面的监督,与政府班子成员一起,再接再厉,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2013年4月2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刘慧为当选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在李斌卸任安徽省长职务后,刘慧成为内地唯一的女性省府首长。
亲下乡村调研
宁夏作为西部欠发达省区,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根本途径还是加快发展,既要保持一定的增速,更要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刘慧十分关注宁夏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她曾经多次到银川市贺兰县永兴村进行调研,记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写了一篇总结农村小康路的相关文章———《从一个村庄变迁看农民的小康路》。
永兴村是我的联系点,我想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来考察和研究村庄的发展问题,带着当村民、走亲戚的心情,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听村里有什么难题,考虑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永兴村距贺兰县城23公里,紧邻黄河金岸滨河大道,全村共有189户780口人,耕地10850亩,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000元左右,在银川市刚过“及格线”。
一年多来,我多次到永兴村调研,见证了村子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规划先行,绘好发展蓝图
我第一次到永兴村时,就感到村民们奔好日子的愿望强烈,一直在努力找路子。村里老人说:“村子就在滨河大道边上,紧挨黄河,交通便利,为啥日子过不到人前头?”村支书告诉我:“历届村委班子对于村子的发展没有规划,方向也不明确,村民们多是小打小闹,各顾各,成不了大气候。”
我召集农牧、财政、交通等部门开了个座谈会,乡亲们急切地提出了水稻种植、乡村道路、中心村建设等问题。我感到,要一揽子解决这些问题,规划是前提,是顶层设计,必须先行。
我要求贺兰县与相关厅局共同帮助永兴村量身定制了总体发展规划,明确了村子定位、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力争用3年时间,将该村建成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针对乡村道路建设,交通部门帮助制定了道路建设规划,力争用几年时间把乡村土路改造成标准化村道或水泥路等等。虽然都是土规划,没花多少钱,但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也很贴合村里的发展实际,不是好高骛远,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相互配套。
再次到永兴村,村民组成的维修队正在逐户整修线路和下水管道。村支书说:“规划定好了,觉得心里有谱了,知道该干啥、怎么干了,老百姓的劲头也足了,大家都铆足劲往前干呢!”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
永兴村最大的优势是土地,人均耕地15亩左右,这在人多地少的宁夏川区是很难得的。多年来,这里的村民主要种植水稻,但地势低洼,没有退水沟道,水稻生长期间旱涝不均,有的旱死、有的淹死。加之种植方式粗放,水稻品质差、出米率低,土地资源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为此,我们在把水稻种植确定为永兴村支柱产业时,重点发展有机水稻,鼓励机械作业,走高端路线。
2013年秋,永兴村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解决了灌水问题。2014年又建了工厂化育秧大棚30栋、水稻高产示范园区2000多亩。村委会还在村民自愿的情况下,流转了5个村民小组的土地,每亩土地流转费650元,国家种粮补贴近100元,仅此一项每亩净收益750元,远远高于以往。
除此之外,还利用滨河大道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优势,搞起了农家乐、垂钓渔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村集体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2014年春播时,我再次来到永兴村。一位村民说:“1200多亩稻子,短短3天就能种完,亩产还能提高200公斤以上,过去想都不敢想。”
聚焦难题,合力改善民生
初次走进永兴村,我感觉到乡亲们有很多的不满意。许多村民在抱怨房屋保温不好、房顶漏雨、下水不通,等等。
从永兴村回来后,我协调农牧、国土、住建、财政、水利、林业等部门,帮扶村子实施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国土部门对村里3500亩低产田进行了综合整理;水利部门帮助新建了扬水泵站5座,对北大沟进行了砌护;财政部门帮助硬化路面7460平米,建设桥梁4座,等等。现在,村子大变样,小广场上栽满了各色花草树木,清一色的水泥路,出门不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了。村里还新建了卫生室,配备了医疗设备,村民们可以不出村看病。更让我欣喜的是,群众的言谈举止中,满怀对党的感激之情,流露出一种幸福感,我也因此被感动和激励。
永兴村在短期内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这些项目,自治区、市、县、乡原本都有安排,只是以前比较分散,撒了胡椒面,效果不明显。实践证明,在当前形势下建设新农村,必须统筹资源、捆绑资金、整合力量,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我思考,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要集中力量办大事,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宁夏地域面积小,村子也不是特别多,如果我们把各类资金都捆绑起来,各种力量整合起来,每年抓百十来个村,经过几年努力,宁夏农村的整体面貌就会发生根本变化。
永兴村的变化,得益于规划、建设、产业等多方面的统筹发力,既有“输血”的外来助力,也有“造血”的内功修炼,而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我体会,农村要脱贫、要发展,关键是坚持规划引领、产业支撑、技能培养、整合资源、改善民生,找到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实际、顺应民意的路子。
永兴,既是一个愿望,也是一种祝福。希望宁夏山川大地上的村庄越来越繁荣,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